二是布及其製品,包括棉布和麻布。棉布即棉紗織成的布,是各類棉紡織品的總稱。麻布則是以各種麻類植物纖維織成的一種布料。棉布在葡萄牙初來亞洲時便開始輸往西歐,隨後荷蘭、英國又大量進口,到17世紀末已充斥歐洲市場,成為大眾衣裝的主要麵料之一。棉布和麻布根據質地不同又分為細平布、中平布、粗平布、絨布、細麻布、夏布、麻紗等。我們可以從英語和其他歐洲語言中留下的這些棉織品的特殊名稱中來了解它們的產地。馬德拉斯布和印花布(calico)起源於印度的馬德拉斯和卡利卡特(Calicut)城。薄紗布(muslin)來自阿拉伯的摩蘇爾(Mosul)城。方格花布來自馬來語,意即“條紋”。擦光印花布來自印地語,意即“斑點”。直到動力機械采用前,歐洲始終無法生產出在價格上能與印度棉布媲美的棉織品。印度棉織品進口量之大,以至於西歐的羊毛、亞麻、絲綢行業倍感惶恐,迫使許多國家專門出台法律限製對其進口。即使如此,笛福仍然在1708年評論道,不管法律如何,棉布不僅被各階層人用來做衣服,而且“悄悄潛入我們的房屋、我們的衣櫥和臥室”。
三是毛毯。奧斯曼土耳其時期曾向西歐出口優質地毯,但最為人稱道的地毯產自波斯。薩法維王朝時,大不裏士、赫拉特等地出產的地毯隨著對外交流加強而蜚聲國外,經常作為饋贈歐洲權貴的禮品。另外,受波斯影響的印度伊斯法罕地毯曾被英國東印度各公司大量轉賣到歐洲,特別是葡萄牙和低地國家,東方地毯頻頻出現於該時期荷蘭的繪畫中便是其廣受歡迎的一個側麵例證。
(2)家具
傳入歐洲的家具按材料分,包括漆器家具和藤製、木製、竹製、漆製家具等。藤是由東印度公司輸入歐洲的,17世紀末期藤製家具開始在英國和荷蘭盛行,在法國攝政時期曾風行一時,直到路易十五時期仍繼續使用。在19世紀初的英國,隨著中式家具的流行,藤製家具漸又時興起來,這股風潮一直保持到了20世紀。木製家具材料有桃花心木、烏木、檀木等。漆製家具在歐洲也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明代中國家具達到了傳統工藝的頂峰,日本漆飾家具也在桃山和江戶時代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準,當時出口的東亞家具從裝飾手法上來說有雕飾、漆飾、金屬裝飾和鑲嵌裝飾等幾種,種類有床、桌、椅、凳、櫥櫃、屏風、箱、盒等。
(3)生活器皿
出口到歐洲的生活器皿主要包括各種日用的陶瓷器和漆器等。
中國瓷器在唐代便遠銷海外,新航路開辟後,數以萬計的陶瓷器經葡、西、荷商船運銷歐洲。入歐的瓷器按形製分,有罐、盤、碟、碗、杯、壺、瓶、盆等;按具體用途分,主要是餐具,此外還有茶具、咖啡具、陳設具、寢具、衛生具等。具體來說,有調味盒、調味瓶、湯碟、湯盆、奶杯、肉盤、雙層黃油碟、單層黃油碟、果盤、鹽罐、糖罐、茶杯、茶托、咖啡具、剃須盤、痰盂、花瓶、燭台、水壺、執壺等。
除了中國,日本瓷器也曾大量出口西歐。明末國勢淩夷,東南板蕩,景德鎮官窯停燒,至清初又厲行海禁,荷蘭人遂往日本尋求瓷器,日本肥前一帶的有田(Arita)瓷、伊萬裏(Imari)瓷、柿右衛門(Kakiemon)瓷從此成為西歐進口瓷器清單上的重要條目。
中國和日本共同出口西歐的另一樣器物是漆器。歐洲人大概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接觸到東方漆器,荷蘭的貿易記錄還顯示,1630年後漆器進口數量已相當可觀,尤以各色箱、櫥、桌、椅為主。1611年的一份英國私人財產清單上提到了鍍金或噴漆的中國桌子和高腳椅。而到18世紀初,倫敦喬伊納公司年均進口漆器已達3538件,其中有眼鏡架、茶幾、梳子、粉盒等。
其他日用品還有:頭巾、傘、折扇、馬尼拉大披肩、轎子、搔癢的小骨器、剃刀、小刀、匕首、梳子、棕櫚葉扇、念珠、猴牙項鏈、東方質料製作的十字架等。
2.生產用品類
傳入歐洲的生產用品類較為稀少,主要是機械工具、金屬礦物元素和由工業提取出的產品,如鼓風爐、鐵、鋅、白銅、糖、藍靛、明礬等。據載中國最晚在公元前4世紀就完全掌握了鑄鐵技術,鼓風爐於中世紀時從中國引進歐洲,它可以將鐵熔化並進行冶鑄。在古代,西方曾從中國購買了一定數量的生鐵或鋼製品。除此之外,其他礦物質的貿易並不多見。新航路開辟後,入歐的礦物金屬逐漸增多,如白銅在16世紀末已輸入歐洲,由於其酷似白銀,且具有很強的抗腐蝕性,受到歐洲人的喜歡,因此在18世紀時開始大量出口到歐洲。鋅也在16世紀也傳入歐洲。此外,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商船還載回了糖和明礬。
