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個比方。就拿那對退掉房子的小夫妻來說,假設他們曆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一套價格合適,浴室的建築結構也相當合理的新房子,但是不出一個月他們依然有可能將那套房子退掉。因為盡管浴室無可挑剔了,廚房卻會出問題;抑或即便廚房沒問題,陽台也會有問題……總之,在這對小夫妻的心目中,“十全十美”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而任何一種瑕疵,對於這對幾乎傾盡所有、耗時十幾年才終於擁有了買房能力的小兩口兒來說,都絕對是無法容忍、不可接受的。
對於這對小夫妻而言,需求也許就是——十全十美,而這種需求是虛幻的,幾乎無限接近於“沒有需求”。
這種心理依然可以和買鹽案例做比較。買鹽的時候,人們的心裏隻想著一件事——買好的鹽就行。而這個“好的鹽”的想法,其實就等於“沒標準”“沒需求”。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買回家的鹽是否真是“好的鹽”,抑或用什麼樣的標準去衡量這個事兒。
買房子是這樣,買車其實也是這樣。
因為單位離家遠,所以現在有買車的需要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真是這樣,迄今為止的十幾年通勤生活你都是怎麼過來的?難道不是坐公交、騎自行車過來的嗎?為什麼以前可以,現在就不可以了呢?
因為總得去外地,所以想買一輛大排量的車。——真的是這樣嗎?迄今為止你開著qq(奇瑞汽車旗下的一款家用轎車)去北京不照樣順風順水,完全沒有任何障礙嗎?
還是有輛車購物更方便。——真的是這樣嗎?恐怕事情的真相是:即便隔壁的老太太步行就能走到的超市,你也會開車去吧?
…………還不止這些。假設你買了一輛車,理由是:“最大馬力可以達到多少多少匹”“最高速度可以達到多少多少邁”“最小轉彎半徑可以達到多少多少米”“從零到一百邁的提速時間可以達到多少多少秒”……好了,我承認這些都是促成你購買這輛車的重要誘因,可現在的問題是,這些“極限指標”對你是否真有意義?在日常駕駛中這些“極限功能”
你是否真的會用到?
所以,別再矯情了,其實你自己都沒徹底弄清楚你“為什麼”要買一輛車,你的需求完全是模糊不清的,你隻不過是憑感覺(或感情)在做決策而已。
當然,你也許會跟我說這一切都源於“麵子”。這個我認可,但是“麵子購買”是一種典型的“感情購買”方式,它與理性無關,隻與感性有關。
退一萬步講,即便這裏麵有不少理性的成分,然而感性的成分也絕對不會少,甚至往往會超過理性。道理就這麼簡單!
現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感性需求”與“理性需求”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定”的,而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定”的。
考慮到現實生活中“感性需求”的普遍性與其龐大的規模,這份“不一定”的存在對我們的銷售顧問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它既是巨大的障礙與煩惱,也是巨大的機會。
所以,聰明的銷售顧問應該做的就是:將計就計、順水推舟,使出渾身解數影響顧客的“感性需求”,將所有的“不一定”變成“一定”。這樣你的生意就將順風順水。
舉一個例子:
顧客:我經常去外地出差,所以想挑一輛排量大一點兒的車,最好是suv,你們這車排量太小了,不適合我……不過,我挺喜歡你們這車的造型,線條流暢又有個性,確實不賴,挺酷的……銷售顧問:嗬嗬,謝謝您的賞識。是否方便問一下,您一般都去哪裏出差呢?
顧客:北京。一個禮拜跑八趟,所以得買輛馬力足的車!
銷售顧問:是嗎?要是北京的話,離咱們這兒也就三百多公裏吧?這樣的距離其實用不著太大馬力,我們這車的馬力數就足夠了。
不瞞您說,別看我們這車的排量稍微小一些,也有××馬力呢!在高速上飆個一百五六十邁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顧客:可我前兩天看上的一款車特別牛,據說最高能飆到三百來邁呢!
銷售顧問:那我能否問您一個問題?
顧客:請說。
銷售顧問:您在高速上開得最快的一次,是多少邁?
(再一次用“粘貼式提問法”詢問顧客的核心需求。)顧客:也就二百多吧,好家夥,那叫一風馳電掣!即便我這個開了十幾年車的老司機手裏都有汗了!
(果不其然,顧客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異常爽快地說出了自己的核心需求。)銷售顧問:就是嘛!所以說,三百多邁盡管說起來非常牛,但一般輕易開不到那個速度。您去北京畢竟是出差,是為了工作,所以一般來說有個一百五六十邁就足夠了,您說是嗎?
(順水推舟,糾正顧客的錯誤認知,幫助顧客明確自己的核心需求。)顧客:嗯,說的有道理……銷售顧問:再說了,車開得太快畢竟不太安全。速度這東西還是夠用就行了,沒有必要過度追求。一來用不上,二來又要多花錢,其實並不劃算。
(運用“安全”這個話題,進一步顛覆顧客對於“速度”的認知,促使他轉移視線。)顧客:嗯,也是……銷售顧問:而且您剛才也說了對我們這款車的造型感興趣。其實我覺得您特別有眼光,一看就是一個“閱車無數”的人。我們這款車的最大特點就是老司機買的多。隻有真正懂車的人才知道什麼樣的車開出去真正有範兒!不像那些初次買車的年輕人,買車就跟買手機似的,一切都憑感覺,喜歡隨大溜,完全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