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篇 教育與孩子成長6(3 / 3)

測評的各個項目是孩子基本能力和幼兒園教育內容的總結,家長不可將此作為對孩子進行訓練的手段和工具。幼兒接受知識的過程是複雜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外界信息到達孩子的大腦後,總是經過一定的處理才會被儲存起來,這就是信息加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思維、想象、聯想等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幼兒時期的教育重在思維的訓練和習慣的養成,所以,在關注孩子已經掌握哪些知識的同時,更應重視孩子的知識是如何掌握的。教育心理學上常提到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期望效應。心理學界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將程度相當的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分別由不同的教師來帶,第一組教師被告知,他的學生在入學測驗中成績很好,有較高的智力水平;第二組教師則被告知,自己的學生水平一般。在其他條件均相同的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兩組學生的成績發生了明顯的分化,第一組的測試成績果然高於第二組。研究者分析,正是教師的高期望導致了學生的高成就。但這種期望必須是縱向的。

同樣的道理,多對孩子進行縱向比較,少一些橫向比較,就會更多地發現孩子的長處和進步,對孩子產生信心,從而無形中創造一種積極的氣氛,有助於孩子更好地發展。

幼兒的發展除受年齡因素的影響外,還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不可強求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發展的水平和速度相當。多一些縱向比較,就會多一些對孩子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機會。

給單親家庭孩子“解壓”

單親家庭容易給孩子造成的負麵影響

情緒、情感:由於長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他們親眼目睹了父母之間的爭吵及敵對的情景,缺乏家庭應有的溫馨和關愛,使孩子極易出現消極的情緒和不良的情感反應,具體表現在情感的脆弱,易激動、沒有安全感,覺得自己生活得不愉快,沒有幸福感。嚴重者可能會表現出病態的人格特點,如對任何人都不信任,表現得敏感多疑。

孤獨感:父母的離異,使他們在心靈深處感到有被父母拋棄的感覺,厭惡或憎恨父母,尤其是看到同伴們在父母麵前撒嬌時,他們更加感到心靈的痛楚,使他們過早地領略了人間的痛苦,再加之周圍同伴的恥笑,他們會害怕與人交往,表現為沉默寡言,有的甚至會從仇恨父母發展到對社會的仇恨,甚至發展為反社會的病態人格。

角色行為的誤導:兒童周圍的榜樣及對成人的摹仿對兒童性格及行為發展的影響尤為重要。家庭的離異,造成孩子被迫與父母中的一人生活。如果男孩與母親生活在一起,那麼他們接觸更多的是女性的角色行為,如:對人的體貼入微,多愁善感。那麼,在這些男孩的生活裏缺少了具有陽剛之氣的父親的榜樣,那麼他們的性格中也就缺少這方麵的素質,對其成年以後的行為及社會適應能力無疑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自我調節與適應能力:由於家庭的破裂,使孩子與父母中的一人生活在一起,或者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由於周圍人對這些兒童的過分關注、同情和溺愛,又會使他們形成對他人冷漠、自私等缺點,再加之他們很少得到有效的管教,使他們處於行為無約束,自我調節及適應能力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更有甚者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何減少單親家庭給孩子造成的不利影響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單身的你在心理上也受到極度的創傷,可能會因此而更期望得到社會的理解與同情,得到他人的尊重,也許會出現過分地謹小慎微,多疑,用封閉、極端和孤獨的行為來進行自我保護,而你的心態將直接影響孩子的生活。隻有盡快調整好自己的心情,以健康、積極的態度去麵對以後的生活,麵對孩子,才能給他創造良好的心理發展氛圍。

注意與孩子的交流:這是避免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有效方法。盡管父母已經不在一起生活了,但也要讓他感到父母給予他的關懷和愛是絲毫沒有減弱的。

不要把孩子當撒氣筒:單身的你也許要獨自麵對生活中的許多不適應,需要很長時間的調節過程,但這些都不是你遷怒於孩子的理由。家庭的破裂,孩子是最無辜的受害者,不要讓他在承受單親家庭壓力的同時,再承擔你自私的發泄而給他帶來的傷害。

不要采取過分偏激的教育方式:過分的嚴厲和過於溺愛容易給你的孩子造成逆反心理,會使他認為就因為他的成長環境是不健全的,所以你才會用這些偏激的方式來對待他,給他的心靈造成更沉重的負荷。把他當成一個普通的孩子來對待,給他健康、積極的教育吧。

關注其心理感受:不要讓孩子卷入你們夫妻之間的矛盾,不要逼迫孩子在父母之中周旋、選擇,在你重新投入愛情的時候,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要知道他在作為你們的孩子的同時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會有自己的感受和生活,所以要在尊重他的基礎上關注他。

孩子小心“遊戲腦”

日本一家電視台曾播放過這樣一個節目:一位25歲的男青年,從小愛玩電子遊戲,從15歲開始每天閉門“練功”長達十幾個小時。當記者問他為什麼不去工作時,他說與人打交道麻煩。他回答問題很費勁,很長時間不見張口,隻是一個勁地搖頭,說出來的話又常常詞不達意。

這種因沉溺於電子遊戲而影響智商、情商發育的現象,被專家們稱為“遊戲腦”。據悉,目前在日本有“遊戲腦”的青少年已為數不少。有關人士呼籲,家庭、學校、社會要共同努力,讓孩子遠離“遊戲腦”。

在一次研討會上,日本大學教授森昭雄讓一名13歲的女生和一名14歲的男生用手機發電子郵件,同時測量他們的大腦貝塔波。女生發郵件時,貝塔波曲線數值直線下降,中止發郵件後,貝塔波曲線數值又自動回升。男生發郵件時貝塔波曲線數值卻沒有變化。森昭雄教授解釋說,貝塔波顯示大腦前頭葉前部的活動情況,貝塔波數值低下,說明智商情商均有問題。上述那名女生已經出現了“遊戲腦”的初期症狀。

“遊戲腦”青少年的特征是沒有表情,健忘,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天玩7小時遊戲的人,幾乎100%有過記性不好而爽約的經曆;其次,他們控製能力差,玩遊戲時突然發怒破壞遊戲機者有之,隨手往牆上砸東西者有之,而且全然不顧周圍人的反應;再次是大腦發育遲緩,說話全是遊戲語言,有的學生到小學四年級還分不清現實和虛擬世界的區別。

日本80%的青少年擁有手機,多數人家裏有遊戲機和電腦,很多人熱衷於玩電遊,他們的大腦不知不覺就變成了“遊戲腦”。森雄昭教授對365名青少年的檢測結果表明,20%的人玩遊戲時大腦基本不出現貝塔波,40%的人玩遊戲時隻有微弱的貝塔波,出現“遊戲腦”初期症狀的占30%,大腦完全正常的隻有10%。

專家指出,青少年偶爾玩一下電子遊戲可以益智愉情,但若沉溺於虛擬的遊戲世界將貽害無窮,日本青少年“遊戲腦”的問題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密切配合,一起對電子遊戲說“不”,並采取各種方式幫助孩子遠離“遊戲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