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天子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乳名重八,名興宗,字國瑞,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縣)人。幼年家貧,父母雙亡,投黃覺寺為憎。後參加郭子興紅巾軍,於1368年統軍滅元,建立大明政權,廟號太祖。
據清人陳雲瞻《簪雲樓雜活》記載雲: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朱元璋還親自微服出訪,巡視民家貼春聯的情況。經過明太祖的積極提倡,楹聯藝術得到很大發展與廣泛的應用,所以聯家把明太祖稱為“對聯天子”。並且他自己也愛作對聯,傳留下許多聯苑佳話。
皇帝代民寫春聯
朱元璋掃平群雄,推翻元朝的統治,定都南京之後,四方承平。這年除夕,皇帝傳下聖旨:“公卿士庶之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詔令頒發以後,為了檢查執行情況,朱元璋喬裝深入南京市區,走街串巷,欣賞各家春聯,大都是頌揚大明江山永固和皇帝德政的,朱元璋越看越高興。走到一家門前,卻沒有貼春聯,頓生疑惑,心想這是何家,竟敢違抗詔令,便進門查問。原來是操閹豬業的小家,自己不會寫,又請不起人寫。朱元璋了解情況後,一時高興,叫老兒拿來紅紙及筆硯,略加思索,就寫出一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此聯切合閹豬業,通俗而風趣。後來那閹豬老兒知道寫對聯的就是當今皇帝時,便把這對聯珍供在神堂上,作為傳業之宅。
劉基巧對明太祖
朱元璋在元末的征戰中得到謀士劉基的襄助,如虎添翼,凡重大征戰決策都與劉基計議。在一次出征自稱吳王的張士誠前,元璋雄心勃勃對劉基說:
天上口,天下口,誌在吞吳!
劉基接著鼓氣說:
人頂王,人邊王,意圖全任。
“任”字右邊本為“壬”,但書家常寫成“王”,故“壬、王”混用。劉基的聯意是不僅要消滅張士誠的勢力,而且應乘勝前進,推翻元朝的統治,統一全國。
朱元璋聽了喜道:“誓掃蒙酋,還我家國!”
陶安恭對明太祖
陶安從小勤奮好學,從政後政務繁忙,白天無暇讀書,夜裏總要瀆到半夜,常年如一日,從不間斷。往往夜讀疲倦了,就把書枕在頭下,一覺醒來,又從枕下拿起書來誦讀,所以陶安“書作枕”的佳話,滿朝皆知。
一天,太祖駕臨陶府,果見其臥室枕下放的是書,方信“書作枕”的傳說非假。因為太祖也是熱衷於夜讀的人,他之所以能詩善對,完全是在從軍以後靠自學獲得學識的,故對好學的臣僚極為看重。
見到陶安床上堆了許多書,太祖高興地向陶安說:
枕耽典籍,與許多賢聖並頭;
陶安急中正愁無對,忽然瞥見太祖手執一把畫有水墨山水的折扇,馬上從扇上構聯,謙恭地對道:
扇寫江山,有一統乾坤在手。
兩聯切合對方身份,語氣大,對仗穩,是聯中妙品。君臣對後,太祖又題賜陶安曰:
國朝謀略無雙士
翰苑文章第一人
藕農巧對封祭酒
一次,太祖在金陵街頭微服私訪,偶然走到市場,見一農夫挑一擔藕叫賣。太祖走近藕擔,拿起一節藕,隨口讚了一句:
一彎西子臂
藕農覺得這句子蠻有味道,他不知站在麵前的是當今皇上,隨口應和了一句:
七竅比幹心
太祖聽到這對句,心中大喜,即令將藕擔人禦廚,親封藕農為“祭酒”。藕農做夢也沒想到買藕的是當朝君王,因藕而奉對,竟平步青雲,做了京官。
上下聯都以“藕”入題,上聯以西子(西施)之臂喻藕節之潔美;下聯以比幹心具七竅而喻藕之裏,嵌典自然,比喻貼切。藕農一聯發跡,雖屬虛傳,但此聯卻屬精品。
定繼位聯試子孫
