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飲食遺產保護11(3 / 3)

五、竹蜜刺蜜

蜂蜜是一種很好的調味品,因蜜蜂采集不同的花粉而有不同的蜜。竹蜜、刺蜜就是其中二種。楊升庵曰:“竹蜜蜂蜀中有之,好於野竹上結巢,巢大如雞子,蜜並紺色,甘倍常蜜。”(清代乾隆版《升庵全集·飲食》卷二三二)竹蜜為四川特產,為竹蜜蜂在山間野竹築巢而成,巢如雞蛋一般,蜜為天青色,味道比普通蜂蜜甘甜得多。

楊升庵雲:“《梁四公子記》,高昌國遣使貢蜜,梁武帝遣傑公迎之。謂之曰:刺蜜是鹽城所產,非南平城者,南平羊刺無葉,其蜜色白而味甘;鹽城羊刺葉大,其蜜色青而味薄,是以知其偽也。”(清代乾隆版《升庵全集·飲食》卷二三二)這是楊升庵講述關於鑒定蜂蜜的故事。南朝梁代,新疆高昌國使者向梁武帝進貢蜂蜜,謊稱南平所產,南平在湖南,盛產珍品蜂蜜。梁傑公子前去受禮,識破鹽城蜜假冒,鹽城在江蘇。梁傑公子向梁武帝介紹說,南平棗樹開花無葉,蜜色白味道濃甜;鹽城棗樹開花時葉大,蜜色青味道淡甜,因此一看便知為鹽城蜜冒充南平蜜,使者隻好如實交代了。羊刺,棗樹多刺,別稱羊角、羊刺,棗花蜜故稱刺蜜。

蜂蜜最早記載使用在春秋時期,《楚辭·招魂》有關於蜂蜜的詩句。晉代出現人工養蜂,由於人工養蜂,蜂蜜也就逐漸普及。

食用蜂蜜有保健和治病防病功能,《神農本草》說石蜜(野生蜂蜜),“安五髒諸不足,益氣補中,止痛解毒,除眾病,和百藥,久服強誌輕身,不饑不老。”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蜂蜜功效有六條:“生則性涼,故能清熱;熟則性溫,故能補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澤,故能潤燥。緩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瘡瘍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調和百藥,而與甘草同功。”認為蜂蜜有補虛潤肺、調和胃腸、味甘性平、清熱解毒、健脾益胃、緩衝止痛等功效。在選用蜂蜜時,楊升庵認為:“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鮮玉潤,髓滑蘭香。”(清代光緒《升庵外集·飲食》卷二三二)蜂蜜的上品,即是顏色如脂肪般潔白,香味如蘭花般幽香,形狀如甘露冰玉般清瑩潤滑。對蜜的色香味狀均作了形象生動的評介。

現代醫學研究,蜂蜜含有人體多種需要的葡萄糖、果糖、果酸、酶和多種維生素以及抗生素,增加人體抵抗功能,殺死多種病菌,助長發育,使人長壽。

六、樹鹽傘子鹽

烹飪調味離不開鹽,鹽在五味調品中列為第一,古人調味飲食亦如此。楊升庵記載了兩種很奇異的鹽:樹鹽和傘子鹽。

樹鹽,亦稱木鹽,因生長在樹上,可作調味鹽的植物所產。楊升庵記述《大明一統誌》載:“女真國鹽生木枝上,即此類,中國亦有之。今人不知取之耳。”“鹽夫樹,一名叛奴鹽,蜀人謂之酸桶,酸桶七月出穗,蜀人謂之主。敷鹽生於蜀山中,子有鹽如霜,滇中名鹽霜果。”古代四川生長一種鹽樹,當地人稱為酸桶,每年七月出穗,大多生長在深山老林之中,結的果實有鹽霜,雲南人稱為鹽霜果。不僅東北生長,而且中原亦生長。女真國,即我國古代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契丹國。人們將沁鹽植物葉上鹽霜刮取食用,如一種叫西河柳樹。

傘子鹽,為一種形狀如小傘一樣的塊鹽。楊升庵雲:“朐忍縣鹽井,有鹽方寸,中央隆起如張傘,名曰傘子鹽。朐忍,今之夔州府萬流驛地名。”朐忍,漢代置縣,故城在今重慶雲陽縣。夔州府,在今重慶奉節縣。萬流驛,明代驛站,在今重慶巫山縣。雲陽鹽井出產的一寸大小的塊鹽,隆起如張開的雨傘,故名傘子鹽。

這兩種鹽都可食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對其作了詳細研究曰:“崖鹽生於山崖,戎鹽生於土中,傘子鹽生於井,石鹽生於石,木鹽生於樹,蓬鹽生於草。造化生物之妙,誠難殫知也。”除此以外,還有產在山崖的崖鹽,產於土中的戎鹽,產於石中的石鹽,產於草叢的蓬鹽。大自然奇妙,李時珍也讚歎:“造化生物之妙,誠難殫知也。”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第一要素,先哲有雲:“民以食為天。”明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楊升庵學識淵博,著述浩繁,喜愛飲食文化,堪稱美食大家。在他的寶貴飲食文化遺產中,有許多流行於古代而現代已經失傳的飲食文化內容。今天,我們通過整理研究楊升庵的有關飲食文化著作,發掘傳承其精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飲食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