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鏟除依賴
當我們覺得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可以轉嫁給他人的時候,這便是依賴。依賴是我們從小養成的習慣。當我們纏著父母,讓他們給自己買東西。當我們用企盼的眼神看著朋友,希望他們幫助自己完成某個事情的時候,依賴便產生了。
千萬別小看了這絲依賴的情緒。它的無限膨脹,會讓我們失去自己麵對生活挑戰的能力。因為過分的依賴,已經讓我們忘記了原來許多事情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實現的。
1.你是個依賴性強的人嗎?
每個人都想依賴強者,但真正可以依賴的人隻有自己。
——日本醫界傳奇人物德田虎雄
在森林裏有一棵大樹,長得非常茂盛,一棵藤蔓看見了,對大樹說:“大樹啊,你那麼高大,讓我依靠者你生長吧,要不然,我這麼柔弱的身軀肯定會被大風吹走、被大雨衝走!”大樹看到滕蔓那麼可憐,就答應了它。滕蔓立即緊緊地纏到大樹幹上,再也不肯下來了。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滕蔓纏繞在大樹上,風來了有大樹頂著,雨來了有樹枝護著,一點也傷不著它。滕蔓就這樣依賴著大樹,每天從泥土裏吸收點養分,也懶得伸出去曬曬太陽,它想:“反正我依靠著這棵結實的大樹,還怕什麼呢?”於是它的身體比以前更軟,顏色也從以前的綠色變成了黃色。長在旁邊的小樹對它說:“滕蔓啊,你應該適當地自己伸出去曬曬太陽了,看你現在好虛弱啊!”滕蔓聽了不以為然:“那有什麼,這棵大樹支撐著我呢!”
有一天,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大樹被一道閃電劈倒,第二天,小樹看到那棵可憐的藤蔓黃色的身軀癱了一地,已經失去了生命力!
這就是完全依賴他人的後果,當一個人把自己的人生交給外部的環境來掌管時,他的內心一定是無比虛弱的。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一些“依賴性”很重的人,他們像小孩子一樣,總覺得自己在麵對世界的時候很弱小,凡是都需要有人來幫忙作決定。而有些人因為懶惰,安於現實的生活,找一個人做依靠,把需要變化的人生交給他打理,自己享受生活。還有些人害怕被人依靠的人遺棄,不敢有自己的主見,無論別人說什麼都是對的,他要的隻是能有人讓他依靠……
這些在生活中對別人依賴性太強的人,往往沒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與能力,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完全處於一個被動的狀態。這種被動,在短期內可以給依賴性者安定的生活,但是遇到變故,就會像故事中的藤蔓,失去生命力。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出現心理問題的人都是因為太過依賴家人或父母,導致自己的人生沒有力量,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無法承受,從而出現心理障礙。由於這個弱點的特殊性,在這一章裏,我們會接觸一些關於依賴性人格的內容。當然,具有依賴性人格的讀者可要注意了,我們會在這一章後邊的幾節裏給出幫助你戰勝依賴性的戰略和案例。不過這裏首先要做的,是先了解一下我們自己的依賴性到底有多強。
戰鬥啟示:
當你把掌握自己快樂與痛苦、勝利與失敗的權利交到別人手上的一霎那,你的人生就已經失敗了。
實戰練習:測測你的依賴性有多強?
你相信嗎?其實從我們喜愛的水果當中,是可以看出心理依賴程度強弱的。
根據心理學研究發現,內心的依賴程度常常會同我們喜歡的水果氣息、味道相匹配。喜歡某種相應水果的人,內心對於外界的依賴程度也有固定的範圍。現在,我們不妨來運用這種理論測試一下自己的依賴性到底有多強。
在下麵的三種水果當中,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
A、桃子
B、檸檬
C、葡萄
測試結果:
A、桃子——喜歡桃子的人,有一定依賴程度。但是卻並不是在隨時隨地都會表現出來。他們很懂得對於分寸的拿捏,隻有在遇到自己的父母或者伴侶的時候,才會把依賴當作一種情感溝通的手段使用出來。所以,他們的依賴不僅不會令人覺得厭倦,反而帶著幾分讓人憐惜的可愛。
B、檸檬——喜歡檸檬的人相當獨立。任何事情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即便是幾乎無法克服的大問題,一旦有解決的機會,他們也不會輕易尋求他人幫助。
C、葡萄——喜歡葡萄的人依賴心往往較重。就算事情可以憑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他們也會想方設法的找人幫助自己。“這件事好難,我自己做不來”是他們的口頭禪。
2. 什麼是依賴性人格?
你不能依賴別人,隻能靠你自己!
——戴爾·卡內基
依賴性潛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世界,一旦爆發出來,可能會成為許多心理疾病的根源。此類人格障礙患者在生活的很多重大領域裏都放棄了自己對他人的義務,並且讓被依賴者的需求取代了自己的需求。看上去,這一類人在生活中時最好的人,處處為他人著想,但事實上他們本身並不能積極主動地創造自己的人生,所以極易受到外部的傷害。
女孩小惠就是典型的依賴性人格,當她走進心理谘詢室的時候是拿著醫院抑鬱症的診斷書來的。小惠幾年前與丈夫結婚,他在一家公司做得挺不錯的,婚後小惠開始做了專職太太,從此無怨無悔地照顧著丈夫的生活。她的脾氣好的不得了,丈夫說東她從來不往西,丈夫發脾氣不管是誰的錯,她都會低聲下氣地賠禮道歉。醫生問她:“那他在罵你的時候,你就一點都不生氣嗎?”小惠說:“隻要我的丈夫對我好,他怎麼做我都願意,因為隻有他在身邊我才感覺是安全的。”
然而小惠這種性格在丈夫看來過於軟弱,沒有任何的主見,平日裏有什麼事情小惠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征求他的意見。在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之下,丈夫希望有一個有主見,能夠幫助自己的太太,但是太太總在家裏顯得那麼謙卑。兩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終於丈夫提出了離婚。這件事情大大地刺激了小惠,讓她徹底陷入抑鬱當中,雖然丈夫不忍心再提離婚了,小惠卻整日活在恐慌中,最終隻好走進了醫院。
依賴性人格的人往往都缺少自信,他們之所以選擇放棄自己的需求而拚命地滿足被依賴者,是因為在內心裏對於照顧自己很沒把握,隻有通過自己的謙卑百般討好被依賴者來換取對自己的保護。同時,依賴性人格的人對被依賴者抱有很高的感情期望,迫切地想得到被依賴者的肯定,隻有這樣的肯定才能讓依賴者感到安全。
心理醫生對小惠進行了治療。在醫生的引導之下,小惠描述了她的心情以及對於丈夫的感情,但是聲音中透漏恐慌,用很急促的語調強調一些事情。心理醫生告訴她說:“你做得非常好,當你在為你的丈夫付出的時候,他是有感覺的,比如×××,你知道嗎,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收獲最大的是你,因為你已經告訴自己原來你這麼厲害,可以做這麼多她都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你已經做到了。”這樣的話對於小惠來說,既肯定了她的能力,又引導把她的注意力放在自己所擁有的能量之上。這次治療之後小惠的精神比以前明顯好轉,說話的聲音明顯不似以前那麼無力了。
同時,在治療中醫生發現其實在小惠的內心深處,也包含著對丈夫的不滿。這樣的不滿來自於對丈夫的高期望值,是在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壓抑在內心的。這其實也是依賴性人格的典型反映,不是他們沒有自己的觀點,而是因為害怕失去依賴者不敢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