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雙喜臨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
慶曆年間,他赴京趕考,在京城街上,看見一家門樓上懸掛一隻走馬燈,燈上還寫著半邊字跡清秀的上聯:
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
王安石看後不禁失聲叫好。原來這半邊上聯是馬員外的獨生女兒為選郎君所出,已懸半年,沒人對上。王安石急於趕考,沒工夫去應對。當科場考畢,回到馬員外府門樓前,揮筆在走馬燈背麵,配上氣魄雄渾的下聯:
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
馬員外見王安石才華出眾,儀表堂堂,便招為乘龍快婿。結婚之日,拜過天地爹娘,進洞房的時候,新娘馬小姐對王安石說:“王郎才學超群,這次科試定能中榜,這是大登科;如今對出我的下聯,結成連理,這是小登科。”話剛講完,忽然門外人歡馬叫,有人前來報喜說:“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題名,進士第一,明日請赴瓊林宴!”
王安石在這新婚燕爾,金榜題名的雙喜日子裏,樂不可支,欣然揮筆在朱紅紙上寫了鬥大的喜字貼在門前,以誌雙喜臨門,接著又賦詩助興曰:
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
洞房花燭題金榜,小登遇上大登科。
從此以後,結婚人家貼雙喜字的風俗便廣泛流傳下來。所以我國至今布置結婚庭堂或洞房時,往門額上都貼上“喜”字,以示吉祥如意。
相傳王安石任相時,外放的蘇軾進京奏事。兩人都是詩文大家,但識見各異,談論多爭執。王安石十分愛蘇之才,但蘇極力反對王的變法主張。王安石怕傷和氣,有時便轉換話題,不論政治而探討詩聯,王安石曾一連出了四個上聯,雖然沒有讓蘇軾應對,隻是探討詩聯而發,但蘇軾知道是難他來的。
首先王安石對蘇軾說:“今年可巧閏八月,有兩個中秋節,而明年又恰好是隔年春,豈不是正月與臘月各有一個立春節今,真是難逢的巧合,有感於斯,故得一上聯: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蘇軾聞聯,茫然無出。王安石見蘇軾臉有難色,怕他掃興生氣,便起身邀蘇軾出門閑步漫遊。蘇軾與王安石並肩行走,老是一言不發,沉思對句,忽然走到一處名叫“七裏山塘”的塘邊,王安石是常到此散步的,告訴蘇軾說:
七裏山螗,行到半塘三裏半;
蘇軾聽出話中之音,知道又是巧用除法運算組聯,七裏的二分之一當然是三裏半了。對這道難題,蘇軾又無詞可對,益發默不作聲。
王安石見蘇軾仍無對句,不便相強,繼續前行,不覺來到鐵甕城故址。原城中有金山、玉山、銀山,山上建有佛寺,所以人們稱此處為“寶地”。王安石又吟出一句,將鐵甕城的情況講紿蘇軾聽: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過了鐵甕城故址,走入曲徑通幽的一處峽穀,茂林修竹,有如世外桃源。王安石遊興極高,見景生情,忽然又吟出:
拓地遠塵囂,適吾居矣,喜園林日永,景物常新,好領取柳底鶯聲,鬆間鶴影;
王安石一時高興,吟出如詩如畫的上聯,顯現出他悠閑自得、情趣盎然的心境。
當二人徐步閑逛,走過峽穀山林,忽見路旁一所村舍,房屋傾斜欲倒。王安石為引發蘇軾遊興,對著那危房向蘇軾開玩笑說:
此牆東坡斜矣
蘇軾這才大笑對曰:
是置安石過也
上下聯都互嵌真名,語意雙關取笑,足見文人謔趣。
蘇軾本一代詞宗文魁,竟為王安石四聯難住,不禁慚愧抱憾。
王安石難蘇軾的四聯絕對,引起許多文人的苦思,終於為後來人一一對上了。
卻說過了若幹年代,有個不傳名姓的文人在度花甲誕辰時,偶然觸發靈感,妙想天開,神奇地續出王安石難蘇軾的第一聯: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六旬花甲再周年,世上重逢甲子。
另一文人到九溪蠻洞遊覽時,也是一時觸發靈感,又對出了第二聯:
七裏山塘,行到半塘三裏半;
九溪蠻洞,經過中洞五溪中。
到了當代,廣東海豐縣的餘立初老師,別出奇思,又配就了第三聯: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華廈國中,孔孟墨子皆聖人。
又一文人在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古文時,靈思觸發,居然續成千古絕唱的第四聯:
拓地遠塵囂,適吾居矣,喜園林日永,景物常新,好領取柳底鶯聲,鬆間鶴影;
升堂多俊傑,把手欣然,想文采風流,琴棋繼興,忽虛掉梅花時序,荔子光明。
王安石難蘇軾的四副絕對,後人還是先後續成對了,盡管有的對邊還欠工整,總比懸空待偶的好,當然並不排除後人還會對出更好的下聯。
李清照巧聯難夫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山東章丘人。父李格非是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是金石考據家。
李清照是我國南宋時代傑出的才女、女詞人。一生除與丈夫致力於金石書畫搜集整理外,還寫下大量麗詞清詩,也留傳下不少聯話。
一次,她同丈夫在整理金石之餘,相互閑聊,忽然想到柳永的《破陣子》詞,便對趙明誠說:“偶得上聯,君試對之”,其聯曰:
露花倒影柳三變
這上聯是依據柳水《破陣子》首句:“露花倒影”來構對的。趙明誠凝思良久,終不能對,一下給夫人難住了。明誠無法,隻得求夫人自續下聯。才情橫溢的李清照忽然想到“殿試張九成”的一段佳話,立得下聯:
桂予飄香張九成
下聯典出“宋紹興二年三月甲寅,高宗趙構策試進士於講殿,以張九成為第一。”張在對策中有句雲:“澄江瀉練,夜桂飄香,陛下享此樂時,必曰:‘西風淒勁,兩宮得無憂乎’?”
