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水利天下(3 / 3)

七都人很驕傲太自信,他們似乎不太相信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地名。如此美好地方,竟然會不知道,真是孤陋寡聞。其實七都就在太湖東岸,與蘇州的東山西山隔湖互望,與無錫的黿頭渚遙遙相對。太湖美,美在太湖水,七都有綿延二十三公裏的湖岸線,對於一個富庶的江南小鎮來說,二十三公裏足夠漫長,已有太多的水上文章可以做。

太湖沿岸擁有的一切資源,這裏應有盡有,傳統農耕文化,養蠶繅絲,曾經風風火火的鄉鎮企業,要什麼有什麼,想要風景有風景,想要GDP有GDP。在不久將來,兩家豪華的五星級酒店就要開張,光憑這個牛,還有什麼可說的。

七都是黃浦江的源頭,說它掌控了大上海的命門並不誇張。整個太湖水域,水質最好的地方就在這裏。上海人喜歡陽澄湖的大閘蟹,“秋風響,蟹腳癢”,忍不住一窩蜂地往昆山的巴城趕。七都人很生氣,也很不屑,精明的上海人真是枉擔了虛名,他們為什麼不到七都來呢。

不妨想一想性價比吧,想一想水質的原生態。交通問題曾經很嚴重,想當年,大名鼎鼎的江南古鎮,周莊、同裏、甪直,都是因為造訪不便,才有機會保存和發展。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七都與它們相比,更閉塞更不方便,現在劣勢成為優勢,屬於自己的機會真來了,對於驢友,對於休閑觀光客,七都小鎮太近,大家隻不過不知道它在哪裏。

5

我伯父是個科普作家,人生態度講科學。譬如對於三峽,就不許小輩胡說八道,因為這非常專業,究竟好,還是不好,絕非外行拍拍腦門便能明白。他給我的教誨是多讀書,少發表意見,認認真真做學問。學問學問,先學會問,不要人雲亦雲,要用自己腦袋去思考。

譬如為什麼強秦能統一中國,為什麼它會強。一般人都相信武功,是窮兵黷武,很少想到都江堰的功勞。想當年,屬於秦地的成都平原年年糧食豐收,為征戰提供了最好的後勤保證。可以這麼說,沒有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蜀地水患不解決,秦不可能消滅六國。

又譬如東晉南渡前,長江流域遠比黃河流域落後,中原陷落,北方人逃到南方,不得不麵對一片片沼澤。錦繡江南其實是南渡的北方人開發,中原老百姓更擅長治水,他們帶來先進的農耕技術,挖溝排水開荒墾田,使得江南經濟迅速上升。漢朝時,江南是最落後的區域,九州大地中排名倒數第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都是後來。因為治水,變水患為水利,江南很快變得最富庶。

江蘇不算大,地道的水鄉澤國,五大湖中占據兩個,有太湖和洪澤湖。洪澤湖是人患造成,宋朝為了抗金,扒開黃河,結果奪淮改道,徹底改變“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生態。天造孽猶可挽救,人造孽不可收拾,富庶的江淮平原遭遇滅頂之災,在這之前,江南與江北的經濟雖有差異,基本上還同步,黃河改道入淮,蘇北立刻一落千丈。

黃河在江蘇境內橫行了700多年,1855年才再次改道山東入海。考察江蘇經濟史,其實就是一部不斷治水的曆史,就是不斷地變水患為水利。事實上,康熙和乾隆一次次下江南,並不像民間想象的那樣,為了擺闊,為了改變滿漢關係,為了遊龍戲鳳,說白了,就是為了治水。

老百姓心目中的好皇帝首推大禹,大禹如何治水,有各種不靠譜的傳說,卻說明了一個重要性,要想當好統治者,逢洪築壩遇水建堤的“湮”也好,鑿山引流因勢利導的“疏”也好,不把水的問題妥善解決,絕對不行。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江蘇的南水北調,就是都江堰,就是最大的水利。

人類離開不了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利是最好的經濟基礎,過去幾十年,江蘇南部飛速城市化,農業急遽減產,魚米之鄉名存實亡。好在已有先進的水利工程,江南糧食減產,可以通過江北增產,獲得有效補充。物盡其用,水利天下,旱時調江水北上,澇了南下排入長江,還能順帶發電。江蘇境內充沛的水資源,科學利用方麵,無疑排在全國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