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幼兒絕對地自由成長
最近鞏固幼教界認為,完全讓孩子自由發展個性,並沒有太大的好處。
在西方,父母們大多不太幹預孩子的成長。而實際上,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父母也沒有太多的時間來教育兒女,關心他們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有關專家卻認為,幼年期的孩子無法辨明是非,不能區分想象與現實的界限,完全受衝動左右。
成年人天真地認為孩子是天使,其實他們也是無知的、自我和更為原始的,最需要父母、老師及整個社會的指導和幫助。因此不能讓孩子們完全自由地成長,需要教他們從尊重他人做起,學習和發揚傳統美德,培養高尚的首先情操,這才是優秀父母對孩子應盡的教育職責。
該讓孩子認識競爭嗎?
一般來說,幼兒對“競爭”這兩個字的意義並不了解。但是他們常常會相互比較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再加上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加油、鼓勵,無形中會促進他們想要更盡力、表現得更好,間接地提升了他們的潛在能力。不管是幼兒在團體生活裏或是參加任何活動,讓他享受參與其中的感覺,累積各種經驗、創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孩子剛剛開始認識這些觀念時,希望大人能將自己的虛榮心減到最小,隻要孩子“盡了力”,不管結果怎樣都應該給他由衷的讚美和鼓勵。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價值觀念會影響你的教育方式。考量孩子的特質、觀察彼此的互動,從生活中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觀念,讓孩子能在快樂中成長。
多多讚美鼓勵
孩子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周圍最親近的人、事和物上,如果父母鼓勵孩子盡力去做,而且事後又能讚美他,他對做任何事都會以積極的態度去處理。如果他常常被責任或埋怨“為什麼不努力一點”我們又如何教導他積極進取呢?任何事隻要盡了力,對自己而言,就是“贏”。因此,如果父母說:“我相信你會做得很好,媽媽幫你加油”、“我們一起說:‘加油!加油!’”這樣比“努力一點,要不然會輸”來得更具有鼓勵效用。
提供行動機會
競爭一定不好嗎?它是不是具有積極的意義呢?學習如果沒有競爭,缺乏模仿和刺激的對象,就會顯現出人的本性———懶。有個孩子在3歲時還不會自己脫褲子大小便,有一天家裏來了幾個小朋友,因為上廁所時小朋友都自己脫褲子,於是他也模仿起來,學習自己脫了。學齡前幼兒仍生活在自我的世界裏,與其不斷地用言語刺激他,告訴他怎麼跟別人比,還不如提供給他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他從無形的競爭中,養成具體的行動和信心。
傳授正確觀念
有些父母要求孩子要“出人頭地”、“比別人強”、“比別人棒”。在這樣的要求之下,孩子的潛能可能被激發出來,也獲得了預期的效果。可是如果孩子盡力地做,卻得不到任何收獲,甚至遭遇挫敗,就可能會影響到他再去學習,甚至產生退縮、畏懼。可以適度把競爭的觀念教給孩子,當作一種推動孩子去學習的原動力。
建立自尊自信
“贏”這種正麵的經驗,是建立孩子自尊和自信的一種力量。在幫助孩子發展自我的過程中,別忘了先建立他的自信心。因為信心是推動學習的源泉。
影響孩子的因素很多,而孩子的個性差異也很大,在考量孩子的特質,觀察彼此的互動後,調整一下自己的腳步,讓孩子與你一同快樂地成長。
如何讓孩子更活潑
活潑就是孩子具有高度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包括思維活躍,勇於探索,能夠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新知識,新信息。開朗是指有較強的適應性,對周圍的事情能夠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對人非常熱情,而且樂於與別人交往。
活潑開朗性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同時反映德育成果的整體效應。幼年時期是培養孩子活潑開朗性格的關鍵時期。也就是說家長需要在孩子幼年時期努力培養孩子,使他朝氣蓬勃、具有積極的愉快情緒、能夠主動與別人交往、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和材料,並且用自己選擇的材料進行遊戲、對周圍事情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活潑大方而且不忸怩、能夠在家人和老師的麵前講出自己的願望和想法、遇事能聽取成人的勸告。
怎樣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呢?
1.孩子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活潑開朗的性格與健康的體魄關係密切,精神飽滿是健康體魄的體質基礎。家長也會發現孩子在健康的時候情緒是非常好的,如果孩子生病了就會影響他的情緒和活動。要培養孩子健康的體魄,首先要給孩子豐富的營養,同時要保證孩子睡眠;另外還要有一個合理的參照係數。
2.重視環境對性格形成的影響。
科學研究說明,最初形成的性格傾向至關重要。最初形成性格傾向時如果有一個好的環境,並且能很好地往下發展,就能夠定性,為他以後的性格形成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相反,如果環境方麵不夠好,那麼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則起到消極的作用。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在孩子和環境相互作用中關係最密切。心理學解釋為在同樣的條件下,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不同,會引起性格發展上的顯著差異,不同類型的親子關係對於不同性格的培養起著不同的作用。
3.要善於激發幼兒良好的情緒。
關於培養孩子良好情緒,可以從很多方麵做工作。比如,愛孩子、讓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教孩子調整心態、培養孩子的想象力。
4.根據孩子具體情況做工作。以下幾點是非常重要的:讓孩子更多地參加集體活動,堅持讓孩子上幼兒園;友誼對培養孩子性格起著積極的作用。另外家長要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社交技巧;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不要去束縛孩子,不要用你心裏想的模式衡量孩子;不要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
孩子練琴不當手指遭殃
據《中國中醫藥報》報道,以往,指骨無菌壞死在我國很少見。然而,近年來學彈鋼琴、電子琴的孩子不斷增多,指骨無菌壞死的病例也隨之出現。對此,家長務必引起重視。
不及時診治日後造成殘疾
指骨無菌壞死以食指、小指等活動較多的手指多見,常對稱性發生。初期表現為手指患處(中節指骨近端關節)增粗膨大,微痛不適或無明顯症狀,因此常被家長忽視。若不及時診治,指骨壞死後骨發育停止,日後就形成畸形短指,造成殘疾。無菌壞死的發病有多種因素,如生理缺陷、體質異常、營養障礙等。但最常見的原因是損傷。凡任何原因引起骨胳及周圍軟組織的血管損傷,都會使血液供應障礙而造成缺血性壞死———無菌壞死。而初學彈琴的孩子指骨無菌壞死,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
1.練習方法不對。彈琴時指關節過伸或過屈,用力方法不對,手指肌肉僵硬,對血管造成壓迫和損傷,致使指骨供血不足或供血障礙。
2.練習時間過多過長。過多過長時間的練習可使指肌和指骨過度疲勞,造成供血血管痙攣,指骨代謝紊亂。
拉扯孩子手指易損傷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