(四)藝術文化類
1.樂器
傳入歐洲的東方樂器主要是近東、中東地區的打擊樂器和弦樂器,打擊樂器有鈴鼓、鍋鼓等,這些鼓類樂器是在11—13世紀十字軍東征時傳入歐洲的。另據記載,16—17世紀,暹羅國王拉瑪鐵菩提二世曾贈給葡萄牙國王一套用木棒敲奏的鍾和兩個技術很好的敲奏者,把暹羅民族音樂介紹到西方。有一些弓弦樂器也傳入歐洲,如阿拉伯的拉巴布琴、雷貝克琴等。
入歐的東方樂器還有:大揚琴、提琴、中國笙、詩琴、薩泰利琴、簧樂器、木琴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歐洲最早的簧風琴類樂器是受中國笙的啟發而創造的。隨著東方樂器傳入歐洲,東方的音樂文化亦隨之傳入歐洲,豐富了歐洲的音樂藝術。
2.裝飾品
新航路開辟後,大量的東方裝飾品入歐,因其神秘的東方色調和情趣、精美的圖案與設計,在歐洲刮起了一股“中國風”。東方的瓷器、漆器成為歐洲室內的主要裝飾品。東方的壁紙、地毯、屏風、台布、窗簾、山水字畫等都大受歡迎。其他東方外銷藝術品如各種質料不同的塑像、雕塑品、紙本繪畫、版畫、玻璃畫、刺繡畫、刻板印刷插圖、扇子、銀製品等,都作為藝術裝飾的有機組成部分輸入歐洲。例如建於1763—1765年間的馬德裏瓷宮中便錯落有致地陳列著各種扇子、瓷雕、畫像等器皿。此外,奧斯曼土耳其的金屬和玻璃製造技術高超。數個世紀裏,土耳其以銀、銅等原料鑄造的杯、碗、盤、香盒、刀劍等金屬裝飾物品,以及燈具、花瓶、杯、罐等玻璃裝飾品暢銷一時。在歐洲人的壁爐上,土耳其圓月彎刀成為常見的裝飾品。
3.其他
樂器和裝飾品之外,還有許多東方書籍傳入歐洲。據載,1697年白晉(J. Bouvet)神父第一次正式把中國書籍帶回歐洲,這是一套49卷的由康熙皇帝贈送給法國國王的書籍。此後,不斷有傳教士帶回或寄回中國書籍。例如,1720年,耶穌會士傅聖澤(JeanFrancois Foucquet)將幾千卷的中國典籍打包運回西方。此外,入歐的藝術文化類物品還有各類棋牌、地圖、東方鑄幣、麵具、宣紙、墨水以及皮影等。
(五)軍事用品類
總的來說,入歐的東方物類中,軍事用品類較少,主要有鎖子甲、馬鐙、硝石、磁針、弓弩、刀劍、盔甲、鎧甲、魚皮盾、作戰護手等,這些物品的輸入對於提高歐洲人軍事作戰能力影響深遠。
在中世紀,歐洲從中國引進了船尾舵、磁石指南針、帶有多帆的多桅杆。船尾舵技術是如何引進歐洲的,尚不太清楚,但考古研究表明中國約在公元2世紀就開發了船尾舵技術,而船尾舵首次出現於歐洲是在約公元1180年。同樣,中國在公元2世紀就有了磁針,歐洲文獻12世紀末記述了有關磁鐵的知識,直到13世紀中葉歐洲人才首次提到磁極在指南針中的運用。此外,馬鐙的西傳提高了歐洲騎兵的作戰能力。據記載,中國人在3世紀已應用馬鐙,694年阿拉伯人應用這一器物完成了騎兵裝備上的更新。到730年,為馬匹配備馬鐙的技術又傳入法蘭克王國。同樣,火藥技術的西傳也大大提高了歐洲軍隊的威力。硝石作為製作火藥的主要原料,大約在公元8—9世紀傳入阿拉伯,被稱之為“中國雪(Chinese snow)”。隨著13世紀蒙古軍的西征,火藥的知識傳入歐洲,從此歐洲人掌握了製造火藥的秘密。羅傑·培根(Roger Bacon)是第一個提到火藥的歐洲人,他可能是從阿拉伯人那裏或者是方濟各同伴那裏得知。此後在一些重要的戰役中,均可以看見火藥的身影,如1346年發生的克雷西戰役、1379年至1380年間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為爭奪海上貿易壟斷權發生戰爭,以及後來的胡斯戰爭等,火藥逐漸在戰爭中發揮了主導性的作用。磁針、火藥的西傳,配合歐洲當時的天文、地理、造船及航海技術,推動了西方一連串的海外探險。
三、結 語
東方物類的入歐曆史悠久,數量浩繁。在古代和中世紀,東方物類往往須借助阿拉伯人的擺渡方能傳至歐洲。以新航路開辟為轉折點,歐洲和遙遠的東方才真正意義上開始了直接的文化交流。
物質作為文化載體,其傳播影響是大大超出自身效用的。來自東方的物品展示在歐洲人的眼前,不僅直觀地呈現出東方的原料品質、加工工藝,還間接體現了東方文化的烙印,歐洲人往往借助來自東方的物類來印證和填充自己對東方文明的認識與想象。可以說,東方物類為西方文明持續不斷地補充了新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