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中國人的思維之道(7)(1 / 3)

為什麼說弗洛伊德不是科學家,而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大家覺得有異議,是因為我們覺得他做的東西是心理學,他應該是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但是這個東西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是一個個人評價的問題。他的東西確實不能算是科學的心理學,但是他的東西有用;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有用的東西多得很,但不是有用的東西一定是科學。大家都知道迷信也有用,迷信也能讓人治好病,但迷信不是科學,打死我也不能承認它是科學。所以,對弗洛伊德的判斷,我個人認為他的東西是有用的,他的東西是有意義的,而且大家都是相信的,可能對社會有些積極的作用,對人的心理有些積極的作用,但是他的東西就不是科學的。因為科學有科學的標準,如果我們不遵守科學的標準,隻是因為他有用,就認為他是科學家,這是不行的。

世界上什麼叫科學?這是我前麵談到的理性判斷的問題。有的時候有一些不太真實的東西,我們中國人寧願相信它有,相信它是真的,這是一個善良的意願;但是我認為,我們還是得遵守一定的標準。人本主義的東西是不是科學的東西?有些能實證的東西是,有些不能實證的東西,確實不是科學的東西,而往往有意思的是,越是不科學的東西,越要認為自己是科學的東西。這個搞不清楚,得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一個規則的問題,所以我談……李強:藝術就不是科學,比如一幅畫很好,很漂亮,但它不是科學。

彭凱平:

所以我談,不能因為不是科學就貶低它的價值。科學的東西不一定都很好,但我們中國人是有普遍的心理,相信科學,認為科學總是好的;其實,科學可以是很邪惡,可以是很醜陋的東西,比如說複製人。這個東西可以是很邪惡的東西,可以是很壞的東曲。你怎麼判斷科學?科學不一定就一定是對,就一定是好,或者一定有意義,這兩個東西的判斷標準是不太一樣的。這是個人意見的差別,這不是真正的學科的定性的差別。所以,對這些問題,你可以相信你的觀點,我覺得你的觀點很有道理;同時,我也可以堅持我的觀點,我也覺得我的觀點有道理。但是,在座的不要因為是我說的,就相信是我的觀點,你也可以相信他的觀點,隻不過意見不一樣而已。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科學態度。

周孝正:

對於科學,剛才彭教授講不要原教旨主義。是的,簡單說真善美可以,但科學就解決真,求真。剛才彭教授講的這幾個理論假設,人家用數據,用證實或者證偽,那就是科學。

其實,善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善惡科學解決不了。比如安樂死,比如說我父親得了肝癌,到了晚期,止痛片失效,我到底是殺了他是科學的,還是看著他被病折磨至死是科學?有人說主動安樂死是科學的,撤管子撤搶救叫被動安樂死,我不管他了,止痛藥不給吃,管子也不給插了。有的人更邪惡,你又治不住,還不如打一針打死。

美更解決不了。李強教授講,藝術解決美,你怎麼能科學解決美呢?咱們國家有一個科學主義,什麼都是科學,美學說是美科學,史學說是史科學,文學就說是文科學。我說你也很科學,人是因為可愛才美,並不是因為美才可愛,所以情人眼裏出西施,所以愛情就是瞎子,所以王八看綠豆才對眼了。這不是科學。而且人的欲望越高的時候,判斷率越低,所謂饑不擇食,慌不擇路。老百姓說:“當兵三年,母豬變貂蟬。”舊社會軍隊裏沒有女的,小夥子判斷力太低了,因為欲望率太高了,看見母豬說是貂蟬。

所以說,確實中國一方麵缺科學,一方麵又偽科學主義;一方麵缺科學,一方麵什麼都得靠科學,我們叫做泛科學,同時有人裝科學。本來宗教信仰就不是科學,他告訴我是科學,這就是所謂的偽科學。實際上科學一個對立麵是偽的,一個是假的,還有一個就是泛的,或者叫原教旨主義。我們一方麵要講科學,一方麵要講人文,所以有人說把我們的社會學加一個科,叫社會科學,但我們是社會學;人文學也是一樣,我們是人文,人文學不是人文科學。

樣本、價值預設與理性思維提問:彭教授您好,我想提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您做的研究,一直說中國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和熏陶的人,他這種思維定式對他的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以至於他做的事,行為外在表現出一種很不理性的情況發生。您所做的實驗具體有什麼數據?有沒有代表性?能不能代表中國人或者說受過傳統文化熏陶的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第二個問題,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它有差異。可是您所說的做的實驗,或者說今天演講的內容,我總有一種感覺,就是說您站在西方的角度上,已經有一種價值預設,中國人在這種傳統的文化熏陶下所做出的事情本身,就有一種不理性的行為存在。所以,這種情況下,您已經有這種預設了,做出這個結果,肯定自然就會意識到中國人行為做事很不理性,而西方人就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