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飲食遺產保護12(2 / 3)

(一)多子

傳統的中國以農業經濟為主,廣大的農民群眾正是以自家的勞動力來耕作,從而獲取生存的食物。因此,人口數對於一個農民家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多子即多福”的觀念深入民心。同時,“多子”還意味著民間對生命的信仰崇拜,可以體現出一個地區的人民對於生命本身的看法和重視程度。當然了,當地對於“多子”的期盼,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孝道在傳統意義上將宗族的繁衍、血親的延續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見儒家對於生命的重視。而“無子”也可成為古代男子休妻的一個原因,因為不能傳宗接代,不能延續香火。

在定襄麵塑中,象征多子的形象主要是石榴、魚、兔還有向日葵。

石榴籽粒豐滿,在民間象征多子和豐產;人們常用“連著枝葉、切開一角、露出累累果實的石榴”的圖案,以象征多子多孫,謂之“榴開百子”。中國人視石榴為吉祥物,認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稱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間婚嫁之時,常於新房案頭或他處置放切開果皮、露出漿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贈來祝福吉祥者。常見的吉利畫有《榴開百子》《三多》《華封三祝》《多子多福》等。

而在南王鄉民間,石榴形象則是出現在成親當天新娘家回贈新郎家的傳統麵塑“姑兒食”中的“麵兔”上麵,表達娘家的長輩對於新婚夫婦婚後“多子”的祝福。

魚腹多子,說明魚繁殖能力是極強的。魚崇拜可以說是一種生殖崇拜或生命崇拜。當然了,生兒育女又與婚姻大事緊密相連,所以魚後來又發展成為愛情的象征物,古人有男女“以魚傳書”的習俗。有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雲:“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今日人們還會借用“魚雁傳書”來表示傳達情意、兩情相悅。

在南王鄉民間,魚形象一則是出現在成親當天新娘家回贈新郎家的傳統麵塑“姑兒食”中的“麵魚”上麵,表達長輩對於新婚夫婦婚後“多子”的祝福;二則是出現在中元節時,誰家有了新媳婦,長輩都會送給媳婦一對大麵魚,以表示對其的厚愛。

另外,在南王鄉民間,“兔”和“向日葵”也是祈求多子的吉祥形象。

因兔子有強大的生育能力,對於以農耕為主的古代中國人民來說,是非常符合他們的生命觀的。因此用“兔”來象征生育,表達對於多子多福的期盼。具體表現之一是在南王鄉民間新婚夫婦成親當天,新娘家回贈新郎家的傳統麵塑“姑兒食”中的“麵兔”,表達長輩對於新婚夫婦婚後“多子”的祝福;之二就是過年時所蒸的兔型大饃饃,表情惟妙惟肖,沒有什麼特別的點染,但在樸素中又不失一份特色,依舊表示鄉民對來年家中添丁的希望。

同時,向日葵也是象征“多子”之物。在南王鄉民間,用向日葵的樣子來裝飾大饃饃的表麵,既美觀又可表達鄉民心中的美好願望。在過年、孩子滿月等吉祥日子裏,蒸製向日葵形的大饃饃,表達鄉民對於“多子”的期盼。

(二)多壽

俗話說:“壽為五福之先”,中國傳統習俗對於“壽”也是非常重視的。給人過生日叫做過壽,將老人稱為“老壽星”,將小孩稱為“小壽星”。對於壽誕,也有不同的名稱:六十稱為花甲壽,七十成為古稀壽,八十、九十稱為耄耋壽,百歲稱為期頤壽等。這不僅僅是源於對生命的崇拜,也是對於年長者長久以來的生活能力與生活經驗的欽佩,更是對於長者的生命本身的尊重,中國古代民間則更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為榮。由於人們對於長壽的祈求,激發了人們無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在定襄麵塑中,象征多壽的形象主要是“壽桃”和“菊花”。

壽桃是古代傳說中人吃了可以延年益壽、長命百歲的仙桃。據《神異經》載:“東北有樹焉,高五十丈,其葉長八尺,廣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小狹核,食之令人知壽”。可見,桃很早就成了壽的象征。

在南王鄉民間,桃形象出現情況有三:其一是老人過壽,晚輩要給老人蒸製壽桃麵塑,可供觀賞也可食用,表達晚輩對於長輩長壽的祝願;其二是出現在新婚夫婦成親當天,新娘家回贈新郎家的傳統麵塑“姑兒食”中的“麵魚”之上,表達娘家的長輩對於新婚夫婦婚後“多壽”的祝福;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蒸製壽桃供祭祖先,並且要給壽桃打扮一下,用最好的白麵蒸製,表示對已故長輩的祝福,希望他們在地下得以安眠。

菊花清香宜人,在深秋時節為大地平添一份色彩。重陽節在農曆九月九日,又稱“老人節”、“菊花節”。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九九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同時在我國,九九重陽節賞菊則是傳統習俗。在文人墨客筆下,菊花與重陽節也有著不解之緣,有孟浩然的“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也有晏幾道的“綠杯紅袖稱重陽,人情似故鄉。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更有白居易的《重陽席上賦白菊》,在詩題當中就表現出了菊花與重陽節的聯係。

同時,在南王鄉民間,用菊花的形象裝扮大饃饃,分別蒸製於春節前、老人過壽時以及孩子滿月時,在他們認為重要的日子裏來表達其對於家人以及長輩、孩童可以長壽的祝福。

(三)多福

“福”這一字,包含的可是中華傳統信仰的精髓,不論年節、禮儀、甚至走親訪友都有討個福氣的說法。長輩看人,先看這人有沒有福氣,有福氣就好說,沒福氣心裏總是覺得不暢快。要說中國的吉祥文化,必不可少的就是這“福”。據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所載:“福:祐也,從示、畐聲。”“福”表示一個人兩手捧著容器在祭祀,意思為宗廟裏祭祀的酒肉。而祭祀就是祈求吉祥與豐收的,因此“福”也成為了吉祥的代表,幸福、享福、五福臨門、福滿門庭、天賜洪福等詞也充盈在節日或祝福的話語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