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曆代碑文(2 / 3)

噫嘻前朝,孽臣奸驕,為昏為妖。邊將騁兵,毒亂國經,群生失寧。大駕南巡,百僚竄身,奉賊稱臣。天將昌唐,繄睨我皇,匹馬北方。獨立一呼,千麾萬旟,戎卒前驅。我師其東,儲皇撫戎,蕩攘群凶。複服指期,曾不逾時,有國無之。事有至難。宗廟再安,二聖重歡。地辟天開,蠲除妖災,瑞慶大來。凶徒逆儔,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勞位尊,忠烈名存,澤流子孫。盛德之興,山高日升,萬福是膺。能令大君,聲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何千萬年!

“譯文”

天寶十四載,安祿山攻陷了洛陽。第二年,又攻陷了長安。皇帝(玄宗)逃到了四川,太子在靈武登上了皇位稱帝。第二年,肅宗移軍鳳翔,並在這一年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太上皇唐玄宗回到了長安。嗚呼,以前朝代的帝王,如果有建立了大德大業的,必然會出現在詩歌頌詞中。如果今天要歌頌這偉大的功績,並將它刻在石上,除了精通文學的人,還有誰是合適的人選呢?頌詞說:

噫嘻,在玄宗朝,罪惡的臣子既奸猾又驕橫,攪得天昏地暗,妖邪當道。邊將安祿山叛亂,危害擾亂了國家的常規,使廣大老百姓的生活失去了安寧。玄宗逃跑到南方,許多官員紛紛亂竄,尊奉亂賦為主,向其稱臣。上天想要唐朝興旺昌盛,注視著我皇,看著他單槍匹馬去北方樹起軍威,獨立一呼,千千萬萬的旗幟飄揚,無數的回紇兵前來充當驅使。我們的軍隊向東挺進,太子帶領回紇兵,掃蕩除滅了眾多叛亂者,收複的日期指日可待,其恢複之速,是自古以來沒有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有功勞的人被授予尊貴的位置,忠烈之士的美名永存,恩澤將惠及他們的子孫。偉大的功德建立起來,像高山仰止,像太陽升起一般,人們感受到了無邊的幸福。能夠讓天子的禮樂文章聲容大盛的,難道不是已經表現在這篇碑文上了嗎?邊將安祿山叛亂,危害擾亂了國家的常規,使廣大老百姓的生活失去了安寧。玄宗逃跑到南方,許多官員紛紛亂竄,尊奉亂賦為主,向其稱臣。上天想要唐朝興旺昌盛,注視著我皇,看著他單槍匹馬去北方樹起軍威,獨立一呼,千千萬萬的旗幟飄揚,無數的回紇兵前來充當驅使。我們的軍隊向東挺進,太子帶領回紇兵,掃蕩除滅了眾多叛亂者收複的日期指日可待,其恢複之速,是自古以來沒有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有功勞的人被授予尊貴的位置,忠烈之士的美名永存,恩澤將惠及他們的子孫。偉大的功德建立起來,像高山仰止,像太陽升起一般,人們感受到了無邊的幸福。能夠讓天子的禮樂文章聲容大盛的,難道不是已經表現在這篇碑文上了嗎?湘江在此地的東邊和西邊,浯溪則橫貫此地,此地的石崖與天一樣高。可以磨平它的岩麵在上麵刻字,在這裏刻上這篇詞,流傳何止千萬年啊。

“賞析”

《大唐中興頌》是歌頌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亂”的豐功偉績的一篇氣勢峻偉之作。文章以極其簡括的語言,就將天寶亂離,肅宗繼位,收複兩京,唐玄宗和唐肅宗回到長安的經過在“序”和“頌”中作了清楚的敘述,筆力健舉,氣象不凡。

在寫法上,特別是在“頌”中,用四字句,基本上是三句敘述一事,三句一韻。高度概括了“安史之亂”的發生、平定和收複的過程,鋪張揚厲,盡情抒發了“地辟天開,蠲除妖災,瑞慶大來”的全國歡慶的喜悅心情。如此雄偉的銘文是值得一讀的。

