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應對顯才
李東陽(1447~1516)明代詩人,字賓之,號西涯,湖南茶陵人。天順進士,官至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除詩作外,最擅屬對,留傳下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聯話。
李東陽巧對英宗
李東陽10歲時就以才名同安徽休寧的程敏政被推薦至翰林院深造。明英宗朱祁鎮為著要麵試其才,特在金殿召見他倆,並與之同進午膳。席間,英宗指著一盤蟹髓說:
螃蟹一身甲胄
程敏政搶對道:
鳳凰遍體紋章
李東陽接著對道:
蜘蛛滿腹經綸
英宗聽了兩個才童的應對,很高興,認為二人均會前程無量。
後來程敏政中成化進士,授禮部侍郎;李東陽中天順進士,授吏部尚書。英宗是個昏庸的皇帝,但對這兩個才童,還算是有點眼光的。
李程巧對成佳聯
一日,李東陽同程敏政走出翰林院學府,到采石磯遊覽。兩人途中吟詩論曲,異趣雅興,談風正旺,不知不覺已經來到采石礬頭。眺望江天景色,不禁有感於心,李東陽忽得上句,對程敏政吟道:
五風十雨梅黃節
程敏政以敏捷見長,隨口對:
二水三山李白詩
兩才童對句,初看起來,平淡無奇,但略加品味,精微暗藏其中。妙處即是不直說“黃梅節”,而是采用倒裝手法以“梅黃節”入聯,這才使下旬“李白詩”形成工對。對句更將李白的名篇概括為“二水”:《渡荊門送別》,《望廬山瀑布》,“三山”:《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望天門》,來對應“五風十雨”,再以“李白詩”巧對“梅黃節”,構成工整的數字對。
從格律對仗到構思,都可說是一副佳作。
聯戲武官
李東陽中天順進士後,不久授翰林院修撰之職。一次在太廟見一任指揮的武官祭神燒錢紙,紙經燃燒,白灰飛揚落到指揮的頭上,李東陽在側,笑對指揮出聯戲道:
指揮燒紙,紙灰飛上指揮頭;
不料這位指揮雖為武官,卻富文采,馬上以李東陽的身份,如法炮製,對出下聯:
修撰進饈,饈饌飽充修撰腹。
兩人都用諧音手法,切合身份相對應,充分顯示了敏捷之才。
戲陳槐齋
明天順年間,翰林院有位學士叫陳愧齋的,斯人性格溫和,沒半點兒官架子,不論對任何人,總是一臉笑容。就是有人罵他,也不發怒動火,是個與世無爭的大肚量人。
一天,有位客人到他家造訪。陳愧齋見是詩友前來,忙叫夫人倒茶,夫人回說“水沒廾”,陳愧齋聽了說了聲“也罷”。又問茶葉在哪兒?答曰:“沒買”。陳照樣說了聲:“也罷”。詩友一聽,不禁失笑。後來翰林院眾學士知道了這回事,便給陳愧齋送個綽號叫做“陳也罷”。後來他從翰林院除南京太常卿,很多門生前來餞別、由於陳待弟子如親子,臨別時不少門生流了眼淚,難忘師恩,當時同僚大學士李東陽也來送行,看到師生們難舍難分的情景,不自禁地誦哦一聯:
師徒重分離,不升他太常卿也罷;
陳知是戲謔他,高興地對了句:
君臣難際會,便除我大學士何妨?
出句對句都很風趣,把所有送行的都逗笑了。
馮夢龍大膽對師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又字馬龍,號翔甫,姑蘇詞奴,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江蘇蘇州人,是明代著名文學家,編著有《三言》、《平妖傳》等。
馮自幼好學,加以資質聰明,塾師極器重他。一年暮春時節,塾師帶領學童到城外郊遊。暮春三月,正是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時候,師生們出得城來,走到廣闊天地之間,大自然的美,頓令人心曠神怡。老師一時豪情勃勃,昂首望著那七層寶塔,高聲吟道:
塔頂葫蘆,尖捏拳頭捶白日;
學童們觀田看水,兩眼應接不暇,誰也沒有注意老師的吟哦。唯獨馮夢龍緊隨師後,聽得明明白白,待老師吟完,立即啟動思維的旋鈕,回頭看看城牆箭垛,大膽地用擬人手法對了出來:
城頭箭垛,倒生牙齒咬青天!
