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看清自私(3 / 3)

戰鬥啟示:

這些自私帶來的禮物,的確不能小看。它可能讓我們徹底從團隊中孤立出來,成為周圍人群的眾矢之敵。也會讓我們自己變得神經兮兮,惶惶不可終日。若遇到一些利益方麵的損失,更是要死要活悲憤交加。人生若是過到如此地步,未免也有些太過悲劇了。

小測試:看清你的自私

上麵的這些症狀在你身上有沒有發生?或許你會覺得太抽象了,有些不好衡量。沒關係,看看下麵的一個測試,它會幫你認清自己是否有些自私過分了呢?

你正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個油漆工人不慎從梯子上跌落下來,你覺得他的那個部分最先與地麵接觸?

A.頭

B.臀

C.腳

D.手

答案測評:

A——選擇頭,說明你注重的是身體最重要的地方。這也引申為在你眼中的事情都很重要。既然重要,便不會輕易與他人分享。所以你已經自私到了斤斤計較的地步。如果不能改正,很可能會失去周圍的朋友。

B——臀部是人體神經最遲鈍的地方,選擇這裏,說明你在潛意識裏是個反應遲鈍的人,當然包括對金錢、名譽等事情的敏感程度。為了友情、愛情和快樂,你可以一擲千金,因此絕對不是吝嗇自私的人。

C——雙腳落地說明你內心渴望安全。這也說明你為人謹慎,小心。雖然有時會比較自私,但是不會輕易表現出來,因為你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想讓自己陷入與朋友、同事、家人敵對的危險境地。

D——手是人體最靈活的器官之一。選擇這個答案,說明你腦子靈活、聰明。而與此相對的,便是私心更加強盛,不願意吃虧,因為你覺得那是笨人才會作的事。同朋友一起遊玩和吃飯,你總會盡可能耍出自己的小聰明,讓自己少付一些錢。雖然這種行為不太明顯,但一旦被人發現,將會被冠以“陰險”的稱號。

4.駕馭人性的“私欲”

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要掌控自己的情緒。

——戴爾·卡內基

自私一方麵維護了我們生存的利益,推動了社會發展,另一方麵卻在讓我們的欲念膨脹,誘發貪婪與多疑。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去駕馭這把雙刃劍,讓它可以在最小的危害狀態下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呢?

其實方法並不難,我們隻需要設法讓自己做到下麵幾點,就完全可以將私欲掌控於自己手中。

——認識和接納自己的私欲

我們不少人從小受到的教育中就對於“自私”二字批判有加,因此在長大成人後,始終覺得“自私”是最大惡極的事情。然而人性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自私成分,於是當我們察覺自己竟然也擁有如此“邪惡”心理時,就會有些慌亂而不知所措,甚至會遮遮掩掩,一邊無法可製地有自私的念頭,另一邊卻要裝出一幅大大咧咧的樣子。往往弄得心理極度矛盾,惶恐不安。

這種遮掩的態度顯然是駕馭“自私”的障礙。視而不見對於問題的解決顯然沒有任何幫助,隻有正確地對待自己的私欲,坦然承認它的存在,才能理性將其駕馭克服。

——找到自私中的消極成分

既然自私是貪欲的原動力,自然就同樣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自私,指的是那些滿足自身必須,並且對於整個社會發展或者對與周圍人群有所幫助的需求。例如我們對於肉食的渴望,雖然屬於自私範疇,但是這種欲望促使我們發展了畜牧業,因為單憑狩獵覓食太過辛苦,也滿足不了自己的欲望。這在客觀上為人類生存和野生動物的保護做出了貢獻,因此屬於積極的自私。同樣,我們對於能源的持久欲望,也促使了對太陽能、原子能等新能源的研究開發,也屬於積極的自私。

相反,那些消極自私就是指一些滿足損人利己甚至損人不利己的願望。比如為了財欲貪贓枉法甚至偷盜搶劫。或者為了自己的方便,將垃圾直接傾倒在路邊等等。這些行為並非我們生存必須,同時也讓他人遭受傷害,更觸犯了道德和法律的界定,因此屬於消極自私。

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私欲,分析它的消極一麵。

——分析克服方法

找到了消極欲望,就等於找到了病因。現在要做的,就是對症下藥。治療的方法可以采取克製法,也可用替代法。

所謂克製法,就是清楚地明白這種自私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後果,例如眾叛親離、草木皆兵……既然如此,不妨克製自己,放棄這種欲望。

如果說克製法是一種“堵”的手段,那麼替代法則可以稱之為“疏”。當你對某種事物有著強烈消極欲望時,不妨尋找另外一種手段解決內心需求。例如在公共場合突然想抽煙,這顯然是種消極欲望。因為抽煙並非生存必須要素,而且抽煙所產生的煙霧會給周圍人帶來極大困擾。此時的你不妨換個替代方法解決需求,吃糖、含一塊巧克力都不失為一種替代需求的好方法。

——利用他人的自私

既然貪欲可以用來激勵自己,那麼自私是否可以也為我們所利用,達到某種積極目的呢?

美國行為學者作過這樣一個試驗:安排一位老人、一位兒童和一位妙齡女子分別佯裝落水,而岸上的男子入水拯救的人數分別為25、32、56人。為什麼拯救女子的人數要超出那麼多?顯然是因為前者的自私——男人渴望與女性親密接觸,尤其是在有充分借口的情況下。雖然目的有些不正確,可實際結果卻十分積極。由此我們可以判定,若能充分利用人的自私心理,盡管它本身可能有些偏差甚至消極,同樣也能達到正確積極的結果。

例如,某國國家經濟發展滯緩的時候,國家銀行往往會降低存款利率,同時還可能降低消費稅收。這樣,民眾將錢存在銀行的收益便降低了,而其消費的成本也變得低廉。綜合考慮下,民眾便不會再把錢存在銀行,而是會拿出來投資或者消費,從而增加貨幣流動性,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這便是利用人們自私(希望獲得更多財富收益)的心理,達到積極目的的典範。

又比如說,許多企業都回有類似這樣的規則——每個月中請假次數不能超過X天,否則將會扣除獎金的20%甚至30%。這種規則也是利用了員工的自私(不希望自己的收益被扣),保證沒有人願意偷懶不上班。

戰鬥啟示:

人性的自私並不是逃避就能消失的,它也非本質上的最大惡極。我們隻要能夠正確認識,加以克製和疏導,自私也能成為幫助我們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