曹成王碑

“作者簡介”

作者韓愈(略)

“原文”

王姓李氏,諱皋,字子蘭,諡曰“成”。其先王明,以太宗子,國曹,絕複封,傳五王,至成王。成王嗣封,在玄宗世。蓋於時年十七八。紹爵三年,而河南北兵作,天下震擾。王奉母太妃,逃禍民伍,得間走蜀從天子。天子念之。自都水使者,拜左領軍衛將軍,轉貳國子秘書。

王生十年而失先王,哭泣哀悲,吊客不忍聞。喪除,痛刮磨豪習,委己於學。稍長,重知人情,急世之要,恥一不通。侍太妃,從天子於蜀,既孝既忠。持官持身,內外斬斬。由是朝廷滋欲試之於民。上元元年,除溫州長史,行刺史事。江東新刳於兵,郡旱饑,民交走死無吊。王及州,不解衣,下令掊鎖擴門,悉棄倉實與民,活數十萬人。奏報,升秩少府。與平袁賊,仍徙秘書,兼州別駕,部告無事。遷真於衡,法成令修,治出張施,聲生勢長。觀察使噎媢不能出氣,誣以過犯,禦史助之,貶潮州刺史。楊炎起道州,相德宗,還王於衡,以直前謾。王之遭誣在理,念太妃老,將驚而戚,出則囚服就辯,人則擁笏垂魚,坦坦施施。即貶於潮,以遷入賀。及是,然後跪謝告實。

初,觀察使虐,使將國良往戍界,良以武岡畔,戍眾萬人,斂兵荊、黔、洪、桂伐之。二年尤張。於是以王帥湖南,將五萬士,以討良為事。王至則屏兵,投良以書,中其忌諱。良羞畏乞降,狐鼠進退。王即假為使者,從一騎,踔五百裏,抵良壁,鞭其門,大呼:“我曹王,來受良降。良今安在?”良不得已,錯愕迎拜,盡降其軍。太妃薨。王棄部,隨喪之河南,葬。及荊,被詔責還。會梁崇義反,王遂不敢辭以還。升秩散騎常侍。

明年,李希烈反,遷禦史大夫,授節帥江西以討希烈。命至,王出止外舍,禁無以家事關我。裒兵大選江州,群能著職。王親教之摶力勾卒嬴越之法,曹誅五畀,艦步二萬人。以與賊遌。嘬鋒蔡山,踣之。剜蘄之黃梅,大鞣長平,鈸廣濟,掀蘄春,撇蘄水,掇黃岡,策漢陽,行跐汊川,還大膊蘄水界中。披安三縣,訹其州,斬偽刺史。標光之北山,舌遝隨光化,捁其州,十抽一推。救兵州東北屬鄉,還開軍受降。大小之戰,三十有二,取五州十九縣。民老幼婦女不驚,市賈不變,田之果穀下無一跡。加銀青光祿大夫,工部尚書,改戶部,再換節臨荊及襄,真食三百。王之在兵,天子西巡於梁。希烈北取汴、鄭,東略宋圍陳,西取汝,薄東都。王坐南方北向,落其角距。賊死咋不能入寸尺,亡將卒十萬,盡輸其南州。

王始政於溫,終政於襄。恒平物估,賤斂貴出,民用有經。一吏軌民,使令家聽戶視,奸宄無所宿。府中不聞急步疾呼。治民用兵,各有條次,世傳為法,任馬彝、將慎、將鍔、將潛,偕盡其力能。薨贈右仆射。元和初,以子道古在朝,更贈太子太師。

