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明代楹聯(2 / 3)

天昏雲暗,須臾不見舊江山。

這個對句,氣魄大,雖是觸景而發,實際上是他立誌推翻舊政權的思想萌芽。

老師聽到這出自16歲青年之口的對邊,驚異非常,暗忖此子非籠中物,他日定有一番作為。

一次,李自成進攻商洛,一位進士出身的牛金星由尚炯推薦給李自成,軍中正缺少有才識的謀士,李自成一見牛金星,十分歡喜。經過交談,二人很投契,闖王向牛金星請教方略,牛金星答以聯曰:

大澤龍方蟄

中原鹿正肥

牛金星的上聯把闖王比做蟄居大澤中正待飛騰的潛龍,下聯則獻了一條“逐鹿中原”的大計,李自成聽了,連連說:“正合我意!”當即任命牛金星為軍師,百萬雄師直指中原。

洪承疇難別清明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人,明萬曆進士,崇禎時任兵部尚書,崇禎十四年(1641)率領八大總兵13萬人與清兵會戰於鬆山(令遼寧錦州),大敗後被俘。到沈陽後降清,接著隨清軍反戈入關,總督軍務鎮壓抗清義軍,殺害黃道周、夏元淳等抗清誌士。清順治十年經略湖廣、兩廣、滇黔,繼續充當劊子手鎮壓各部農民起義軍,直到聖祖即位才退職。

洪承疇告老回鄉之後,在穀雨節那天,正同友人弈棋散心。棋局定勝負之際,也是聯興驟來之時,洪承疇手捋長髯隨口吟道:

一局妙棋,今日幾乎忘穀雨;

當時在旁觀棋的某學者,憎其人格卑汙,無人臣節氣,乘機嘲之曰:

兩朝領袖,他年何以別清明?

上下聯嵌入“穀雨、清明”兩節氣,構成工對。特別是“別清明”,一語雙關,巧藏譏諷。明指節氣以穩對穀雨,實則指責洪承疇在明清兩朝都居高官,位極人臣,時而抗清,時而降清反明,完全沒有一點忠心俠骨,問他“何以別清明”,問得絕妙!

紹興才子徐文長

徐文長(1521~1593)名渭,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浙江紹興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詩人、書畫家,自稱“書第一,詩第二,文第三,畫第四”。他也是明代繼解縉之後的第二個楹聯大師。

相傳從宋代留傳下來了半副絕對:

一掌擎天,五指三長兩短;

一直無人配對,最終被徐文長對就:

六和插地,七層四麵八方。

全聯嵌入一至八各數字,“插地”對“擎天”,對仗極工,形象感強。若非徐文長,誰能配此絕對?

“六和”指杭州錢塘江畔的六和塔,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王為鎮江潮而建。塔內7層,高50餘丈,塔上裝燈,江上夜航賴以導引。原塔毀於宣和三年(1121),現存塔為宋、元、清三個時期重修擴建的。

徐文長除以上應對聯外,在他的著作中曾記錄了聯語117副,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有以下三副名聯。

題靈澤夫人祠聯:

思親淚落吳江冷

望帝魂歸蜀道難

此聯是集唐詩句而成,顯出集句的天才,同時還附會有一段傳奇:靈澤夫人即孫權之妹、劉備的夫人。祠在安徽蕪湖西7裏大江之中一塊磯石之上,磯高9丈,麵積9畝有餘。祠剛竣工,工程總管夢見孫夫人說:“祠聯且緩製,須至某年某月某日,自有徐先生過此,求其撰題可也。”

千餘年後,徐文長果到此祠,信筆題書一聯,是夜還夢見孫夫人前來致謝。這固然是傳奇,也說明這副集句聯有感動神靈之效。

上聯“思親淚落吳江冷”是指劉備建立的蜀政權基本確立之後,東吳孫權遣人迎接孫夫人回吳省親,當時孫夫人想把太子阿鬥帶走,而諸葛亮考慮到孫權的用心,命令趙雲勒兵斷江,留下太子。

下聯“望帝魂歸蜀道難”,這裏有遠望先帝之義,指劉備為報關羽被吳國殺害之仇,傾兵彝陵,結果被吳將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裏,大敗而還,劉備亦死於軍中:身在吳國的孫夫人聞此噩耗,驅車來到江邊,西望遙哭,投江而殉,故後人稱她為靈澤夫人。

