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途題聯真武廟
蘇軾曾被貶官到海南島的儋州。途經廣州時,也許煩愁難澆,順便到廣州的真武廟去進香,祈求平安。
廟主聞東坡將到,欣然出迎。蘇軾是最愛與和尚打交道的,在杭州時結識了佛印。今到真武廟,又得廟主青睞,交談甚洽。臨別時,廟主求題一聯留念,軾揮筆立就:
逞披發仗劍威風,仙佛焉耳矣;
有降龍伏虎手段,龜蛇雲乎哉?
“真武”是道教徒信奉的神主,古代淨樂國的王太子,有騰雲駕霧的高強本領。一次,太子途經中國東海時,恰遇天神,賜給太子一柄寶劍,如虎添冀,後來太子到湖北武當山修煉道術,經過42年的苦修苦練,終於得道成仙。他的道術與武藝曾威震南北,道教徒尊稱之為“真武君”。
蘇軾的題聯,以凝煉的語言描繪了真武君的神通,而聯尾迭用文言虛詞:“焉耳矣”,“雲乎哉”,表現出上下聯不同的含義與語氣。清代楹聯名家梁章钜曾評此聯說:“非凡手所能。”
蘇小妹聯苑傳奇
蘇小妹是蘇洵第三女,比蘇轍大5歲,實為蘇軾之姐。據《戒庵漫筆》載稱,在蘇軾入仕途之前即亡故。但後訛傳為秦觀之妻。蘇軾之姐,成為文學藝術中的傳奇人物,在聯苑中留傳下許多富有浪漫色彩的聯話,最具風趣,可讀性很強。
娛心園聯壓表兄
程之才是四川眉山人,蘇軾姑母之子,也是當時久負盛名的文士。當他15歲時,程父仿照蘇州園林的建築藝術,在眉山建起一座精致的花園,題名“娛心園”。
走進娛心園的拱門,便是假山,山上建有小巧玲瓏的碧樓,樓後兩峰對峙,陡如刀削,中露一線天光,名為“一線天”。假山之下,彩亭玉立,分水環流,新植綠樹,稀疏成蔭,大有峨嵋勝景姿態。假山兩旁,程之才遵父命題聯於兩側:
銀河送來雙江水
峨嵋獻出數峰青
繞過假山是半頃蓮塘,新荷初露水麵,塘周所植垂柳,嫋娜迎風,一閣臨塘,取名“觀魚閣”。此閣經建築師精心設計,朱柱碧瓦,畫棟雕梁,回廊曲折,巧奪天工。如果憑欄眺望,峨山秀嶺,逶迤相連;近觀則翠柳環塘,遊魚可數。程之才麵對其景,為觀魚閣題一聯雲:
麵山如觀峨嵋月
臨水喜見觀魚閣
花園中央,還建有“點石齋”,取點石成金之意。齋中布置著名貴盆景,有黃山迎客、泰山登高,金頂觀日等。齋內有石桌石凳,桌上刻有棋盤,兩邊又刻了程之才題聯:
一石點出重重趣
百景詠成字字詩
15歲的程之才,為新建的花園敘景題聯,大都讚之為神才妙品。可是當蘇小妹偕軾轍二弟,應姑父之約遊觀新建的“娛心園”時,對建築造形藝術的精湛、能工巧匠的高超手藝、園亭塘閣的布局,姐弟們同聲讚美,歎為觀止。唯獨對表兄的三副題聯,很不中意。
當15歲的程之才陪同14歲的表妹和11歲的大表弟、6歲的小表弟遊娛心園時,蘇小妹與大弟蘇軾全不顧表兄臉麵,指手畫腳地專挑毛病,羞得程之才無地自容,心想:看你們的吧!
四人徐徐來到假山旁,蘇軾提出新構的上聯:
峨山飛來奇峰異秀
小妹接弟口而應道:
眉州新添妙譜清音
姐弟道罷,站在一旁的蘇轍樂得連聲跳躍說:“這飛來二字太神了,靜景一下子變成活景了!而大姐的下聯,更令人仿佛聽見了峨嵋山清音閣的和尚在念經文,清音繞耳哩!”