道古進士,司門郎,刺利、隨、唐、睦,徵為少宗正,兼禦史中丞,以節督黔中。朝京師,改命觀察鄂、嶽、蘄、沔、安、黃,提其師以伐蔡。且行,泣曰:“先王討蔡,實取沔、蘄、安、黃,寄惠未亡,今餘亦受命有事於蔡,而四州適在吾封,庶其有集。先王薨於今二十五年,吾昆弟在,而墓碑不刻,無文,其實有待。子無用辭!”乃序而詩之,辭曰:

太支十三,曹於弟季;或亡或微,曹始就事。曹之祖王,畏塞絕遷。零王黎公,不聞僅存。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載,以有成王。成王之作,一自其躬。文被明章,武薦峻功。蘇枯弱強,齦其奸猖。以報於宗,以昭於王。王亦有子,處王之所。惟舊之視,蹶蹶陛陛。實取實似,刻詩其碑,為示無止。

“譯文”

曹成王,姓李,名皋,宇子蘭,死後封號為“成”。他的先祖李明,是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封國於曹。李俊後代絕嗣,於是將封地傳給他的侄子李胤。後來李明的兒子李備從南邊回來,又停封李胤,封李備為曹成王。李備死之後,無子,又封李胤為曹成王。李胤的兒子李戢再傳至李皋。李皋嗣封曹成王,是在玄宗朝代。他當時大約十七八歲。在爵位上三年,安祿山在河北叛亂,天下震動擾攘。曹成王侍奉母親太妃,混雜在老百姓的行列中逃避災禍,得以逃到四川,跟隨同在四川的天子唐玄宗左右。天子念他艱難,將他從都水使者升為左領軍衛將軍,後轉為國子監司業秘書少監。

李皋十歲時死了父親李戢,他哭泣悲哀的樣子,來吊唁的客人都不忍心看到。服喪期滿後,李皋痛下決心改掉自己很壞的習慣,磨礪自己的意誌,全身心地寄托於學問。李皋年齡稍大以後,注重洞曉民情,關切當世要解決的重要事情,如果有一件事沒弄懂,他就感到羞恥。他為官處理公事,要求自己,裏外都是整齊嚴肅的形柬。因此朝廷益發想任命他治理百姓。上元元年,李皋授職溫州長史,行使刺史職權。江東新近苦於劉展的兵禍,又遭遇幹旱造成的饑荒,老百姓都是逃亡的逃亡,死去的死去,內心已經麻木,沒有悲痛的感覺。曹成王李皋上任到州,來不及解衣休息,就下令擊破大鎖,擴大倉門,將全部倉庫儲藏的糧食都發給老百姓,救治了數十萬人。奏報朝廷,升官加少府監。他參與李光弼平定袁晁的軍事行動,於是由少府轉為秘書少監兼州別駕,部裏報告他無功無過。權衡他的事跡後,遷為真刺史,修訂法度完善政令,拿出治理的措施,展開施行,因此,他的聲望勢力迅速壯大。觀察使辛京呆忌妒得氣噎塞喉,無處出氣,於是誣告李皋犯有過失罪。禦史也從旁相助彈劾李皋,於是李皋被貶為潮州刺史。楊炎自從在道州被起用後,擔任了德宗宰相。他將曹成王李皋調回衡州,從而糾正了他人對李皋的詆毀侮蔑。曹成王李皋遭到侮蔑,正在審理過程中的時候,他考慮到母親太妃年紀已老,可能會受到驚嚇而悲戚,所以總在出門以後才穿上囚服去應答對他的審訊,回家時則拿著朝笏,垂著金魚袋,鎮定自若,做出坦然舒悅的樣子。將要被貶到潮州時,他還是回到家中向母親佯稱升官了,進行祝賀。等到貶為潮州刺史成為事實,才如實相告。