師生倆想象神奇,巧用“捏、捶、生、咬”4個動詞,把靜物人格化而寫活了。有的人把上麵這副對聯改為:
寶塔七層,高舉金鞭對白日;
長城萬裏,倒生牙齒啃青天!
張居正三對巡撫
6月的一天,湖廣巡撫顧應磷一行數人,奉命到江陵的岑河口視察。當時赤日炎炎,熱如火爐,走到東司廟前,見古木參天,濃蔭似蓋,便到大樹下乘涼休息。廟裏的和尚聞知巡撫大人在廟前停轎,馬上跑到瓜園,摘下幾個大西瓜,送給巡撫解暑消渴,顧應磷見和尚送西瓜的情景,雅興忽來,順口吟出一句:
東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禮物;
顧應磷正欲自續下聯,恰巧廟裏的私塾先生前來參拜,打斷了思維,巡撫便囑私塾先生配對,那先生尋思苦索,心急如焚,實在無法對出,隻得借取茶為由回廟。一個十來歲的學童見先生滿頭大汗匆忙跑回,不知出了什麼事故,便上前詢問,才知道是對不出下聯而愁悶著急的。這學生便自告奮勇地對先生說:這有何難,為什麼不對:
南極仙翁拜北鬥,天大人情。
先生驚異非常,連聲讚妙,匆忙捧了茶壺送到巡撫手裏,對述了下聯。
巡撫一聽,不禁連聲叫好,遂問道:“此聯何人所對?”先生以實相告。巡撫召見了這位學童,問其姓名,方知是這次要尋訪的神童張居正。
顧應磷得識張居正,滿懷歡喜,當即送給私塾先生銀兩,囑其好好培育俊才,臨行時還一再叮囑張居正:要勤奮求學,早日成器!
過了兩年,張居正因得到顧巡撫的鼓勵,益發勤奮好學,12歲便出應童子試,以優異成績博得主考矚目,將考卷送呈顧巡撫檢閱。巡撫看到張居正的墨卷,真是出類拔萃,非同凡晶,又在巡撫衙門專門召見了張居正,並以期待和鼓勵的口吻吟出一句:
雛鳳學飛,萬裏風雲從此起;
張居正迅即應道:
潛龍奮起,九天雷雨及時來!
顧應磷聞對大喜,讚妙不止,為繼續鼓勵張早日成器,遂解下腰裏玉帶相贈,並握其手祝願道:“願爾潛龍奮起,海闊水寬任爾遊!”
張居正果不負其厚望,中嘉靖進土,一度主掌朝政,為明代後期著名政冶家。
原湖廣巡撫顧應磷,這時已告老還鄉,愛養花植卉。重陽佳節,盆菊綻開,特邀當朝宰相張居正來賞菊。不料有位不惜花的相府幕僚,伸手摘花三朵,獨自賞玩。顧老十分惋惜,無意中流露出一句:
賞菊客來,兩手掰殘彭澤景;
張居正聽得,甚感過意不去,又不便當麵責備摘花的隨從,隻得賠笑對顧老道:
賣花人去,一肩挑盡洛陽秋。
兩人妙切賞菊時的情景,巧用誇張手法,以“一肩挑盡”對“兩手掰殘”,充分道出了二人愛花惜花的心情。
熊廷弼巧對村姑
明朝抗清名將熊廷弼(1568~1625),一次從京城騎馬回故鄉江夏(今武昌),一路躍馬揚鞭,飛馳疾行,不覺飛騎奔馳到畈田田塍上,前麵可巧走來一挑秧村姑,熊廷弼眼疾手快,急忙勒住絲韁,將奔馬停住。田塍本來很窄,現在一人騎馬,一人挑秧,讓路就犯難了。熊廷弼示意叫村姑退回,讓馬先過去。村姑毫不懼怯地說:“讓路不難,你先紿我對個對子好不?對不出,騎馬的得讓挑但的。”熊廷弼暗想這村野農姑,有眼不識泰山,對我太不禮貌了,接著又一想,不知者不為過,也罷,遂以命令的口氣說道:“你出題吧!”村姑指著挑的秧擔,不慌不忙,有板有眼地出句道:
稻草紮秧父抱子
反正村野農姑未見過世麵,也不知馬上將軍就是遼東的熊經略,出句之後,仰頭對騎在馬上的熊廷弼說道:“請快對吧!”
