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飲食遺產保護11(2 / 3)

明代出現一種專門食蟹工具“蟹八件”,用銅或白銀製成,有錘、鐓、鉗、匙、叉、鏟、刮、針共八件,精巧別致。就是腰圓錘、小方桌、鑷子、長柄斧、調羹、長柄叉、刮片、針。故稱之為“蟹八件”。古人發明食蟹工具後,吃蟹成了一件文雅而瀟灑的飲食享受。以小巧玲瓏的金、銀、銅餐具食蟹,妙趣橫生,可以說是一種逸致的高雅餐飲活動。食蟹時,慢慢敲打、劈剪、剔夾把蟹黃膏肉拌上佐料,一點點細細品味,提高了食蟹的文化韻味。升庵歎曰“蟹之美在足,故從足。”“蟹胥”,一種用螃蟹製作的肉醬,主要是用蟹黃同其他調料製成,油分很大,用於調味可以很大地增加食物的鮮美,被視為高級調料的一種。選用肥壯螃蟹,取其足肉,用酒、鹽、曲等臘浸,存放在專門的瓦罐中,百日後即成為美味無比的蟹胥,佐餐佳品。

三、畢羅

楊升庵雲:“畢羅,修食也。唐宰相有櫻筍廚食之精者,有櫻桃畢羅。今北人呼為波波,南人說為磨磨。”畢羅,因唐代西域人畢氏、羅氏喜愛食此而得名。楊升庵一生足跡遍及各地,喜與少數民族交往又愛好美食而記載下來,簡稱畢羅。

畢羅是從絲綢之路傳來的西番食品。據專家考證,畢羅一詞源自波斯語,原為穆斯林主食,將稻米拌以酥油、牛羊肉或魚蝦、幹鮮水果,如葡萄幹、菠蘿、芒果等,調以丁香、肉桂、胡椒、咖喱、小茴香等香料,蒸熟後食用。

畢羅另一種做法,用麵粉製的餡餅,經過蒸熟而成。楊升庵記載有櫻桃畢羅,以及蟹畢羅、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等,所用餡心經過精心切細調入各種作料香料,如桂心、幹薑、胡椒、大棗、肉豆蔻、食茱萸、蕪仁、肉蓯蓉等。楊升庵《丹鉛錄》還記下了宋代大學者朱熹《刈麥詩》雲:“霞觴幸自誇真一,垂缽何須問畢羅。”畢羅傳入中國以後,其原料和做法有了很大改進。相似現在大型多餡西點“排”,這種“排”餡有甜鹹兩種,甜餡一般為水果,鹹餡一般為肉類、海味,全部用麵皮製殼,用爐烤黃成形。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把畢羅製作方法帶到歐洲,歐洲人加以改造成了意大利餡餅,現在意大利餡餅作為風味十足的方便快餐再進中國,即是比薩(Pizza)餅。

四、茱萸酒茶

茱萸為古代文人特別喜歡的植物,因可作飲酒的調味品和烹茶品。茱萸為落葉喬木,夏季開黃綠色小花,果實紅色可食用,曾作為朝廷的貢品。茱萸分為食茱萸、吳茱萸、山茱萸。

楊升庵在《升庵外集·飲食卷》中記載:“蜀州食茱萸甚高大,有長及百尺者,蜀人呼為艾子。”他證以南宋著名詩人範成大《成都古今記》雲:“艾子,茱萸類也,實正綠,味辛,蜀人每酒輒以一粒投入,少頃香滿盂盞。”(清代乾隆版《升庵全集·飲食》卷二三二)四川的食茱萸很高大,果實剛成熟時顏色為正綠色,味道辛辣,四川人每次飲酒時放入一粒在酒中,過了一會兒整杯酒都充滿了香味,所以特別得到文人喜愛。但有人稱其果實為艾子。茱萸還能治病,“如中風賊風,口偏不能語者,取茱萸一升,美清酒四升,和煮四五沸,冷服之半升,日三服,得小汗為差。”(唐孟詵:《食療本草》)除治愈中風病,還可治療牙齒疼痛,並且效果很快很好。

楊升庵還詳細考證了蜀茱萸與艾子。“蜀茱萸粒大,久則色黃。其所謂艾子者,木高、葉小、花黃,其子類茱萸。八月土人采而靡之,濾其渣,名曰艾油,以熟筍蕨。今渝、瀘皆有之。茱萸則幹以烹茶,艾子則取其油以烹蔬。”(清代乾隆版《升庵全集·飲食》卷二三二)蜀茱萸籽粒很大,成熟後顏色變黃,還有一種類似茱萸的艾子,每年八月當地人采集磨爛濾渣得到艾油,用來烹煮竹筍和蕨苔。明代蜀茱萸出產在重慶、瀘州一帶。茱萸曬幹了還是烹茶的好料,艾子主要用來取油烹煮蔬菜。

茱萸在古代不僅作為泡酒烹茶炒茶的調味品,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也是友人相聚離別互相懷念的珍貴植物,最為有名的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雲:“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