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用藥的三大原則
寶寶病勢加重或是轉換成別的病或是這好了那又病了,媽媽百般不得其解,是用藥不對還是別的原因呢?其實寶寶的發病是有一個過程的,與它的抵抗力密切相關。而且還有其他的原因所在。
寶寶病勢加重或是轉換成別的病或是這好了那又病了,媽媽百般不得其解,是用藥不對還是別的原因呢?其實寶寶的發病是有一個過程的,與它的抵抗力密切相關。而且還有其他的原因所在。
要想很好的了解小兒的發病趨勢,勢必要弄明白小兒與成人的用藥差別和小兒與老人的用藥差別。小兒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努力適應這個世界,它的多種功能器官都處在初級階段,即生長發育階段。而成人則是生機蓬勃之時,是免疫抗菌的最佳時機。在用藥方麵就不是所謂的成人的幾分之幾,而是有一定的用藥指數,有醫囑,一般在兩個極限之內。老人是走完人生之路的夕陽,他的生理器官功能都處在一種自我減低的狀態,而小兒恰恰相反,故用藥上也是南轅北轍。小兒的病勢好壞這也是個關鍵因素。
小兒的病情轉變快。舉個例子,媽媽等王教授看完病後,問了一個問題: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是怎樣用藥的?據媽媽反映,寶寶在病後又出現咳嗽、支氣管呼吸音加重、輕微發燒等症狀。王教授下了這樣一個定義:風寒感冒是一種感受外邪即著涼受風,正氣不能抵禦,風寒之邪入侵而發病。即出現流清涕、打噴嚏等症狀。而風熱感冒則是寒邪入裏,內邪化熱所致。在用藥方麵隻能針對根本,以扶養正氣為主,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加強鍛煉。在用藥上采用感冒衝劑和清熱解毒衝劑。王教授還指出:一般小兒現在是37度,到晚上很有可能會升到39度。小兒病情變化快,有些抵抗力差,在感冒後會轉成咳嗽繼而轉成肺炎。而有時也會體現在用藥上,有時一副藥會在第二次服用時不見什麼成效,從而增加了媽媽的困擾,以為寶寶加重了病情。
小兒無論生什麼病,主要體現在呼吸道疾病和脾胃消化係統疾病,而最關鍵的是在於小兒的脾胃功能。小兒愛跳愛鬧,它的消耗大,更重要的是小兒是正處於發育時期,它對營養的需求量特大。可小兒的脾胃卻是有限製的,營養吸收少了就出現體弱多病。怎樣去恢複呢?一個是通過中藥調理,一個是鍛煉。有種說法是小兒在兩歲時營養沒跟上,那麼以後怎麼補都上不去。因為脾胃功能不好而得的病通常表現在一上是吐了一下是瀉了。還有因其而生的感冒了、營養不良性疾病等等。
寶寶病了,媽媽也別慌。如何調理,即要遵從醫囑,自己也要有一定的用藥概念。寶寶病情加重了,也別慌了神,這是病發的過程,與小兒的抵抗力有相當大的關係。
王教授指出,寶寶的機體需要是在脾胃超負荷運轉的前提下,一有什麼病抵觸下,就會影響寶寶的整體發育。應早診斷、早治療。
孩子感冒別忘“護心”
冬至以來的持續降溫,使許多孩子患上了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其中有的還發展成病毒性心肌炎。這不,4歲的圓圓就在患感冒兩周後被確診為病毒性心肌炎的。
圓圓出現感冒症狀,發燒3天,醫院診斷為“上感”。退燒後,媽媽以為圓圓的病痊愈了,便讓他繼續上幼兒園。可幼兒園老師發現圓圓比過去“蔫”了,並及時告訴了家長。圓圓的媽媽開始並沒太在意,覺得可能是感冒沒完全好。可過了幾天,圓圓“打蔫”的情況更厲害了,還出現了嘴唇發青、發紫現象。經醫院診斷,圓圓得了病毒性心肌炎。
感冒,是孩子常鬧的毛病,一般經過四五天的調理就好了。圓圓的媽媽搞不明白,圓圓感冒明明已經“痊愈”了,怎麼會又轉成病毒性心肌炎了呢?圓圓的媽媽把谘詢電話打到了編輯部。為此,記者專門請教了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副主任醫師王琍。
王琍醫師解釋說,多種病毒均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如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其中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腸道感染的病毒最為常見,0~12歲的孩子是最容易被感染的。感冒能夠引起許多並發症,甚至可能成為其他疾病的前驅症狀,圓圓得的病毒性心肌炎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
臨床資料顯示,近年來兒童病毒性心肌炎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尤其是在冬春時節,氣候寒冷,更是病毒侵犯心髒的“大好時機”。根據感冒的病種、病毒的毒性以及孩子自身免疫力的不同,孩子感冒後患心肌炎的幾率也不同。
王琍醫師說,病毒性心肌炎一般在孩子“感冒”後數天或2~3周才出現心髒症狀。孩子的症狀有輕有重,重者可在短期內出現心髒擴大、急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甚至發生猝死。而輕者症狀不明顯,再加上孩子不知道也不會表述,常常被忽視。
那麼,感冒後如何發現孩子是否得了心肌炎呢?王琍提醒家長,可以從孩子身體和生活上的變化,捕捉、發現病毒性心肌炎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