熊廷弼正在凝思,忽見一老婦提一籃嫩竹筍從村舍走出來,在禾場邊剝筍殼,觸發靈機,偶然得句道:
竹籃提筍母懷兒
上下聯均以擬人手法,借物敘事,匠心獨運,意境幽深。
村姑見未難倒騎馬的,複指村舍綠竹為題,又出一上聯:
雪壓竹枝頭點地
熊廷弼幸而騎在馬上,人在高處看到遠處的荷塘,荷葉迎風翻舞,因而獲得對邊:
風吹荷葉背朝天
兩人都是描繪景物,將靜物動化,有傳神妙味。
一生戎馬疆場的熊廷弼,對出這奇妙的對邊,與村姑闡明的道理及描述的事物貼切吻合,顯示了他的文才。
湯顯祖洞房應對
湯顯祖(1550~1616)明代萬曆年間著名戲曲作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今撫州市)。萬曆十一年(1583年)中進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後以不附權貴而罷官。歸而致力於戲曲創作,著有《紫簫記》、《紫釵圮》,《還魂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汜》5種,後4種合稱為《臨川四夢》。在他的作品中,對當時黑暗社會及舊禮教進行了抨擊,尤以《牡丹亭》最為著名,後世常演不衰。
湯顯祖青年時就才名遠播,很受當朝名相張居正的賞識,曾數次召見,顯祖都拒絕不去,所以從小就養成剛正不阿的氣節,恥與權貴為伍。
湯顯祖的夫人是大家閨秀,才貌雙全,他們結婚的時候,湯夫人對顯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幾乎使湯顯祖“深更夜站”。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新婚之夜,夫婦雙雙步入洞房,湯夫人雖早知湯顯祖是位英俊才郎,隻是言傳耳聞,還未見實,故而在同床共枕之前,想試一試湯的才智。於是夫人笑嘻嘻地對顯祖說:“蘇小妹三難新郎,後世傳為佳話,今晚燭明如晝,一難新郎何如?”說罷,即指著閃閃發光的紅燭,吟哦成聯:
紅燭蟠龍,水裏龍由火裏出;
湯顯祖沒提防有這一難,匆促之間,難以為對,停立良久,低頭默思,猛看見夫人腳穿紅繡花鞋,借鞋組詞,終於對出:
花鞋繡鳳,天邊鳳從地邊飛。
夫人聞對,莞爾一笑,遂握手同眠。
李元陽繞口出對
雲南大理文人李元陽,曾在明嘉靖年間出任禦史、巡按等高官,在文壇上頗有名氣。他青年時代有一次同幾個秀才遊觀山景,忽見山廟前一群和尚整修香爐塔,一個名叫法正的小和尚,提一籃湯飯,送上塔壇去祭爐。隻怪他毛手毛腳,一個不小心,竟將湯萊摔潑了,李元陽目睹此景,忽得一句:
和尚法正,提湯上壇,大意失手,湯淌燙壇;
出句聯尾四字,是四部音調“湯淌燙壇”,讀起來繞口,這是運用“同韻”、“繞口”的手法成聯的,吟哦時顯得明快有趣。
秀才們聽後,都緘口無對,李元陽自己也續不出下聯。他們一行因續不成對,沒精打采地掉頭而回。進入街口小巷時,看見熟人徐裁縫正和妻子下象棋,見李元陽一行走來,徐夫人為避男客,起身對丈夫說:“看你下漏眼棋,我不下了。”邊說邊抹平了棋局。
其中有個秀才,看到這情景,觸發靈感,對出下聯:
裁縫老徐,與妻下棋,不覺漏眼,妻起棄棋。
秀才的對句,聯尾的“妻起棄棋”,也是用的四部調的繞口同韻字,竟把這個難對巧配成雙,豈不是天生的情景助人成聯嗎?若沒有徐裁縫下棋之舉,試問到何處去覓句來配對呢?真是天下事無獨有偶,奇遇天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