傳說朱元璋的太子朱標病逝後,繼位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論他自己定下的傳位傳長子長孫之規,標之子朱允炆是合法繼承人,但他卻偏愛四子朱棣,究竟是立孫或立棣,久久猶豫難決。
一天,太祖帶朱棣、允炆到紫金山練習騎射,忽然一陣風來,吹得馬尾散拂,朱元璋忽然起興,即口吟一聯:
風吹馬尾千條線
令子與孫速對。朱允炆搶先對道:
雨灑羊毛一片氈
接著朱棣大聲吟道:
日照龍鱗萬點金
太祖細心品對,覺得允炆對得纖巧秀麗,對仗工穩,出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況且“風雨”同屬自然現象,“馬羊”同類,“幹條線”與“一片氈”比喻相似,從文字結構上無可挑剔。但棣之對出口話“日”言“龍”,氣魄大,特別是“萬點金”來比喻遊龍鱗金萬點,何其壯麗。比起雨灑後的羊毛一片氈來說,在意境上、形象上不可同日而語。
當太祖一想到羊被雨淋後那畏縮的形象,便覺喪氣。從此太祖愈愛朱棣,欲立為太子,由於諸大臣極力諫阻,才仍按皇規確定孫兒朱允炆為法定繼承人。
1398年太祖崩逝,朱允炆繼位,是為惠帝,年號建文。
當時坐鎮北京的燕王棣,聽到消息,以“靖難”為名,起兵直逼南京,4年而破,奪得皇位,史稱明成祖,年號永樂。
此聯或為後人附會,但所喻朱棣和朱允炆的性格卻符合一定的曆史真實。
撰聯賜功臣
徐達從小就同朱元璋在濠州牧牛為伍,後隨元璋起兵,屢建奇功。元璋在應天(南京)即位後,封徐達為大將軍,繼續率兵北伐中原,沿運河由山東北上,直逼通州,進圍大都,擒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徹底摧毀元朝政權。滅元興明,徐達為首功,太祖在評功授獎時說:“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中正無疵,照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並題賜兩聯以表彰其功績:
初始起兵於濠上,先崇捧日之心;
逮茲定鼎於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
出將入相,才兼文武無雙。
聯中概括了徐達的功業,評價允當,對仗工穩。
賜題名勝
太祖朝政之佘,常遊觀金陵諸名勝,興致驟來,便命筆賜聯:
賜題金陵明故宮聯:
世事如棋,一著爭來千古業;
柔情似水,幾時流盡六朝春。
賜題金陵秦淮河聯:
佳山、佳水、佳風、佳月,千秋佳也;
癡色、疾聲、癡情、癡夢,幾輩癡人!
賜題金陵莫愁湖聯: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遠山皆有情
太祖上題三聯,除“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出自歐陽修與蘇舜欽的詩句外,其餘兩副是自主創作,借勝跡而言王朝興亡之由,富有哲理,頗耐咀嚼。
明代聯宗數解縉
解縉(1369~1415)字大紳,江西吉水人。舉洪武進士,授中書庶吉士,上萬言書,批評太祖政令屢改、殺戮太多等事,被罷官8年。建文時再出仕。永樂初,任翰林學士,主持編修《永樂大典》,很受成祖器重。永樂五年(1407)因讒而謫廣西,8年後入京奏事,適成祖不在京師,謁太子而還,乃以“無人臣禮”罪下獄,後被殺害於獄中,年僅46歲。
解縉早慧富才智,3歲識字,5歲能文,7歲會吟詩聯對,時人稱為神童。由於早慧,舌伶口利,長於急辯和應對,號稱“對聯大師”。上節中以“容易”對“色難”即可見一斑。
聯諷老秀才