徐文長借唐人詩句,真實地表達了孫夫人一生的不幸和壯烈殉夫的高貴節操。讀其聯,令人感到無限的惋惜。

自題書齋聯:

雨醒詩夢來蕉葉

風載書聲出藕花

此聯寫書齋環境,首從聽覺入手,在雨聲、風聲中傳出“詩夢、書聲”,然後“蕉葉、藕花”進入視野,形聲形色,融為一體,構成一幅美麗寧靜的書齋圖畫。

上聯是寫書齋內,時間是更深夜靜。下聯是寫齋外,時間是白晝麗日。上聯狀雨滴蕉葉,下聯寫風吹芙蓉。這種音響、色彩的組合,托出一個情趣盎然的生活天地。在這樣一個書齋內創作,是多麼愜意啊!

題張氏書室聯:

水隔笙簣,白日鳥啼花竹裏;

庭園錦繡,青春人在畫圖中。

上聯有如笙簧之鳥啼,下聯有如錦繡之庭園,置身書室,如處在大自然懷抱之中,這正是讀書賦詩的好所在。一聯將書室的自然環境呈現在眼前,隻有徐文長這大手筆才能寫出。其中的“白日、青春”語出杜甫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借用得巧妙,更為書室增添韻味,是徐文長楹聯中的代表作,也是聯苑中的一朵名葩。

董文玉巧對縣令

明弘治年間,紹興的董文玉很有才名,隻七八歲,就在紹興地區名聞遐邇。

知縣聽說縣裏出了個小神童,特地從水路乘船到董家探訪。縣令的船靠岸後,就派差役把董文玉叫到船上來對話。適有一隻裝運石頭的帆船駛過,縣今便指著運石船對小文玉說:

船栽石頭,石重船輕,輕載重;

8歲的董文玉聽到對句,凝神四望,忽見河沿築堤,民夫正在用尺子丈量河堤,因而獵取到題材,工整地對出下聯:

杖量地麵,地長尺短,短量長。

這個對邊,述事精巧,內蘊理趣,從常見的現象中,提煉出不尋常的哲理。縣令大加讚賞。之後,縣令為薦拔縣內賢才,首先推薦了董文玉。董後來得中弘治進士,官授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土,真是一聯成名。

楊廷和父子妙對

楊廷和(1459~1529),四川新都人,字介夫,號石齋,成化進士,曆任左中允、文淵閣大學士,在當朝很有名氣。

楊廷和善於教書育人,書香家風,數代不衰。他的兒子楊慎,9歲就獲得神童稱號。

一個春初時節,正當楊花柳絮隨風飛舞的時候,楊廷和見柳絮花吹入窗來,順口吟哦成句:

揚花亂落,眼花錯認雪花飛;

時在廷和膝前的楊慎,瞧見後花園稀疏的竹影,立即對出下聯:

竹影徐搖,心影誤疑雲影過。

楊慎的對句不僅工穩,而且借物抒情,意境不輸其父。

一年的酷暑6月,楊廷和帶楊慎到江邊柳蔭下學習遊泳,父子將衣服脫下,順手掛在柳樹枝上,楊廷和有感於心,出一聯道:

千年老樹為衣架

楊慎正遊在碧波蕩漾的江心,推波逐浪,聞句探出頭來,高聲對道:

萬裏長江作浴盆

楊廷和聽到兒子的對句,連連歎服道:“此子勝我遠矣!”

楊廷和與弘治帝名係君臣,誼屬師生,相處不拘禮節。一次,楊慎從家中奉母命上京探望父親,正值弘治帝在禦花園大宴群臣,楊廷和便帶子前去謁見。時寒冷,席桌下均燒著炭火。弘治帝微有醉意,語群臣曰:“朕有一聯,哪位愛卿能對上,有賞!”出口吟出:

炭黑火紅灰似雪

滿座文武百官,一時竟鴉雀無聲。楊慎站在父旁,見大臣們半晌無對,就躬身向弘治帝一拜道:“臣兒對就了。”隨即吟出:

穀黃米白粉如霜

下聯出自童兒之口,喜煞弘治帝,對楊廷和說:“太師教子有方,名不虛傳!”

