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患兒俯臥,解開腰帶,暴露背腰臀部。家長先用手掌輕緩地由下往上撫摩脊背中間10數遍,然後兩手握空拳,兩食指中節抵於脊背之上,從尾骨部開始,將脊背上麵的肌肉稍提起,兩拇指捏住肌肉,使肌肉連續不斷地卷於拇指和食指之間,從下向上,一麵推一麵捏,直至頸部為止,反複提捏5—6次。此法可調理氣血、和髒腑、健脾胃。按以上順序操作,每日1次,以上午做為佳。
小兒身體不適的日常表現
大便幹,最為先中醫認為大便幹是大腸內熱的表象,會造成小兒內熱盛,往往易患感冒發熱。2-3歲以內的小兒應經常給些菜泥、鮮梨汁、蔬菜、水果等,這些都有清熱通便的作用。3歲以上的小兒則可多吃些水果、蔬菜。
食不好,睡不安吃飯與睡眠之間有連帶關係,如遇到小兒在睡眠中翻動不安,咬牙,家長就應認真回憶小兒近日的飲食情況。如吃過生冷、不好消化的食物等,都會引起小肚脹,甚至肚子疼痛。
鼻中青,腹中痛小兒過食生冷寒涼的食物,可損傷脾胃之陽氣(指消化、運轉食物的一種動力),使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因而導致寒濕內生,發生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而寒和痛均可見麵色發青,特別是鼻梁兩側較為明顯。
舌苔白又厚,腹中有積食舌苔白且厚,一般說來是濁濕內停或消化不良,此時可聞到小兒口中呼出的氣帶有一種酸腐味。每遇這種情況,應及時給小兒服適當的消食導滯的藥物,如小兒化食丹、王氏保赤丸等,或遵醫囑治療。
手、足心熱,常有病禍俗話說:“冰涼溫幹,吃行可便。”但遇小兒手心腳心幹熱,則往往是小兒將要發生疾病的一種現象。
口、鼻幹又紅,肺胃熱相逢鼻通肺,口腔是消化道的上端,口、鼻幹燥發燒,口唇、鼻孔幹紅,或者鼻中有粘涕、黃涕,都是肺和胃燥熱的表現,如不及時解除,可能很快會出現小兒高熱。
因此,有關專家提醒,想要小兒安,三分饑和寒。
孩子長牙前應多吃固體食物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如果沒有長牙是不能吃固體食物的,其實並非如此,孩子最好是從4至5個月時開始吃固體食物。
兒童營養專家指出,孩子四五個月時,隻靠吃奶已滿足不了生長發育的需要,而且他的牙齒將要萌出,開始有了咀嚼動作,此時,應適當地添加一些輔食。固體食物可促進牙齒的萌出,所以,4個月大的孩子可以選吃半流質食物,然後逐漸過度到吃固體食物。如果總是給孩子進食流質食物,就會推遲牙齒的萌出,妨礙咀嚼功能的提高。
幼童多吃鹽影響骨骼生長
早前英國營養組織發表兒童食鹽量指引,建議1至6歲幼童每天食鹽不應超過2克。小朋友長期進食高鹽分食物,不但會影響日後口味,將來患高血壓、腎病和心髒病的機會較大,而且更會影響骨骼生長。營養師發現,小朋友最愛的早餐腸仔蛋和腸粉,鹽分已大大超標,各位媽媽準備早餐時要留意了。
血壓高鈉質作怪
為什麼食鹽會與高血壓和心髒病有關呢?其實當中元凶是鹽中的鈉質(鹽內約40%是鈉質)。當我們攝取過多鈉質,鈉離子會像海綿般將水分留住在體內。身體便會積著多餘水分,除了會引起水腫,還會令血液容量大增,導致高血壓,患心髒病的機會也較大,同時腎功能亦受影響。雖然這些隻屬慢性疾患,病情出現可能是多年後的事,但家長為免小朋友日後患這些致命疾病,還是要控製子女的食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