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物類對15—18世紀歐洲社會的影響?(1 / 3)

東方物類對15—18世紀歐洲社會的影響

從器物的角度來看,歐洲與東方之間的交流遠遠超過阻隔。但是,歐洲與東方的器物交流雖幾乎從未完全中斷,卻曆經波折。事實上,正如文藝複興是歐洲曆史發展的轉折期,歐洲與東方的器物交流也約在同一時期迎來了轉捩點,其中至關重要的無疑是新航路的開辟。該時期的歐洲國家出現了一批與東方聯係密切的城市和專事遠洋貿易的官方公司,東方物類由此廣泛傳播到歐洲各地,日益融入了歐洲各階層的日常生活。

物類的價值包括其自有價值和由之承載的文化價值,故而,東方物類對歐洲社會的影響也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東方物類的使用、審美等價值的直接影響;二是由東方器物傳遞而來的東方文化價值的間接影響。二者互為表裏,對於近代歐人生活方式、審美觀念、文化藝術、科學等領域的嬗變影響顯著。

一、東方物類豐富了歐洲人的飲食文化

若無來自東方的饋贈,近代早期的歐洲人仍將忍受索然寡味的菜單。東方提供了大量西歐所需的調味品、蔬果、食物和茶葉等飲品,使得歐洲人的餐桌煥然一新。並且,隨著餐桌器皿的引入,上菜順序、餐盤擺放、用餐舉止等餐桌禮儀愈發考究,歐人在飲食習慣和生活的行為方式上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一)香料

香料在古代生活中不可或缺,可歐洲卻天然遠離東方香料產地,遠行的羅馬旅人和軍隊曾一度品嚐到東方香料的芬芳。東方香料在中世紀晚期的再次出現大大愉悅了歐洲人的味蕾。在中世紀,香料已經成為非常貴重的商品,價值幾乎與黃金相當。胡椒、豆蔻、生薑、桂皮等經過漫長的商路抵達歐洲市場,均以藥劑師的天平予以稱量,甚至以粒計價。在歐洲的很多國家和城市中,香料還作為貨幣使用,胡椒就曾被用來記賬、估定稅收,以及買賣土地和置辦嫁妝。

眾所周知,打破威尼斯對東方香料的壟斷是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原因。1498年在卡利卡特被人問及需要什麼時,達·伽馬留下了那句著名宣言:“基督教徒和香料”。這首支抵達印度的西歐船隊滿載生薑、肉桂、胡椒、丁香等香料於1499年凱旋,在其抵達裏斯本的當月,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便急不可待地在給西班牙共治者費迪南和伊莎貝拉的通報信中誇耀在印度發現了充足的香料。而轉投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盡管殞命菲律賓,船隊中唯一剩下“維多利亞”號卻從摩魯古群島滿載丁香凱旋,不僅補償了艦隊的損失,還獲利頗豐。那時幾乎所有提及亞洲的歐洲著作家都要談到香料群島。

新航路開辟後,香料開始大規模地湧入歐洲,從而徹底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口味。今日的西餐精於調製,但中世紀西歐烹飪技術卻因香料匱乏而乏善可陳,鹽和蜂蜜構成了主要的調味品。生薑、胡椒、豆蔻、肉桂、丁香等東方香料被源源不斷運回,極大地豐富了西歐人的食譜,帶來了烹飪術的重要突破。當時,幾乎每道菜裏都會加上香料,香料還被用來製作各種花樣繁多的沙司。不僅是主食,甜點和酒類中也加入香料而變得饒有滋味,香料變成烹飪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撒上胡椒的禽肉、用生薑提味的美酒、拌入肉豆蔻的醬汁等,讓歐洲人欲罷不能;除了味覺上的改進,我們還會在當時的烹調手冊中看到“加藏紅花上色”、“拌點藏紅花使攪拌物上紅”之類的調色指示。先前獨攬東方香料貿易的意大利人最早著手改進烹飪技術,此時的法國人則繼承了意大利人對滿足味覺神經的追求,法國大餐的雛形於此時形成,為來客提供經過精巧烹飪的食物成為法國貴族彰顯身份的重要法門。

