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篇 教育與孩子成長7(2 / 3)

在深圳大學的學習中,閭邱傑如魚得水,那段時間深大來了許多從國外回來的專家學者,給他們這些大學生講課,小傑從他們那裏汲取了許多營養,開闊了眼界。他的景觀設計專業成績也名列前茅,他的設計作品在深大舉行的設計方案比賽中得了第二名,被選入深圳大學優秀畢業生建築設計作品選。大學畢業後,閭邱傑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聘用,他馬上投入到景觀設計的實踐中。在工作中,他先後參與了“依山居”、“嘉多利”等幾個樓盤的景觀設計工作。

鼓勵孩子去哈佛

“在美國有1萬多所大學,有3000多所知名的高等學府,但有小傑這個專業的隻有50多所。”曾祥華能非常詳細地向記者介紹美國大學的一些情況,因為在兒子申請國外學校的過程中,她這個做母親的始終在背後默默地支持著孩子,多少個不眠之夜她幫小傑上網查找資料,收集裝訂作品。

在兩年的工作中,閭邱傑覺得在深圳大學學的知識遠遠不夠用,於是他決定出國繼續深造。他明確了目標,就抓緊時間攻克外語。在設計院上班時很少有時間學外語,他就每天趁上廁所的機會背單詞,幾個月下來,“紅寶書”(GRE單詞集)都背了幾遍,下了班顧不上吃晚飯就衝去上英語提高班。這時他的爸爸媽媽也在一旁支持他、鼓勵他,他們幫小傑找印刷廠印刷作品集,晚上回家幫他整理、裝訂作品,經常忙到三更半夜。每天一下班回家,曾祥華就上網幫兒子收集各個學校的情況。

曾祥華說:“剛開始小傑考慮到哈佛大學申請很難,而且哈佛大學的建築研究生院不提供獎學金,所以他本來甚至都不想申請哈佛大學的。可是我和他爸爸想無論如何都要試一試,爭取一下。”沒想到這一“投石問路”引來了美國眾多大學的興趣,沒有上過名校的“醜小鴨”竟成了搶手的“香餑餑”,閭邱傑先後收到了賓西法尼亞大學、密西根大學和科羅拉多大學三所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最後收到的是美國聯邦快遞送來的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賓西法尼亞大學表示願意提供全額獎學金,並且在錄取通知書中熱情洋溢地寫道:“恭喜你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但這些都無法比擬“哈佛”這兩個字眼具有的魅力,閭邱傑的父母決定拿出所有的積蓄供孩子讀書。曾祥華還告訴記者:“小傑因為專業成績優秀,哈佛大學讓他讀的是‘高級碩士’。”

父母血汗鋪就孩子求學路

雖然說閭邱傑的父母讓孩子隨著興趣發展,不過分關注他的學習成績,但並非對孩子放任不管,他們為了小傑的成材可以說是竭盡了全力。他們一家1985年來深圳,至今仍住在園嶺那套舊房子裏,家具、電器也都是以前從武漢帶來的。曾祥華夫婦連手機、BP機都不舍得配,公休假也從未出門旅遊過。可為了孩子的學習,他們卻不惜血本。曾祥華說:“我家單電腦整機就有3台,打印機也有3台,如果連上電腦的更新換代,估計得有五六台。”1993年的時候486電腦剛出來,得1萬多元,母親曾想緩一緩,但是父親卻說,如果緩兩年,兒子的學習就會晚兩年,得不償失啊,於是他們把第一台電腦抱回了家。就這樣,他們一次次把新電腦搬回家,給兒子的學習創造好的條件。由於小傑設計圖紙需要打印出來,父母馬上買回打印機。小傑對攝影感興趣,爸爸出國的時候特地給他帶回美能達的專業相機。

閭邱傑總是對媽媽說:“我們家並不富裕,但也不算太貧窮,應該屬於輕度貧窮的家庭,正是這樣的家庭環境對我的成長起了很大的幫助作用。”一方麵,父母的收入尚可為孩子的發展創造一定的條件,另一方麵由於家裏條件不算太好,讓孩子從小就懂得生活的艱辛。懂事的小傑從小就不會鬧著父母給他買這買那,要買玩具就靠自己送報紙雜誌賺錢。讀大學,有時他到酒吧彈琴賺些小費。工作後,他沒有給自己添置手機,而是用攢下的錢買了部手機送給爸爸做生日禮物。今年暑假,小傑回上海實習賺了8000美元,解決了這個學期的學費,分擔了父母的負擔。

為什麼不讓孩子做個快樂寶寶

快樂不是一時的感覺,快樂是一種習慣。讓我們的孩子從小感受輕鬆,感受快樂,發展自己的天性,在快樂中成長,必然生長在屬於自己的天地間,也就必然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也就能發展成一個個的“我”,而不是批量“塑造”出來的“他們”。

今天中國的家庭不能不說是特殊的,幾輩家長圍著一個寶寶:為寶寶擔心,為寶寶策劃,為寶寶而失去自我。剛見一位年輕媽媽,她和自己4個月大的孩子捉迷藏,媽媽用手帕蒙住臉,認為智商正常的孩子應該扯下手帕再現媽媽,但她的孩子哭了。這位媽媽就惶惶不可終日,認為自己的寶寶智力上有問題。其實,這是個在家長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給孩子穿最好的,吃最好的,孩子受最好的教育,得最高的寵愛,也有著最大的壓力。這種壓力孩子不知道,就象是一個從小生活在無聲世界的孩子,不會有語言的意識和能力,沒有享受過因無重壓而輕輕鬆鬆生活的孩子本身不會有對輕鬆的需求和渴望。是我們做家長的過分期望抹殺了孩子的這種天性,剝奪了孩子的這項權利。如今三十多歲的父母們仍清晰記得自己年少時的種種吧,沒有數不清的玩具,沒有什麼牌子的衣服,沒有花什麼讚助費去接受昂貴的教育,沒有奢華——很多僅解決了溫飽而已吧,隻有樸實——我們那時是屬於自然的,藍天、白雲下自由呼吸,自在奔跑,我們有的,是快樂,正是快樂,給了我們一個健康的童年,也給了我們一個健康的人生基礎。

所以,在今天,做了家長的我們切切不可忘了給我們的孩子以快樂,最起碼,不要去用你的愛心剝奪孩子快樂的權利。

我們為人父母者,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從胎教開始,無微不至,生怕由於自己的‘瀆職’誤了子女的前程。豈不知,這些美好的願望如一條條看不見的繩索捆綁著孩子的天性,數不清的爸爸媽媽們在不自覺地用同一個模式“塑造”著這些天性各異的孩子,顯然,失敗屬於大多數的家長。中國的家長難以理解西方的父母以喜歡理發的孩子最終成為理發師為榮,喜歡調酒的孩子成為酒吧的調酒師為幸。在我們國家,所謂的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樣的古訓使為父母者對自己獨生寶寶的成功有著更為“崇高”而“偉大”的定義。所有的這一切直接的結果是:扼殺了孩子的快樂天性。

為什麼不讓孩子做個快樂寶寶呢?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或教訓,人在高興的時候,清清鬆鬆的心態下才容易有所成績,才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而重壓帶來的苦惱、壓抑則使我們做事情事與願違。可悲的是,成人後,生活的心境似乎成了一種習慣,大事小事上都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了”。“壓力”一詞在現代社會中使用越來越頻繁了。長此以往,我們的孩子們豈不是更為不幸?!因為他們從小就生活在無端的壓力中,漸漸地遠離快樂和鬆,甚至不曾有機會感受快樂輕鬆的天性。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可怕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