開始時,觀察使辛京杲凶惡殘暴,他派遣將領王國良去戍守武岡縣;王國良在武岡發動叛亂,率領戍邊的士兵一萬多人。辛京杲聚集士兵在蘄州、黔州、洪州、桂州討伐他。兩年之後王國良更加囂張了。於是命令曹成王李皋統率湖南兵士,帶領五萬名士兵,以討伐王國良為主要任務。曹成王李皋到了後下令停止進攻,遞送書信給王國良,書信說中了他所忌諱的心病。王國良乞降,又羞愧畏懼,猶豫狐疑,進退不決。李皋就假裝成使者,跟隨一騎,奔走五百裏,抵達王國良修築的堡壘,用馬鞭擊打其門,大呼:“我是曹王,來接收王國良的投降,王國良現在在哪裏?”王國良不得已,倉促問隻得迎接拜見,全部歸降他的軍隊。李皋的母親去世。李皋離開軍隊,護送母親的靈柩到河南,將母親下葬。等他到了荊州,被皇帝下詔責令返回。恰逢梁崇義反叛,李皋於是不敢推辭,返回。這時他按次序升為散騎常侍。

第二年,李希烈反叛。李皋被升為禦史大夫,領受軍權,統率江西的軍隊以討伐李希烈。命令到達的時候,李皋還率兵在湖南帥府外舍。他禁令不要把有關家裏的事告訴他。於是在洪州聚集士兵進行選拔,大家都能夠盡職盡責。李皋親自教授“摶力”的秦兵法,“勾卒”的越兵法以及秦商君、越勾踐的教兵之法,實行將領失敗則誅及其下屬,獲得戰利品則獎給下屬的軍紀軍法,擁有水兵陸兵兩萬人。憑借這些兵法與叛賊相遇。李皋率兵一舉殲滅蔡山之敵,敵人紛紛倒斃。削弱了蘄州的黃梅,狠狠地踐踏了長平,剪除了廣濟,掀翻了蘄春,擊破了蘄水,收拾了黃岡,踏平了汊川,又返回與敵人肉搏戰於薪水地界。分割安州三縣,誘捕其敵,斬偽刺史王嘉祥。攻擊光州的北山,就食於隨州的光化,使這個州大亂,從十人中抽一人為士兵。救捷隨州東北所屬的地方,又回兵接受李登惠的受降。大大小小的戰爭,共有三十二次,奪取了五州十九縣。老百姓中的老幼婦女不受驚嚇,市場商賈貿易不變化,地中的果實無一丟失。加牽皋為銀青光祿大夫、工部尚書,改戶部,再調荊南節度使,後為襄州刺史,襄、鄧、郢、安、髓、唐等州觀察使。

曹成王李皋坐鎮軍隊,天子在他的西邊巡狩於梁(今開封市)。李希烈於建中四年(783)在北方攻陷了汴州、鄭州,向東奪取了宋州,包圍了陳州,向西攻下了汝陰,迫近東都洛陽。李皋坐鎮南方朝向北方,與李希烈保持適當的角度和距離。亂賊拚死掙紮也不能進入他的寸尺之地,結果賊兵逃跑了將領和士兵十萬人,輸盡了所占領的南州地方。曹成王李皋的仕途自溫州開始,在襄州結束。在他的管轄下,物價長期穩定,少收取稅賦,重視發展生產,使老百姓的用度有條理。隻需要一名官吏執行法度,使政令家喻戶曉,就會使犯法作亂的人無處藏身。府中聽不見急步大聲的呼喊聲。治理民眾和用兵,各有條理次序,世傳為法,任用馬彝、伊慎、王鍔、李伯潛,全都能盡力協助他。死後贈右仆射。元和初年,因為他的兒子道古在朝,又贈太子太師。

道古是進士,擔任司門郎,監察利州、隨州、唐州、睦州,征辟為少宗正,兼禦史中丞,以節度監督黔中郡。李道古朝京師,改命觀察鄂州、嶽州、蘄州、沔陽、安州、黃州,率領其部隊以討伐蔡州造反的吳元濟。將要行時,李道古流著淚對我說:“先王討伐蔡州李希烈,實際取得了沔州、蘄州、安州、黃州,施恩惠於我們這些活著的子孫,現在我也接受朝廷的命令,治理蔡州,而上述四州恰好也是我的封地,我們父子的活動範圍差不多都集中在這地方。先王死後到今天已有二十五年了,我們兄弟們都還在,而墓碑還沒有刻,也沒有寫銘文,其實是在等待你來做這件事。你不要推辭啊。”於是我序而詩之。

