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東方物類推動歐洲科技、工藝的發展
東方物類使西歐得以一窺先進的東方科技和工藝,如絲綢製品的西傳便啟迪了歐洲的織造業。公元6世紀,蠶蛾卵和桑樹輸入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當政期間就創建了西方第一家絲織廠。隨著東方織造工藝的西傳,12世紀後意大利北部、法國、英國等國家陸續建立了絲綢工業。元代、宋代的絲織品傳入歐洲後,以繁花、百獸率舞來表現歡喜的傳統中國紋飾在14—15世紀盧卡、威尼斯等地出產的絲綢織品上打上了烙印。阿拉伯掛毯、絲綢的紋飾也對西歐的紡織品產生過影響。
除了刺激歐洲的織造業外,東方舶來品還推動了其他方麵的工藝發展。這尤其表現在歐洲以前空白的領域裏,代表例子是瓷器和漆器。
(一)啟迪了歐洲製瓷業的產生和發展
在瓷器還未進入西歐時,歐洲人就開始了對東方陶器的模仿。意大利錫釉陶最早由阿拉伯人發明,後由摩爾人傳播到西班牙及意大利。經過對成品的研究,意大利人逐步掌握了錫釉陶的燒製工藝,15世紀末,意大利發展出以彩色錫釉花飾陶,稱之為“馬約利卡陶”。
錫釉陶的製造技術畢竟相對簡單,流入西歐的精美絕倫的元代青花瓷才真正令所有工匠犯難。早期嚐試模仿瓷器的歐洲人既缺乏原料高嶺土,又囿於技術限製,隻能用蛋殼或其他材料製出粗糙的仿造品。著名的“美第奇瓷器”代表了早期歐洲人模仿瓷器的最高水準,於1575年在佛羅倫薩美第奇宮製成,但它實際上不是真正的瓷器。
與美第奇家族關係甚密的米蘭物理學家曼弗雷多·塞塔拉也曾鑽研瓷器製法,雖然他極力模仿中國工匠的做法,甚至像中國工匠一樣將自己的簽名刻在作品底部,但嚐試仍未成功。直到1673年,在仿造中國瓷器和荷蘭彩陶的基礎上,在魯昂郊外聖塞韋爾才生產出西歐第一款軟瓷。
在還不具備硬瓷生產技術的這段時期裏,西歐曾仿製過中國的炻器。炻器是1635年左右以茶具的形式首先由荷蘭人引入西歐的,隨著飲茶風尚的興起而廣泛傳播。英國的炻器技術原本有一定基礎,因此當時還無法生產硬瓷的英國工匠們紛紛熱衷於仿製東方炻器茶具,至今可見的17世紀末英國斯坦福郡生產的炻器茶壺在造型與紋飾上就明顯有來自宜興紫砂壺的烙印。
德國在瓷器生產上後來居上,薩克森選侯豔羨瓷器的高額利潤,為擺脫對瓷器進口貿易的依賴,他不惜斥巨讚助瓷器技術的研發。在他的資助下,1708年1月15日,德國人約翰·博特格和沃爾特·範·欽豪森終於用7種礦物混合燒製出白色、半透明的瓷器,這是西歐第一款硬瓷,標誌著西歐從此掌握了製瓷技術。1772年,在法國利蒙格斯(Limoges)附近的聖·伊利艾克斯發現了高嶺土礦,西歐也由此解決了瓷器原料匱缺這一困擾自身數個世紀的難題。
歐洲的瓷器製造技術在提高的過程中充分模仿和借鑒了東方瓷器的特色。中國青花瓷輸入歐洲後,備受歐洲貴族和民眾的青睞,藍與白成為歐洲各地瓷器製作的流行色調。福建白瓷也受到各國瓷窯的仿效。18世紀中期在英國埃塞克斯生產的軟質瓷起初仿製中國的青花瓷和日本的多色瓷的形製、著色,以與東印度公司的進口貨抗衡。該地還生產不加彩飾的餐具,屬於仿製中國梅花浮雕的白瓷。切爾西、伍斯特兩地的瓷器則分別對日本柿右衛門、伊萬裏瓷器的紋飾進行了模仿。到18世紀後期,“歐洲出現供製作瓷器設計花邊飾紋的圖樣手冊,彙集或借鑒了不少華瓷的紋飾和圖案精華”。
(二)推動了歐洲漆繪技術的發展
漆器同樣令西歐人感到好奇,《利瑪竇中國劄記》中就曾提及漆,將之描述為一種特殊的樹脂,塗上這種塗料的木頭不僅可以有深淺不同的顏色,而且摸上去還非常光滑,同時耐久、耐磨。歐洲人大概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接觸到東方漆器,最早流入歐洲的東方漆家具是日本漆製品。據資料顯示,奧地利施洛斯·安布拉斯城堡收藏有一座日本漆櫥,是1596年由當時的葡萄牙商人購回的,瑞典格裏普斯霍爾姆(Gripsholm)城堡也收藏有一個很可能是1616年由荷蘭議會(States General)贈送給古斯塔夫二世(King Gustavus II Adolphus of Sweden)的漆箱。
17世紀歐洲漆器進口數量已相當可觀,尤以各色箱、櫥、桌、椅為主。1611年的一份英國私人財產清單上提到了鍍金或噴漆的中國桌子和高腳椅。而到18世紀初,倫敦喬伊納公司(Joyners' Company)年均進口漆器已達3538件,其中有眼鏡架、茶幾、梳子、粉盒等。
漆繪是明代家具的常用裝飾技術之一,除此之外,金屬裝飾和鑲嵌裝飾等技術也分別隨中國家具傳入西歐,為西歐仿製東方家具鋪平了道路。施洛斯·安布拉斯(Schloss Ambras)古玩珍品室的一張1596的清單上記錄著一張很可能是在維也納上漆的按照中國瓷器紋飾設計的桌布。1610年開始,意大利人試著用一種印度產的樹膠來製漆器。1616年,英國漆匠威廉·史密斯從羅馬去信給阿倫德爾(Arundel)爵士,信中他提到最近受雇為紅衣主教和權貴們按最流行的中國風格製作漆家具。隨後在荷蘭、英國都有許多關於漆繪技術的研究展開,到18世紀歐洲發展出獨立的製漆工業。在瑪麗二世與威廉三世執政的時代(1688-1702年),女子學校有油漆課專門講授塗漆技術。18世紀初油漆術是英國上流婦女最熱衷的技能之一。1688年英國人斯托克(J. Stalker)和(G. Parker)出版了一部關於油漆技術的專著《論髹漆》(Treatise of Japanning and Varnishing)。書中斯托克盛讚東亞油漆技術,號召當時西歐工匠學習東亞油漆工藝。牆、按鈕、鋼琴、床架、煤爐天窗、刷子……他提倡在顏色模仿東亞,主張用赤、黑色的底色調,上白、黑、赤、青、栗、綠等色,書中的插圖人物還穿著阿拉伯、中國衣飾。
英國的漆器生產同樣帶有深刻的東方鑿痕。日本漆器常見的黑、金、紅、綠等色彩在英國和荷蘭成為流行色,由於青花瓷的持續輸入而成為“中國風”經典配色的青、白二色也繼續保持流行。到近代晚期,西歐逐漸步出了對東方漆飾的單純模仿,工匠們把歐洲人物塑像、動物圖案、衣飾、阿拉伯式圖案、渦形花飾和綬帶花飾雜糅進工藝圖案中,更廣泛地采用緋紅、黃、白、藍、綠等底色,有時用黃金粉料點花斑,以豐富東方傳統中的黑、金兩種主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