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飲食遺產保護10
狀元美食五百年——明代狀元楊升庵飲食文化研究
張德全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楊升庵(1488~1559),名慎,字用修,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明代四川唯一的狀元。生於明代弘治元年,24歲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楊升庵因“議大禮”事件被嘉靖皇帝終身流放雲南永昌衛(今雲南保山),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於流放地,死後歸葬新都家鄉狀元墳。
楊升庵出身於名門官宦之家,其父楊廷和為明代正德、嘉靖兩朝首輔,楊升庵家族“一門七進士,科第甲全川”。楊升庵一生博覽群書,才冠明代,著述涉及包括飲食文化在內的天文地理、金石書畫、經史音韻、文學藝術、音樂戲曲等領域。《明史·楊慎傳》曰:“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給予了高度評價。楊升庵飲食文化的著述主要關於肉類、蔬菜、水產、副食、調味品、酒茶、飲料以及飲食傳說故事,從春秋戰國至明代,古今中外,內容廣泛。本文從楊升庵《升庵外集》《丹鉛錄》《升庵全集》等有關飲食文化內容進行探討,請教專家學者,共同打造中國美食之都。
一、楊公魚
我國河流湖泊眾多,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魚在古人的飲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漢書·地理誌》雲:巴、蜀、廣漢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民食稻魚,亡凶年憂。由於四川地區豐富的魚類資源,生於魚米之鄉天府之國的楊升庵,對食魚情有獨鍾特別喜愛,並且有獨特的烹飪方法。
楊升庵雲:“鱸魚肉甚白,雜以香杏花葉,紫綠相間,以回回豆子,一息泥、香杏膩拌之,實珍品也。鯽子魚臘亦然。回回豆子,細如檎子,肉味甚美。一息泥,如地椒。回回,香料也。香杏膩,一名八丹杏仁,元人《飲膳正要》多用此料。”(明代萬曆版《丹鉛錄·飲食》卷十六)
此為取鮮活魚鱸魚,加上香杏的花和葉子,用回回豆子香料,一息泥即辣椒,香味的杏仁油調和,製作出一道佳美的菜肴。鱸魚,背部有黑斑,口大,體側扁,腹部灰白色,生活在江南淡水江湖,味道鮮美,有古代四大美魚之稱。選取秋霜時節肥壯長鮮活鱸魚,細切成薄片,用香料浸泡,然後用幹布絞幹水分,散置於盤中,再將切細的香杏花葉與魚片拌調而成。製作這道菜的用刀切功很關鍵。唐代大詩人杜甫《觀打魚歌》詩曰:“饔子左右揮霜刀,膾飛金盤白雪高。”用雨雪飄灑形容切成很薄的魚片,細如柳絲,薄如蟬翼。
“鱸魚,鯽子臘,風味甚美,所稱金齏玉膾也。”(明代萬曆版《丹鉛錄·飲食》卷十六)楊升庵介紹這道菜的特點。“鱸魚飵”為醃製的鱸魚,“鯽子臘”為鯽魚幹。“金齏玉膾”為金黃色切碎的菜,雪白如玉切細的薄魚片。古代最早用鯉魚作膾。《說文》曰:“膾,細切肉也。”唐代,因鯉與皇帝李姓諧音,鯉被尊為“赤鯉公”。皇帝下令嚴禁捕撈,違者處罰。後來就改食鱸魚。因鱸魚一般產於江南及近海,內地很少難得。明代楊升庵製作時又選用鯽魚,鯽魚不僅為飲食珍品,還有醫療作用。“食之平胃氣,調中,益五藏,和蓴菜作羹食良。”(唐代孟詵《食療本草》卷中“鯽魚”)楊公魚還能止住突發痢疾等。楊升庵還記載有“竹筍江魚”名菜,但具體做法不詳,有待考證。楊公魚不僅是一道佳肴,也是一味藥膳。當年楊升庵泛舟桂湖,捕撈鮮魚製作“楊公魚”款待友人,吟詩作賦。
二、狀元蟹
螃蟹食法多樣,楊升庵介紹的糟醉、糖醃蟹最為特別,人稱為狀元蟹。楊升庵雲,“糟蟹,一器數十蟹,入皂芙半挺,則經歲不沙。蟹之液糟水沙。”(明代萬曆版《丹鉛錄·飲食》卷十六)糟蟹,用活螃蟹在酒糟中浸泡,一隻壇子可裝幾十隻。酒糟並非釀酒剩下的渣滓,而是專門的香糟和甜糟。還加入各種香料,如果再加入半片皂角,保存一年也不會變壞。蟹浸泡在酒漿之中,昏迷不醒,加入各種精美的菜肴,味道鮮美,芳香可口,吃了使人精神清爽,有成語“以其昏昏,使其昭昭”,恰好描述了糟蟹的特點。
還有一種糖蟹製作也很特別,把肥美的母蟹放在清水中養一夜,第二天蟹吐盡肚中泡沫汙物,再把蟹放入盛有稀糖水的甕中,又過一夜。用生長在水邊的蓼草熬湯加鹽,撈出蟹再放入冷卻蓼湯的甕中,甕口用泥封住,待二十天後取出蟹,揭開蟹臍放進薑末再入甕,澆入鹽蓼汁淹浸,密封數日即成鮮美無比的糖蟹。
楊升庵對螃蟹的食用頗有研究,僅記述不同名稱就有十二種:“蠟蚌、撥掉、擁劍、彭哥、竭樸、沙狗、望潮、倚望、石螃、蘆虎、蟛蜞、蝦口。”(明代萬曆版《丹鉛錄·飲食》卷十六)食法多種多樣,別有情趣。如“蟹橙”,取成熟大黃橙,切頂去瓢留汁,以蟹膏肉置入橙中,再把橙頂蓋嚴放入籠中,添加酒、醋、水蒸熟,加醋鹽食用。具有香橙、新酒、螃蟹的鮮香。還有“蟹荷”,在荷葉上放入蟹肉、粉皮、雞蛋和鹽蒸熟切塊,加上薑、花椒和蟹殼熬汁和之食用。花樣層出不窮,令人賞心悅目。食蟹可治病,消化胃氣,通利經脈,散去身體邪熱。唐代孟詵《食療本草》記載:“蟹腳中髓及腦,能續斷筋骨。”據說蟹腦和腳肉還可用來接斷了的筋骨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