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篇 健康與孩子成長5(3 / 3)

2、化學性調節主要是體內產熱的調節。人體攝入碳水化合物等產熱性營養物質,以氧化產生熱量。此外肌肉運動增強時,代謝活躍,從而產熱亦增加。如小兒哭鬧,運動、喂奶後體溫可有些升高,尤其小嬰兒攝取高蛋白、高熱能飲食後體溫也可升高,而當小兒饑餓時處於低熱能狀態體溫較低。

三、發熱有那些原因?

引起發熱的原因可分為感染與非感染兩方麵:

1、感染性一般認為發熱是人體對感染的一種防禦反應,通過發熱而刺激網狀內皮係統的吞噬作用、抗體形成、增強白細胞內本科活力以及肝髒解毒作用等,以抵抗疾病對人體侵襲,促進康複。但體質虛弱的早產兒,營養不良的患兒,雖有嚴重感染,可無發熱反應,說明防禦力較差。

2、非感染性除感染外,下列情況也可引起高熱或低熱:①組織破壞或壞死時,體內蛋白代謝異常增加而產熱過多;或由於蛋白質分解產物可成為“致熱物質”(致熱原),如癌腫,白血病、血管內栓塞、燒傷、骨折血腫、胸腔或腹腔血液的吸收,均可引致發熱。②大量失血或失水,可使有效循環量減少而致散熱障礙,因而體溫升高。但如發生循環衰竭,則正常代謝停滯而產熱過少,又可因見體溫過低。③肌肉運動過強如劇烈運動、嚴重驚厥或癲癇大發作後,體溫可升高。一般在下午活動後,正常兒童肛溫可達38℃,並不少見。④體溫調節功能障礙可致發熱,見於體溫中樞尚未完善的弱小嬰兒,顱內損傷(如出血或腫物)的患兒以及中暑的兒童。⑤生物製品如血清、菌苗等均為高分子異體蛋白也可致發熱。⑥內分泌腺功能異常如甲狀腺或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也可致體溫增高。

從發熱的病理生理看,發熱是人體防禦疾病和適應內外環境溫度異常的一種代償性反應。若高熱持續過久,使體內調節功能失常,則成為患兒健康的威脅。高熱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①高熱使各種營養素的代謝增加,氧消耗量也大大增加。體溫每升高1℃,基礎代謝率增高13%。高熱時還能影響消化功能主要是降低消化酶活力,可致嬰幼兒腹瀉、脫水,而進一步發生代謝障礙。②由於氧消耗增加,產熱過多,需加速散熱,因而心搏加快,體溫每升高1℃,心搏加速約12次/分,表皮血管擴張,而加重心血管負擔。③高熱可增高顱內壓,每升高1℃,顱內血流量增多8%,使大腦皮質過度興奮,出現煩躁、頭痛或熱驚厥或高度掏出現譫語、昏睡、昏迷等。尤其嬰幼兒多見。④高熱時消化道高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腸運動緩慢,故有食欲不振、腹脹、便秘等症狀。⑤持續高熱可使人體防禦感染的能力下降,不利於恢複健康。因此,對高熱及極熱應適時采取藥物降溫或物理降溫等措施。

3、新生兒時期較常見的發熱原因

新生長時期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產熱與散熱易失去平衡、故體溫容易波動,而且新生兒對高熱耐受力差。常見發熱原因如下:①非感染性發熱:如室溫超過30℃時,可有體溫升高;包裹過厚可致“包裹綜合征”,此時體溫可達38℃-40℃。人工喂養者牛奶過稠,而水份總入量較少,可致高蛋白脫水熱;有時母乳不足,水入量又過少亦可見脫水熱。脫水熱時體溫甚至可高達39℃-40℃。②感染性發熱:多種細菌(大腸杆菌、肮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鼠傷寒杆菌及其它沙門氏杆菌等)或多種病毒(腸道或呼吸道病毒)感染均可致高熱;如新生兒敗血症、化腕性腦膜炎、肮炎、及早炎、乳腺炎、新生兒皮下壞疽,新生兒膿皰病、天皰瘡及削脫性皮炎等。但應注意在嚴重全身性感染中毒時亦可不發熱,反而體溫不升。

有些患兒長時間發熱而查不明原因,應及時作詳細的檢查。如有的小兒患了耳源泉性顱內膿腫、骨髓炎或深部隱匿性感染灶等,無論如何發熱患兒均應仔細他析,到醫院查明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