四人邊走邊談邊看,不覺走到觀魚閣,蘇軾睹景又說出新聯:
麵山喜觀百幅錦
小妹稍作推敲,對出下聯:
臨水漫賞千出戲
弟的出聯和姐的應對,意境高妙,別具韻味,使程之才甘拜下風。最後四人來到點石齋,文思豪放的蘇軾,快吟一聯道:
九州名山薈一堂,事在人為;
小妹麵對石桌棋盤,循聲即答:
一棋兵法衛八疆,功成身退。
這最後一聯,富含哲理、超塵拔俗、擲地有聲,凡在場的人,聞之無不叫絕。
父子女口占冷香
蘇府本是書香門第,閑情異趣頗多。一夕,老父蘇洵興致勃勃,將小妹、軾、轍叫來,坐到庭院花前月下,叫他們對句。蘇洵拈出“冷、香”二字作句腳,看誰聯句最優。姐弟在老父麵前恭候侍立,不便搶先,請父親先作示範。蘇洵沉思一會兒,吟出一聯: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間過來香
蘇軾聽了父親的聯句,覺得缺乏新意,直白了一些,但口頭還是恭維地對父親說:“對得好!對得好!”道罷,也以石、花入聯,腳押“冷香”:
拂石坐來衣帶冷
踏花歸去馬蹄香
小妹聽了大弟的聯句,甚覺文采飛揚,構思新奇,超越父聯,但仍感不夠上乘。由於正在凝思構想,未對父弟的聯句多作品評。而蘇軾誤以為大姐被難倒,便調皮地一股勁催促快對。正當催對之時,忽然傳來杜鵑啼聲,婉轉清脆;又見花叢彩蝶飛舞,振翅翩翩。小妹靈感觸發,頓獲佳句:
月下杜鵑喉舌冷
花前蝴蝶夢魂香
小妹來自靈感的得句,使皓首窮經的老父和才華橫溢的蘇軾都甘居下風。
後來蘇軾特別欣賞這副對聯,逢人便誇說這副對聯,認為是無可挑剔的佳構傑作。蘇門眾學士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稱小妹“冷香”一聯,有倒啖甘蔗妙味,一時傳譽蘇門,無不叫絕。
殊不知一次傳到王安石耳裏,提出質疑說:“月下的杜鵑,假如是閉著嘴的,風吹不進喉舌,怎麼會‘喉舌冷’呢?再說那花前的蝴蝶,還在飛舞,並沒熟睡,又哪能‘夢魂香’呢。照這樣嚴格推敲起來,豈不是欠通嗎,有什麼可炫耀的哩?!”
大家一聽,恍然大悟,果然不通,便請教王安石應如何修改。
王安石說隻需更易兩個字就成傑作了:
啼月杜鵑喉舌冷
眠花蝴蝶夢魂香
大家聞改,鼓掌叫妙。豈知一字之易,頓生光澤,大異其趣。
三蘇得知改聯後,不得不信服地歎道:“方知天下之大,奇才之多也!”
蘇小妹出句受譏
一次,佛印念經半日,感到十分疲煩,便出寺訪問蘇軾。聽說和尚來了,蘇軾趕緊出門迎接。
佛印被迎到書齋之後,開始同蘇軾大談佛理佛法。小妹在窗前聽了,對這誇誇其談的和尚很不喜歡,就用紙條寫上半副聯句,叫侍女送給蘇軾。蘇軾看過之後,順手遞給佛印,原來小妹寫的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小妹巧用合字手法:“人曾”合而為“僧”,“人弗”合而成“佛”,意義非常明顯,就是說人可以做和尚,但絕不會成佛,妄談什麼佛理佛法。
佛印當時受譏,當然不會輕饒小妹,挖空心思,終得還招:
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
佛印照搬合字手法,一招還一招,對小妹挖苦更甚。小妹從來是不服輸的,可是是自己先出句嘲諷對方的,隻能無可奈何地自認晦氣。
小妹嵌字勝蘇黃
稱譽北宋詩壇的黃庭堅,經常同蘇軾研究詩韻格律,討論起來,沒完沒了。這天兩人探討到楹聯藝術上來了,小妹在旁用紙條寫上兩句八字:
輕風細柳
淡月梅花
叫弟弟和黃庭堅各加一字嵌入聯腰,比試才思。蘇黃審視了聯意,欣然相應。蘇軾捷足先登,選取“搖、映”兩字嵌入聯腰:
輕風搖細柳
淡月映梅花
接著黃庭堅嵌以“舞、隱”二字成聯:
輕風舞細柳
淡月隱梅花
小妹對以上二聯均不夠滿意,獨運神思,選取“扶、失”二字嵌入:
輕風扶細柳
淡月失梅花
“扶、失”兩字,更為傳神,蘇黃不能不歎服。
劉少逸敏對羅王
北宋年間,初露頭角的文壇新秀劉少逸,10歲時就吟得好詩,尤其擅長屬對。時人譽為難得的“新秀俊才”。
劉11歲那年,老師特地帶他去拜謁著名詩人王禹偁、羅思純,並將他的最近習作,包括詩、文、聯對,集為一卷,作為見麵禮物奉呈。羅、王二人翻閱了文稿,大加讚賞,一致認為此子早慧、有才氣,想通過當麵對聯進行測試,以辨真偽。羅思純便先出了個五字短句:
無風煙焰直
劉少逸接口立答:
有月竹陰寒
羅又出句:
日移竹影侵棋局
少逸即答:
風送花香入酒色
王禹偁坐在一旁,連讚奇妙,也隨口吟出:
風雨江城暮
少逸對:
波濤海寺秋
羅王兩人輪番出句,劉少逸應答如流,而且對句工巧貼切,令兩大詩人交口稱奇!
歐陽修幼年妙對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吉州人,天聖進土,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領袖,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歐陽修幼年家貧,經常協助父母到外麵謀求生計。有一天因誤了回城時間,沒奈何隻得向守城官說好話請求開城門。守城官見歐陽修是個天真活潑的少年,有意逗他說:“出個對子,對著了就開城門,對不上就不開,讓你在城牆外露宿一晚。”城官隨口道出上聯:
開關早,關關遲,放過關人過關;
歐陽修聽後,笑嘻嘻答道:
出對易,對對難,請出對者先對。
下聯對出,歐陽修就催城宮開門,誰知城官遲遲不開,說你還未對對嘛!歐陽修忙說我已對了,又重述了一遍,城官才恍然大恬,驚歎其敏,即將城門升起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