今天的史家在總結西歐國家14到16世紀的烹飪發展時認為,這一時期的特色正是使用了東方香料,上流階層將越洋而來的香料恣意投進食物以滿足自己對色香味的全麵渴求。到17世紀,當市場上的香料已較為充裕,歐洲人的味蕾業已滿足時,食物中的香料用量才開始下降。但以法國為例,研究顯示,該時期法蘭西廚師雖然在香料用量上有所收束,但胡椒、丁香油和肉豆蔻等香料卻得到了更頻繁的使用。東方香料至此已完全融入西餐文化,成為歐洲人司空見慣的日常風味,無人再去刻意貪食它的異域滋味,熟練使用香料的廚師們已經開始絞盡腦汁挖掘其中的別樣風味了。

(二)蔬果及糧食作物

相比於香料甫一登場的驚豔,蔬果及糧食作物的西傳看似平淡許多。眾多東方的蔬果和糧食作物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被引種到西歐,悄然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

對此最有貢獻的是阿拉伯人。在盤踞南歐的數個世紀裏,阿拉伯人為西班牙帶來了新的葡萄品種,希臘羅馬人又把葡萄移植到高盧和萊茵河兩岸。菠菜也是由阿拉伯帶到西班牙的,依照11世紀末西班牙的一篇關於農業的論文上所說,當時西班牙就有人種植菠菜。菠菜隨後從西班牙傳播到歐洲各地。阿拉伯人引進的新品種作物還包括柑橘、石榴、檸檬、甘蔗、棉花等。然而歐洲人其實極少注意蔬果準確的東方起源,隨著時間流逝,它們更進入了歐洲本地水果的名目下,東方身份根本不再為普通人所知。例如地中海沿岸通過波斯、亞美尼亞從中國引進了桃和杏,歐洲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稱桃為“波斯梅”,稱杏為“亞美尼亞梅”。

歐洲的甘蔗種植及製糖技術是從阿拉伯傳入的。公元8世紀,甘蔗傳入西班牙,首先種植在皇家花園裏。隨後,甘蔗種植從伊比利亞半島南部擴展至東部地中海沿岸的巴倫西亞和葡萄牙南部。十字軍東征又促進了甘蔗種植和製糖業的傳播。糖作為重要的添加劑,和香料一樣,使食物更加美味。它的另一大效用是直接促成了可可、咖啡、茶這類咖啡因刺激性飲料的流行。咖啡和茶的東方原味一開始並不能取悅歐洲人,加糖後的咖啡和茶卻立刻風行開來。在18世紀,糖最終在整個西歐完成了由奢侈品向大眾消費品的蛻變。隨著歐洲製糖業的發展,糖的產量不斷提高,各式各樣的甜品、糖果紛紛出現。糖與香料的廣泛使用,直接造就了歐洲人延續至今的飲食習慣。

一起出現在歐洲人菜單裏的還有稻米。16世紀的一本葡萄牙菜譜中提到了一道日常甜點——牛奶布丁,烹調材料中便有稻米。作為今日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起源於中亞的幹旱山穀,其栽培曆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歐洲從古代開始就從印度洋方麵進口大米;在中世紀時期,地中海東岸地區的稻米貿易十分興旺。中世紀,阿拉伯人將水稻引種到伊比利亞半島。西班牙的稻種早先便沿著商路進入了意大利,15世紀水稻種植範圍擴大到意大利北方,比薩周圍的平原1468年有了稻米,在倫巴第平原則是1475年。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紮提倡種稻,在倫巴第普遍推廣了水稻栽培技術,他的模範農場受到時人的高度評價。水稻最終在近代早期成為了歐洲南部沿海地區普遍種植的一種重要糧食作物,並通過阿爾卑斯山口出現在維也納的市場上。

東方輸入的蔬果和糧食作物豐富了歐洲人的餐桌,逐步在歐洲人的飲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需要指出的是,一些蔬果類植物同時也有藥用價值,這有助於改善歐洲人的健康狀況。