唐太宗有十三個兒子,曹成王李明是其中最小的兒子;其他的兒子或者死亡或者衰微無聞,而曹成王一開始就做事。曹成王曆代的先王,畏懼閉塞,拒絕變動位置。零陵王李俊、黎國公李傑,沒有聞達僅僅存其名。李胤與李備交互易封,三王隻存空名。時間延長百餘年,以有曹成王。成王的興起,來自其專一躬行。他的風采被明白地彰顯,武才被推舉為峻偉之功。使“枯”複“蘇”,使“強”削弱,啃咬奸猖李希烈之流,以報答宗室,以昭告於王。曹成王也有子嗣綿延,都處在王的位置。惟從已有的功績來觀察,動而敏於事的很多。實實在在地取自各王的傳承,刻詩其碑,為昭示後來至永遠。

“賞析”

《曹成王碑》記述了自李明始封曹成王到李皋襲封的情況,主要記述了李皋陪侍母親入蜀,隨侍唐玄宗,討伐王國良和李希烈的事跡,體現了他忠君、孝親、治民、用兵幾個方麵的堅強意誌和精神品質。“忠君”、“孝親”貫徹在他的一生之中。“奉母入蜀”,隨侍唐玄宗左右,是一個方麵。“治民”是在任溫州長史時,一到任等不及解衣休息,就下令開倉放糧,救活了老百姓數十萬人。並且聲勢浩大地實施法治,使“治出張施”。李皋這種雷厲風行的作風,在韓愈筆下顯得虎虎有生氣。後來,李皋遭誣陷,考慮到母親年老會受驚恐,為此,他外出穿上囚服出庭參加審辯;回家則手擁朝笏,垂著金魚袋,以坦然的態度麵見母親。直到貶為潮州刺史,才對母親如實跪謝相告。李皋的這種孝親的態度也在韓愈筆下顯示出敦厚的魅力。

至於敘述李皋的“用兵”則一為賓,一為主,詳略得當,生動而層次分明。

寫除滅王國良是為賓,略寫李皋率五萬士兵討伐王國良,實寫李皋招降王國良的單人獨騎的果敢英勇的舉動,十分傳神。

寫平李希烈的反叛是為主,詳寫李皋率兵平叛李希烈的過程。首先是寫李皋選兵、教兵,訓練士卒,嚴明軍紀,賞罰分明。其次,是寫李皋攻城拔寨的氣勢。

文中一連串“嘬”、“剜”、“踣”、“鞣”、“跋”、“掀”、“撇”、“掇”、“策”、“斬”、“膊”、“披”等動詞的運用,既傳達了平叛李希烈摧枯拉朽之壯,又寫出了李皋大軍所向披靡的聲勢,可謂字字作響,句句有力。第三,還寫了李皋率軍經曆數十戰,但不擾百姓,“老幼婦女不驚,市賈不變,田之果穀下無一跡”,頌揚了他的領軍作風。

這篇碑文的後半又回到李皋“始政”於溫州,“終政”於襄陽的生平,突出他治民行法,使“奸宄無所宿”的主要貢獻,交代了其於李道古囑托自己作碑文的緣由。

《曹成王碑》碑文的詩的辭句為四言句,比較簡古有力,但概括得十分精當。被前人稱為“無一語可汰損”、“一字不可增”,可以代表韓愈文章的風格。清代學者沈德潛說:“若有汰損增加,便非高文。”韓愈的《曹成王碑》正是文無廢字廢語的一篇精粹的高文。

柳子厚墓誌銘

“作者簡介”

作者韓愈(略)

“原文”