解縉從小敏於應對,一時遠近傳聞。附近一位秀才知道了,很不服氣,多次出聯刁難,但這秀才並無多少真才實學,幾個回合之後,解縉便看穿了他。為壓壓他的狂傲之氣,送了他一副對聯: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副妙聯像匕首一樣,擊中老秀才的要害,老秀才不得不退避三舍。
解縉此聯,全聯用主謂詞組,句式靈活,毫無虛詞贅字,形象而又一針見血。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就引用了此聯,以用來替那種沒有科學態度,隻會背誦馬、恩、列、斯著作中若幹詞句,徒有虛名並無實學的入畫像。並說,如果有人真正想診治自己的毛病,我勸他把這副對子記下來,或者再勇敢一點,把它貼在自己房子裏的牆壁上。這說明五六百年前解縉創作的這副名聯,至今仍有現實價值。
巧對免師責
一日,解縉上學,見路旁野花鮮豔,隨手摘了一把,放在案頭玩賞。猛見老師上課來了,急將花束插入袖內,哪知早被老師窺見,踱步解縉案前,嚴肅責問道:
小子暗藏春色
解縉知道違犯了教規,眼睛盯著戒尺,禮貌地回老師道:
大人明察秋毫
老師又以規導的口氣說:
少壯不努力
解縉馬上以自責的口吻回道:
老大徒傷悲
老師這才諄諄教導他說:
開卷有益
解縉誠懇地答謝老師的教誨說:
溫故知新
一問一答,使老師轉怒為喜。
名士讚譽解神童
解縉長到8歲,老師為擴大學童眼界,帶著大家到皇都南京觀光旅遊。一天,師生們遊觀金水河的玉欄杆,恰巧碰到名士胡子祺,老師順便指著解縉介紹說:“這就是我的高足弟子——有神童之稱的解縉。”
胡子祺是老師的好友,也曾耳聞解縉才名,今幸得遇,即指金水河為聯,命解縉試對:
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
胡子祺以頂針技法構聯,解縉知道配對的要求,也以麵前的玉欄杆組句:
玉欄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
對句同樣用眼前事物,貼切不俗,胡子祺大加讚賞:“令徒名不虛傳,前程無量!”
王士禎巧對伯祖
明末大書法家王象鹹有個聰慧的小侄孫,名叫王士禎,10歲時便學習寫字詠詩,很受王象鹹的寵愛。
一天,王象鹹與胞兄正在飲酒,王士禎帶著王家一群孫童,圍著伯祖要他教寫字,纏擾不休。王象鹹兄弟倆喝得興濃,無心教寫字,便思計打發孫兒們出去。王兄好言說:“我出個對子,你們對出了,就教寫字,對不出就快走開吧。”於是口誦一聯:
醉愛羲之跡
群孫聽得瞠目結舌,欲對無詞。10歲的王士禎,眼珠轉了幾下,居然對出奇句:
狂吟白也詩
壬象鹹兄弟二人聽到對句,故意挑毛病說:“沒對著,快走開,快走開!”
王士禎不服氣地駁道:“我對著嘛!我對著嘛!”
王象鹹情知侄孫對得巧妙,以“也”對“之”,詞性切合。初看起來,“白也”似乎難解,其實王士禎是取材於杜甫評李白詩中名句:“白也詩無敵”。活用到聯句上,怎不叫伯祖驚喜呢?
王象鹹隻得放下酒杯,高高興興地帶著群孫到王士禎書齋習字。
李自成出口驚人
李自成(1606~1645)陝西米脂人,出身貧寒。初隨闖王高迎祥起義。高犧牲後,李自成繼稱闖王,聚眾百萬,攻占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不久攻入北京。後因清兵入關,起義失敗。他是中國農民起義的著名領袖。
李自成因家貧,16歲才進私塾讀書。在一個雨後天晴的夏夜,月淡星稀,李自成和老師在院中乘涼,老師雅興忽來,吟出一聯,叫李自成試對:
雨過月明,傾刻呈現新境界;
李自成默思良久,擬了幾個腹稿,均覺不工,正猶豫間,狂風驟雨大作,濃雲遮月,世界一片陰霾。李自成得到啟示,終於對出滿意的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