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談的這個理性思維,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都是談的決策、信息判斷,跟關係有不太一樣的地方。所以,理性有它的局限性和適用範圍。你談的隨大流是理性不理性,我也覺得它應該有一種理性分析,它有它的適用範圍。交通規則實際上是要求大家隨大流的,這是理性的,遵守交通規則是理性的;但是有時候進行個人的價值判斷、個人的利益分析的時候,不要隨大流,這也是理性的。這說明現實世界就是這麼複雜,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而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言之,這就是一個理性的態度、一個科學的態度。
心理學是經濟學的基礎
提問:
對經濟學中的經濟人角色,您怎麼看?因為經濟學也通過人的心理分析人的經濟行為。
彭凱平:
關於經濟的理性問題,我個人認為,心理學實際上是經濟學的基礎,或者說心理學是任何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基礎。大家認為你這麼牛,其實不是牛,是最基本的東西。任何的社會現象,任何的政治現象都得通過人來理解,都得通過人來實踐。如果這個人的思維我們了解不夠,我們對社會現象了解也不夠。
我先談談經濟學為什麼是一個心理學的東西。大家知道,為什麼要有經濟學?為什麼要研究經濟學?實際上我們麵對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矛盾是什麼?就是有限的資源和無窮的欲望的矛盾。我們的需求太多,我們要很多東西,但是我們又得不到這些東西,因為資源是有限的。經濟學就是研究怎麼有效地匹配滿足人的欲望,以有限的資源去滿足人的無限的欲望,這是最佳匹配,這就是經濟學幹的事情。還有很多理論、很多原則,實際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解決衝突之間的問題。大家想一想,如果資源是無限的,你要什麼就有什麼,還要經濟學家幹什麼?如果欲望有限,如果大家都像駱駝一樣,不吃不喝都能活下去,也不要經濟學,你不需要那些東西。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的,能夠得到的東西有限,這是經濟學產生的最基本的原因。心理學是經濟學的基礎,談到經濟學,你要不談到心理學,實際上有點脫離了人的方麵。
但是經濟學確實有它自己的優勢和特點,這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經濟學畢竟還有一些數據、定量的東西,它描述的東西又對人的生活有巨大的影響。而且最主要的就是,人的生活恐怕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時候,都跟經濟生活有關係,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跟經濟有關係。所以,我們必須把經濟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進行研究。心理學家對經濟感興趣已經有十幾年的曆史,為什麼去年諾貝爾獎給心理學家,他們對這些問題很感興趣,我也很感興趣這方麵的問題。
中國人為什麼愛說假話
提問:
彭教授,你剛才講了中國人的心理在一定情況下跟外國人的不同,我自己用兩個事來概括一下:中國人的心理行為表現為愛說假話,不說假話辦不成大事。所以,我希望特別是搞科學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也說一些假話,為了應付當時的政治需要。就拿儒家來說,我們有時把他說得一無是處,提倡法家。我也是北京大學畢業的,北京大學的哲學家也是非常尊重儒家的思想,但是也把儒家說得一無是處。所以,包括中國的科學家、心理學家在內,他們都在不同的時期說一些假話,我希望你能夠研究研究中國人為什麼老說假話呢?在你的研究當中,有沒有說假話的地方,而且這些說假話的地方是違心的。
我們有一個同誌本來就不愛吃羊肉,他為了迎合領導的喜好,就把那個領導領到東來順吃了一頓涮羊肉,他說這個羊肉真好吃,一點膻味兒都沒有。他就說了違心的話。我們經常說要堅持真理,堅持這個,堅持那個,中國人有時候心裏想的並不敢直接這麼說。比如,本來出國了,在國外生活待遇比較好,但是他卻冠冕堂皇地說,到國外學點本事,回來以後報效祖國。這樣的人有,但是確實他是說違心的話,出去以後,不回來了,老婆孩子也帶走了。您研究研究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周孝正:
最近,北大學者有這樣一個總結,登報了:第一條底線就是,作為一個學者不說假話。第二條底線是,非說假話,不說不成時,就沉默。因為學者不是神,也是人。第三條底線是,必須說假話,不許沉默時,就說不害人的假話。
李強:
我先幫彭教授回答一下。剛才這位老同誌說的,確實是一個普遍現象,我做調研比較多,到處跑,覺得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就是比較普遍地說假話。為什麼?我曾經寫過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在《社會學研究》上發表了,文章叫《中國人的心理二重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