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最重要的刻本是哪一個?
《聊齋誌異》是蒲鬆齡曆時四十多年才最終創作完成的,最初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年),在蒲鬆齡去世五十一年之後,《聊齋誌異》才開始在嚴州刊刻付印,這個刻本,世稱”青柯亭本”,簡稱”青本”。刊刻者是當時任嚴州知府的趙起杲。這個木刻本共分十六卷,收入文章四百三十一篇。學界一般認為這是《聊齋誌異》的第一個刻本,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刻本。
趙起杲,字清曜,山東萊陽人,早年就非常喜歡讀《聊齋誌異》,並且千方百計搜集各式各樣的手抄本。在他從杭州知府調任嚴州知府以後,就開始著手編刻此書。據他自述,青柯亭本係以從鄭荔薌那裏得到的抄本(趙說”實原稿也”)為底本,並與周季和手錄而曾為王閏軒所攫去的一個殘本作過一番校訂,還借到了吳穎思的另一個抄本來勘定。由此可以看出趙起杲對自己這個刻本的重視程度,可知”青柯亭本”是集合了幾個抄本之所長的。
在編刻《聊齋誌異》的過程中,趙起杲還得到著名出版家鮑廷博的點撥和支持。為求完美,趙起杲又特邀杭州的飽學之士餘集(蓉裳)擔任編輯,鬱佩先和自己的弟弟趙皋亭協助校訂。趙起杲與餘集還共同刪削了幾十篇。
十二卷本刻成之後,趙起杲仍感覺有遺珠之恨,遂痛下決心,將餘下的其它篇章全部刻完。誰知天有不測風雲,趙起杲突然患病,於乾隆三十一年五月十八日病逝於嚴郡試院中。趙起杲去世後,在朋友們的通力合作下,十六卷本才終於在年底前告成。”青柯亭本”後來又經過幾次修改翻刻,出現了幾種不同的本子,它們分別是:
1.青柯亭初刻本。扉頁上款題”淄川蒲留仙著”,中款大字隸書”聊齋誌異”,下款題”青柯亭開雕”。卷首有餘集序、趙起杲序,次有高珩序、唐夢賚序,繼有︿聊齋自誌﹀、︿淄川縣誌﹀、︿聊齋小傳﹀、︿例言﹀、十六卷總目等;卷末還有乾隆五年蒲立德所撰寫的識語。半頁十九行,行二十一字,小黑口,左右雙邊。
2.杭州油局橋陳氏重刻本。該本行款、邊欄和初刻本同,扉頁題:”乾隆乙己年重鐫,青柯亭藏版”。在卷首餘集序的末頁刊有”杭州油局橋陳氏刊”一行小字,另在唐夢賚序言之後、諸家題辭之前,刊有得閑居士鮑廷博的︿刻聊齋誌異紀事﹀。
3.乾隆乙卯重刻本。該本行款、邊欄和初刻本同,扉頁上也有”青柯亭藏版”標記,但沒有鮑廷博的︿刻聊齋誌異紀事﹀文,也沒有”杭州油局橋陳氏刊”的字樣,隻在卷五的第九、十兩頁的版心下刻有”乙卯重刊”四個小字。
在提及”青刻本”時,一般是指”青柯亭初刻本”,也稱”趙本”。從它問世以來,所有的評注本與石印本、鉛印本,幾乎都是以它為藍本。到清朝道光年間,《聊齋誌異》的影響已經很大,因此在學術界也出現了一股評點、注釋《聊齋誌異》的熱潮,並出現了許多評本、注本,大多都根據此本翻印,由此可見”青柯亭本”的地位和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