(三)飲料

17—18世紀,深刻改變歐洲人生活習慣的東方飲料當屬茶葉。關於茶葉出現在歐洲的時間,國內外學者莫衷一是。但比較確定的是,歐洲最早提到茶葉的人是威尼斯作家G. 拉穆西奧(Giambattista Ramusio),他在16世紀中葉出版的《航海和旅遊》一書中提到chai catai(中國茶)一詞,並且對茶的產地、使用方法和功效等做了基本介紹。16—17世紀來華的傳教士對茶葉知識在歐洲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如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等都在他們的著述中提及茶葉。而茶葉最早見於英國文獻記載是1615年,那是東印度公司職員威克漢先生於1615年6月27日在日本寫給在米阿考的伊頓先生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要“一包最醇正的茶葉”。

真正將茶葉作為商品輸入歐洲的是荷蘭人。1610年,荷蘭人在中國浙、閩、粵沿海城市購買的商品中就有茶葉,這是茶葉運回歐洲最早的記載。最初入歐的茶葉是綠茶,1640年荷蘭人又從中國運回了紅茶。據資料顯示,歐洲人早期也從日本購入了茶葉,荷蘭漢學家居斯塔夫·施萊德爾博士在1650—1651年的海運貨物清單中發現,日本茶以提亞(Thia)的稱呼進口到了阿姆斯特丹。在荷蘭,茶葉初期被放在藥店出售,到17世紀70—80年代才出現在食品店中。隨著茶葉的不斷進口,茶室也應運而生,荷蘭人不僅習慣於早午晚喝茶,而且還學得了中國以茶待客的禮儀。

歐洲諸國中受茶葉影響最為深遠的要屬英國。中國茶葉作為重要的進口商品大量輸入英國則是在17世紀70—80年代後。茶葉在最初進入英國本土後並沒有特別引起人們的注意,1658年9月倫敦出版的一份名為《政治快報》(Mercurius Politicus)的報刊上刊登了一則鼓勵飲用茶葉的廣告,倫敦的一所咖啡館店主托馬斯·蓋勒維在出售茶葉的廣告中說:“優質的中國飲料,得到了所有物理學家(筆者懷疑此處是譯者將醫學家physician誤讀成了physicist)的好評,中國稱之為茶,在倫敦皇家交易所的蘇丹人咖啡館有售。”

茶在英國一度被置於奢侈品行列,茶更是於1664、1666年兩次作為東印度公司的禮物貢給查理二世。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99年獲準進入廣州直接購買茶葉前的近一個世紀裏,都隻能寄望於前來爪哇、長崎等國際市場的數量有限的走私商販。到18世紀20年代末,茶葉更是代替了絲綢成為貿易中的主要貨品。隨著茶葉進口量的大大增加,其售價在英國也相應地逐步下跌。

到18世紀下半葉,飲茶才逐漸在英國社會普及。茶葉從最初在咖啡館代銷轉變為在專門的茶店出售,甚至可以在街邊隨處見到小商小販售賣泡好的茶。茶葉的輸入改變了英國人的飲食習慣,下午茶的出現充分說明了茶葉在歐洲人飲食中的重要性,搭配蛋糕甜點等食品的下午茶不僅使人振奮了精神,而且補充了能量。不單單是下午茶,英國人一天之中分多次飲茶。縱使是在英國鄉間,茶也不分早晚成了唯一的飲料,習慣了茶堿的人們甚至在晚餐時也大量飲茶。18世紀下半葉時,普通工人階層花在購買茶葉和糖上的開銷約占家庭總開支的十分之一。可見,此時茶在英國人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瓷茶具作為飲茶禮儀的載體也隨著茶葉的西傳一同進入西歐,茶葉貿易造成的另一效應就是中國瓷茶具成為歐洲百姓家庭的日用飲具。1760年丹麥的東方貿易公司共訂購中國歐式日常用具28類共3284000餘件(套),其中茶杯就有3073000餘件。我國著名的宜興紫砂壺也曾在17世紀由荷蘭人首先輸往歐洲並廣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