楊慎後來在正德六年(1511)殿試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世宗時因得罪皇上,流放到雲南的永昌。一天,他來到建水,走上雙龍橋,見橋畔的攀枝花怒放似火,正欲吟哦,忽聽一遊人吟道:

雙龍橋紅燈萬盞,風吹不熄;

楊慎聽得,不禁大聲叫好。接著一眼看到洗馬潭的荷花,迅即對出下聯:

洗馬潭白蓮千朵,雨灑更鮮。

楊慎正在自鳴得意,那位遊人卻笑說道:“太實了,也太平淡了。”楊慎不覺一愣,反詰道:“君有何改?”那遊客道:詩要比興,那白蓮花正像姑娘的麵頰嘛。何不改成:

洗馬潭白姑千麵,雨灑更鮮。

楊慎聞言,心悅誠眼,遂請問高姓大名,原來是名士葉茂淑先生,即拜為“兩字師”,在謫居中與葉先生交往甚密。

楊慎在謫居雲南的漫長歲月中,除專心致誌著述外,便到處遊覽。一次遊昆明西山華亭寺,為寺廟題寫了一副不朽的名聯:

一水抱城西,煙霞有無,拄杖僧歸蒼茫外;

群峰朝閣下,雨晴濃淡,倚欄人在畫圖中。

上聯首先從遠景寫起,隻見那煙波浩渺的滇池環抱昆明城西,嵐氣雲煙,若有若無,拄著手杖的老和尚,從雲霧蒼茫之外歸來了。超脫塵俗的和尚是多麼清靜而悠閑自得啊!這不能不勾起被貶之人的羨慕。

當作者再爬上西山,舉目憑眺,隻見那碧雞、華亭、太平、羅漢、太華諸山所組成的峰巒,朝著華亭寺的樓閣,時晴時雨的濃煙淡靄,愈把昆明襯托得如繡如畫。倚欄的人就置身在這大自然的畫圖之中,倚欄人謂誰?自然是作者自己了。因為隻有寄情山水才能寵辱皆忘。

聯苑才子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江蘇吳縣人。29歲中鄉試第一,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被革黜,後遊名山大川,致力繪畫,擅長山水,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為“明四家”。兼善書法,能詩文。

有關唐伯虎的傳說,民間流傳較多,散見的對聯也不少,是一位被神化了的風流才子。

唐寅借聯寓秋香

太師華鴻山告老歸鄉後,聘請王本立老先生為華府家師,專門教兩個公子習文學詩。唐寅為追求華府俊婢秋香,這時也傭身為仆,來到了華府。一天,華太師來家塾書齋探望,向王本立先生誇耀新買來的書童華安(唐寅傭身為仆後,取此名)的才華,可惜淪落在童仆之中。為了表達他老人家憐才愛才之心,囑王本立不妨考考華安,王老便喚華安,道:“現值深秋季節,旅客感秋,此乃常情,我出個上聯,你速速對來”:

千裏關河縈客夢

唐寅不假思索應聲道:

萬家砧杵動秋聲。

華太師喜道:“老夫子,華安此對如何?又渾成,又典雅,又敏捷!”

王本立不肯罷休,想了一會兒,又道:“華安,還有一上聯,是引用《秋聲賦》的‘四無人聲,聲在樹際’的典故。”便吟道:

空際有聲都在樹

唐寅應聲回道:

枕邊無客不思秋。

華太師道:“好一句‘枕邊無客不思秋’!”

不過唐寅所對,暗中卻另有寄托,第一句“秋聲”,第二句“思秋”,都是實指華府俊婢秋香而言。後來,唐寅終於如願以償。

乞丐妙對

一年暮夏,唐寅、祝允明結伴閑遊,走到一處大荷塘邊,隻見遊魚成群,在荷葉陰涼下,掀起縷縷漣漪。唐寅一時興起,自言自語吟出上句:

池中蓮葉魚兒傘

吟音剛落,祝允明續道:

梁上殊絲燕子簾

哪知唐、祝兩才子的互對,給坐在柳蔭下歇氣的小乞丐聽到了,一躍站起來,衝著唐祝二人道:

被裏棉花虱子窩

唐寅的出聯是睹景觸發靈思,全用名詞組成多層次的清晰畫麵,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給人以美的感受,而祝允明與乞丐的對邊,亦各自成趣。特別是乞丐的俏皮話,不經雕琢,順口成章,道出丐者的生活,也算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