下聯以張的文句構聯,用人名“張九成”對“柳三變”,特別是以“九”對“三”,以“成”對“變”,對仗工巧,是聯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黃庭堅江州失對
北宋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年方弱冠就廣遊名山大川,博覽群書,訪古尋勝,增添識見。一次遊覽江州府,他同當地詩朋文友雅聚於煙水亭,見一個香客坐在亭旁吸水煙(銅水煙袋),不斷吐出縷縷煙霧。被這情景激發靈感,其中一位詩人忽然吟出一聯:
煙水亭,吸水煙,煙從水起;
眾不能對,當時黃庭堅想到他遊過的“浪井”,原是漢時大將灌嬰所掘,即刻對出下聯:
風浪井,搏浪風,風從浪興。
眾人連聲讚妙,黃自己也十分得意。接著他們一行來到思賢橋前,黃庭堅對同行的人們說:“我有一聯征對,請諸位賜教。”說畢吟出:
思賢橋,橋上思賢,德高刺史名留世!
眾書生聽了,張目癡望,仍然默默無言,黃庭堅見眾不能應對,即以眼前的琵琶亭為題,又自對下聯:
琵琶亭,亭下琵琶,情多司馬淚沾襟!
詩友們聽了佩服得五體投地,對少年黃庭堅益發敬重,喜與交遊。
又一次,黃庭堅同書生們遊觀三國吳都督周瑜夫人小喬的梳妝台樓,其中一個秀才欺黃庭堅年輕閱曆淺,有意向他發難,指著梳妝台樓,講述一段舊聞:“幾年前,這裏住著一姓王的書生,新婚夜,新娘學蘇小妹難新郎的板眼,以小喬梳妝台樓為題,出個上聯叫新郎對,對不出,不準上床。新郎苦索冥思,一夜無句,竟因羞愧懸梁自縊。”這則出聯真奇:
梳妝樓頭,癡眼依依,癡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戀;
黃庭堅當時忽地抬頭望見那蜿蜒的延支山,對景動靈,馬上接口對了出來:
延支山上,落木蕭蕭,落花蕭蕭,無緣省識春風春難留。
黃庭堅自比春風,春風得意,將江州的書生秀士比作“無緣省識春風”的敗葉殘花,顯示出風華茂齡的豪情毅誌,情不自禁地產生了目空一切的驕氣,自恃才敵群英,天下無難對,飄飄然不可一世!
正當黃庭堅陶醉於自負的欣悅感之中的時候,駕船的小水手跑來對黃庭堅說:“相公,是否乘原船回去,船就要起錨了。”黃於是隨水手上船,恰好又來了兩個客商乘船,風帆扯起,帆揚風順,舟行似箭。
小水手曾在煙水亭聽過黃庭堅同秀士們品對的妙語巧詞,他也不怕方家見笑,竟對黃庭堅說:“相公如不嫌棄,小子有一聯請教。”黃庭堅正當意盛氣豪之際,不把水手放在眼裏,說道:“你有啥對,盡管說吧!”水手有板有眼地說道: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葉風帆,下九江,還有十裏;
黃庭堅聽了,起初不以為意地笑笑,認為俚俗之言,不屑動腦。可是當他要構句時猛然醒悟,十個數字已按序點完,尚有何數可對呢?靈竅一時停住,久思不得,留下這半副絕對。黃庭堅當時羞出一身冷汗,所有的傲骨驕態,被小水手當頭一棒擊退了,才知天下事是無法全知全通的,求知是無止境的。
直到八百多年後的1959年,廣東佛山一位裝修工人,因需要稀有木材“九裏香”製作機具,便托人到十裏外的林區購買,隻花兩天時間就買來了珍貴木材“九裏香”。這位裝修工人欣喜地述說了往事:他在1943年也曾托人到農村尋找“九裏香”,花了一年時間才買到手,兩天與一年的差距之大,令他感到新社會辦事效率之速,責任性之強,與舊社會對比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機具廠的李某得知這一情況後,有感於衷,終於用十位數的倒列,將黃庭堅卻步的絕對對了出來,豈非奇偶?
十裏遠,九裏香,八七六五號輪,雖走四三年舊道,隻二日,勝似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