子厚諱宗元。七世祖慶,為拓跋魏侍中,封濟陰公。曾伯祖奭,為唐宰相,與褚遂良、韓瑗俱得罪武後,死高宗朝。皇考諱鎮,以事母,棄太常博士,求為縣令江南。其後以不能媚權貴,失禦史。權貴人死,乃複拜侍禦史。號為剛直,所與遊,皆當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無不通達。逮其父時,雖少年已自成人,能取進士第,嶄然見頭角,眾謂柳氏有子矣。其後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雋傑廉悍,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踔厲風發,率常屈其座人,名聲大振,一時皆慕與之交。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貞元十九年,由藍田尉拜監察禦史。順宗即位,拜禮部員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為刺史。未至,又例貶永州司馬。

居閑,益自刻苦,務記覽為詞章,泛濫停蓄,為深博無涯淡。而自肆於山水間。元和中,嚐例召至京師,又偕出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歎曰:“是豈不足為政邪?”因其土俗,為設教禁,州人順賴。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子厚與設方計,悉令贖歸。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當,則使歸其質。觀察使下其法於他州,比一歲,免而歸者且千人。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其召至京師而複為刺史也,中山劉夢得禹錫,亦在遣中,當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請於朝,將拜疏,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夢得事白上者,夢得於是改刺連州。

嗚呼!士窮乃見節義。今夫平居裏巷相慕悅,酒食遊戲相征逐,詡詡強笑語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負,真若可信;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獸夷狄所不忍為,而其人自視以為得計。聞子厚之風,亦可以少媿矣!

子厚前時少年,勇於為人,不自貴重顧藉,謂功業可立就,故坐廢退。既退,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於窮裔。材不為世用,道不行於時也。使子厚在台省時,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馬刺史時,亦自不斥。斥時有人力能舉之,且必複用不窮;然子厚斥不久,窮不極,雖有出於人,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於後如今,無疑也。雖使子厚得所願,為將相於一時,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歸葬萬年先人墓側。子厚有子男二人,長曰周六,始四歲;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歸葬也,費皆出觀察使河東裴君行立。行立有節概,重然諾,與子厚結交,子厚亦為之盡,竟賴其力。葬子厚於萬年墓者,舅弟盧遵。遵,涿人,性謹慎,學問不厭,自子厚之斥,遵從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將經紀其家,庶幾有始終者。銘曰:

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譯文”

子厚名叫宗元。他的曾伯祖柳鏐為唐宰相,與褚遂良、韓瑗俱得罪武則天,死於高宗的朝代。他的父親柳鎮,由於要侍奉母親而辭去太常博士,請求在江南道做縣令。其後因為不能諂媚權貴,失去禦史一職;權貴人竇參死,又複拜為禦史,號為剛直。他所交往的人都是當世的名人。

柳宗元少年時即精銳而敏捷,無不通曉暢達。當他父親還在世時,雖然年少卻已經獨工成人,二十歲時即取進士第,顯示出高峻而超群的氣象。大家都說柳家有子了。柳宗元其後以博學宏詞授集賢殿正字的官職。他才智過人,方正精悍。議論以古今的事作證據,引用或從經史諸子百家中取證。議論層出不窮,如風般連續而至,大抵經常勝過同座的那些人,因而名聲大振,時人都羨慕他,希望與他交往。那些顯要的官員和有權勢的人也都爭著要將柳宗元羅致到自己門下,再由自己門下升遷更高的官職,都交口稱譽他。貞元十九年,柳宗元由藍田縣尉升任監察禦史。順宗即位,拜為禮部員外郎。柳宗元因為專權者王叔文、韋執誼獲罪的關係,與其他數人一律被貶為刺史。貶謫為刺史的詔令還未到,又都被貶為司馬,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

