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對剛出生24/小時的新生兒進行試驗:對正在哭的新生兒搖鈴,他馬上安靜下來,眼睛也睜開來。這說明新生兒能聽聲音。
教育孩子時請換個角度好嗎
有時候,換個角度教育孩子,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位母親帶孩子外出,外麵氣溫較低,母親讓孩子多穿件衣服,可孩子不肯。這位母親什麼也沒說。出了門不一會兒,孩子就感覺冷了。過了好長時間,母親才從背包裏拿出那件孩子不肯穿的厚衣,孩子馬上接過來,二話沒說就穿上了。沒費什麼唇舌,這位母親就讓孩子自己承受了不當行為帶來的後果,相信下次這孩子是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換作另外一位母親,可能會絮叨個不停,也可能會一再堅持讓孩子換上衣服,如果孩子一再拒絕,其結果可能有一場爭吵和哭鬧,弄得大家都不開心。
你看,同樣的事,換個角度處理,其效果就大不一樣。我也曾在報上看到過另外一個同類故事。
有位老人想圖清靜,在郊區買了一套房子住。可沒幾周,附近的草地上就開始有幾個年輕人在追逐打鬧、踢垃圾桶,且大喊大叫。老人如直接去阻止他們,這些年輕人肯定不聽勸告,弄不好還要吃虧。因而老人用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他出去對他們說:“你們玩得真開心,我喜歡熱鬧,如果你們每天都來這裏玩耍,我給你們每人一元錢。”年輕人非常驚訝,玩了還能拿錢,怎不拚命玩!過了兩天,老人找到他們:“我到現在還沒有收到養老金,所以,從明天起,每天隻能給你們5毛錢了。”年輕人已開始不悅。又過了幾天,老人對他們說:“我又沒錢了,每天隻能給你們一毛錢。”“一毛錢?我們才不會為區區一毛錢在這裏浪費時間呢!不幹了。”從此,老人又有了寧靜悠然的日子。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人格尊嚴,也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對於他們,我們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法,那樣的話,隻會使事情越來越糟。我們應該在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想出巧妙的辦法來引導、教育孩子,這樣既使孩子容易接受,又能順利解決問題。
教育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是無止境的。麵對孩子,我們這些大人要做的事情確實還有很多很多。
怎樣幫助孩子克服懶散行為
消除精神疲憊,遠離消極懶散情緒
孩子懶散,要分析原因。我女兒也有過凡事沒精打采的懶散現象,放學到家像是病了,連問她話都用點頭、搖頭表示。我分析原因,認為她的懶散可能與我的要求太高有關。我平時愛嘮叨,好像不強調學習要認真刻苦努力,她就不好好學習了。這使女兒在精神上倍感疲倦,產生了懶散、消極情緒。果然,女兒為了避免我嘮叨,就幹脆避免說話;怎麼做都不能讓我滿意,就什麼也不想做。我克製自己不對女兒求全責備,並對她說:“你給自己製訂個學習生活計劃,要求低些,這樣容易做到。隻要你能按計劃做,我保證不嘮叨。”按自己製訂的計劃做事,使女兒有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客觀上也使她找到了主動的感覺。女兒的變化,反過來也緩和了我的焦慮情緒,我經常真心實意地誇讚她的進步與努力。很快,她活潑積極的天性又回來了。因此,消除精神疲憊,能幫孩子遠離懶散情緒。(家長一)
培養責任心和自理能力,杜絕懶散行為
兒子從小就被爺爺奶奶寵愛著,凡事不用自己動手。現在大了,自己的事情總該自己做吧,可他已養成了懶散的壞習慣。比如叫他收拾玩具他不肯,理由是等會兒還要玩。吃完飯,碗筷一扔就走人,連送到廚房都不肯。放學回家,書包一扔先喊:“我累死了,頭暈。”然後往沙發上一躺半天叫不動。老師也反映他做事沒有責任心,作業丟三落四。
我認為兒子的懶散是讓他親自動手的事太少,自理能力太差造成的。征得長輩的一致同意後,我開始訓練他生活自理,讓他具備最基本的責任心。從整理書包開始,要求他固定在每天晚上洗漱前整理書包,將書本分類放置,檢查文具用品是否帶齊,讓他明白忘帶東西,我們決不給他送。同時養成做完一門功課就收好相關課本,再做另一門功課,以免視覺幹擾,引起煩躁情緒或分心。此外,我還要求他每天固定為家裏做兩件事,早晨拿牛奶,晚上倒垃圾。通過物質、精神的鼓勵,將這些行為固定下來後,他的懶散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家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