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9歲是道“坎”
目前少年兒童存在的學習、情緒等方麵的問題,其中9歲的男孩最多,引起了讀者的廣泛關注。那麼,為什麼“問題”出現在9歲(對應小學三年級)的男孩身上,麵對學習、行為習慣和個性發展等問題,家長如何去應對,記者再次采訪了部分專家。
“問題”男孩原本屬正常
在小學一、二年級很乖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問題為何特別多?華東師大心理係教授桑標認為,兒童在六、七歲時就會冒出一係列問題,主要原因是這個階段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從生理上講,孩子的神經發育正在經曆一個階段,即興奮性神經源比可控製性神經源要多,特別是男孩處於“興奮期”,是正常的現象。
團市委張昱瑾老師說,9歲確實是一個特別的年齡段,從團隊組織來看,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是兒童團員,戴的是綠領巾,而到了三年級,就可戴上紅領巾,成為少先隊員;另一方麵,男孩的心理發育比女孩普遍要遲,到三年級時才開始意識到要讀書,但三年級起學習負擔加重,要開始寫作文、學會解數學應用題,由此遇到了許多學習方麵的壓力,並引發了許多心理問題。
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徐浙寧認為,9歲的男孩谘詢多,主要是以前一些潛在的危機“爆發”了,一些家長看到孩子即將麵臨升學的壓力,就急著找專家。
解讀兩大問題
根據市科學育兒基地對4000多人次兒童谘詢的統計,男孩有“問題”的占70%以上,主要包括學習問題和行為個性問題。
一學習問題
陪做功課:養成了依賴習慣四年級的小學生張成快10歲了,父母頗為頭痛:他做作業不看題目,平時有父母在身邊提醒倒也可以應付,可一旦考試就糟糕了,總是張冠李戴,答非所問,考試成績自然“慘不忍睹”。可如果有人幫他念著題目,他基本能一一完成。父母不知對他說了多少遍要先看題目,甚至動用了武力,可小張“臨陣”就忘記了。
解惑:小張的問題多半出在父母身上,長期以來的“陪做功課”使小張養成了依賴的習慣,雖說父母是為了提醒他而無奈相伴的,可這恰恰無形中成了小張的“病因”,家長必須改變“陪讀”的方式。另一方麵用小張可以理解的語言同他交流,使他自覺地意識到“問”與“答”的關係,隨後確定行為目標、獎懲方法,促進父母與孩子共同擺脫“陪讀”的困擾。
一天48小時該多好:學與玩的矛盾小晟,小學三年級,人長得精精瘦瘦,眼睛又大又亮,一看就是個聰明的孩子。母親一邊歎氣一邊數落他:真不知是不是上輩子欠他的,我在外麵做事已經夠辛苦了,回來還得看他做作業,越大越不懂事。放學早回家,也不會自覺做作業、看書,非得“盯”他不可。稍不注意,就開始玩溜溜球,這麼大人了,整天玩這個也不知道煩。
小晟在一旁反駁:誰說我不要學習?我也想學習好,可又不能說好就好,我每天不是都沒時間玩嗎?連我想看的動畫片都沒得看,就剩玩溜溜球了,還說我光玩。唉,一天要是有48小時該多好!
據母親反映,小晟在學校裏隻抓緊時間玩,每次功課都在無奈下完成,效率極低。小晟一、二年級時成績還是很好的,每次考試母親都為他製定了複習計劃,幫他複習。三年級小晟開始偷懶,不願記東西,成績下來了。母親開始額外布置作業,希望通過強化訓練,提高其學習成績,但小晟卻恰恰向反方向走。
解惑:關鍵在於時間管理。父母要與小晟一起計算除吃飯、睡覺、個人衛生及學校的時間,如周一至周五,剩3.5小時,這將專門用於安排學與玩。“學”就隻算做作業,而“玩”則隨他安排。讓他感性上認識到“學”與“玩”是矛盾統一的,“學”得好,則額外時間多,“玩”得也痛快;否則學不好,玩得也不好,甚至還要再從睡覺、吃飯中扣時間補償。同時輔以相應的學習方法,循序漸進,在不斷地反饋調整中,逐步學會時間的管理,取得“進步”。
短評:許多孩子身上的“學習問題”,有著突出的家庭教育根源,長期依賴的學習習慣、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孩子喪失了主動進取的能力,在逐日的進程中,也就必然將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實現了“學海無涯苦作舟”!而一旦幫助孩子恢複主動學習的能力,一旦使孩子體會到學習內容的價值,則學習就能成為成長的必需!在這一過程中同樣還會有困難與艱辛,但更多的是獲得知識、開啟心智的欣慰與驚喜!
二行為個性問題
9歲的小李同學是三年級學生,體形偏胖。他母親反映說,孩子從小坐不住,手腳不停,亂跑、亂跳,對任何玩具都有很大的興趣,經常拆裝、破壞玩具,把一些小畫冊撕掉,吃飯也不老實,爬高跳下也不知道危險。而且經常為一些小事哭鬧、發脾氣、摔砸東西。上課時幾乎不能專心聽課,在座位上坐不住,不停地扭屁股、伸腿腳、做鬼臉,在書本上、課桌上亂寫亂畫,學習成績一塌糊塗,不能完整地讀一段課文,一些簡單的數學題也經常出錯。
解惑:這是一個多動症男孩。兒童多動症是指兒童注意障礙和注意障礙伴有多動的一種行為,主要是指大腦無明顯病變,智能正常,但自控力差、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這約占我國學齡兒童的3%,男孩和女孩的比例是5:1。如果對這些兒童沒有及時的治療還會影響到他們的學業、心理健康和品行等一係列問題。孩子多動不是有意的頑皮,而是對自己的行為難以控製,因此家長要有耐心。對缺點要反複幫助改正,對優點要及時表揚鞏固。要營造一種溫馨、祥和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的心理產生安全感。家長可列出孩子的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表,對積極行為讓孩子努力做好,消極行為反複強調不讓孩子做。
成功育兒的三大原則(1)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中發現: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自學傾向於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無錯原則
當幼兒發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幼兒犯錯誤了,並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