閑居家中,更加刻苦讀書,以記覽作辭章為客,記覽廣泛,辭章豐富,深刻廣博造詣深厚,而且自我放肆遊樂於山水之間。元和年間,柳宗元和王叔文同黨的其他人曾被召至京師,又同出於刺史,而柳宗元得為柳州刺史。到了柳州後,他歎息說:“難道是不足於從政嗎?”柳宗元按照當地的土俗,設立教令和禁令,州人順從信賴他。這地方的風俗是,借貸時以子女作價抵押,預先約定,如到期不能贖回,利息和本金的數目相等,就沒收作抵押的男女作為奴仆或婢女。柳宗元給用兒女作抵押借錢的人出主意,全部讓他們將抵押的兒女贖回來。他們中尤其貧窮沒有力量贖回兒女的,就讓他們把當傭工的工資數目記下來,計算工資數目,當達到與以前所借的錢數相當時,就讓債主歸還抵押的兒女。觀察使裴行立把柳宗元的這個辦法轉告其他的州,到了一年,免掉抵押而歸還的兒女有一千多人。衡湘以南希望成為進士的人,全部都以柳宗元為老師。凡是經過柳宗元指教而做文章的,全都寫得合乎規範,很是可以觀覽。

在共召至京師而又貶為刺史的人中,中山劉禹錫亦在其中,他被貶往播州。柳宗元哭泣道:“播州水土不適宜居住,而且劉禹錫的母親還在世。我不忍心夢得如此窘困,連對他的母親都無法述說;而且萬無母子都前往不適宜人居住的播州的道理。”於是請於朝廷,準備上疏,願以柳州換作播州,即使因此再一次獲罪,死也無憾。

遇到有把劉禹錫的事向皇上啟奏的人,夢得於是改派為連州刺史。

嗚呼,士人到了窮困的時候,才看得清他的節操和情義。現在平時家居時,大家相互仰慕,十分歡悅,酒食遊戲可以相互招呼追隨,媚好地勉強說笑表示可以居於對方之下,握手時仿佛要掏出肺肝給對方看,指天指日地哭泣,發誓無論生死都不會背叛對方,這真的好像是值得相信了。一旦麵臨小利害,僅僅像毛發一樣細小,就反目像不認識的人;更有看到朋友落到陷坑裏的,不僅不肯伸手去援救,反而擠對他,投石落井,這樣的人真是太多了。這應該是禽獸和夷狄也不忍心幹的,而這個小人卻自以為得計。聽到子厚的風格,也可以稍微感到有些慚愧了吧。

柳宗元以前在年輕時,勇於助人,不寶貴自己,不顧惜和考慮自己,以為功業可以很快成就,所以總是犯過錯、被罷免或降低職務。被降低職務之後,又沒有相知且有力量有權位的人援引和舉薦,所以,他終於死在荒遠的地方。他的才能不為世所用,他的主張不行於時啊。假使柳宗元在台省做官時,能夠自守其身,就像後來被貶為司馬、刺史時那樣,自然不會被貶謫;即使被貶謫後,如果有人盡力推薦他,也還是一定會被重新起用的。假如柳宗元被貶謫不太久又升遷,雖然窮困但沒有達到極點,那麼縱然他在仕途上會出人頭地,但在文學辭章上,一定不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而達到必定流傳後世的程度,像現在一樣,這是毫無疑問的。即使柳宗元得其所願,為將相高官於一時,以這來換取文章傳於世,哪個是得哪個是失,一定有能夠分辨出來的人。

柳宗元死於元和個四年(819)十一月八日,時年四十七歲。在十五年(820)七月十日,歸葬於萬年(今陝西長安縣)先人墓側。柳宗元有男孩二人,長子名叫柳周六,才四歲,次子名叫柳周七,柳宗元死時才出生;女兒二人,皆年幼。柳宗元能夠歸葬於先人墓側,費用都是觀察使河東人裴行立所出。裴行立有節操氣概,答應了的事一定辦到。他與柳宗元結交成朋友,柳宗元也為他盡心盡力,最後全依賴他的力量來安葬柳宗元。將柳宗元歸葬於萬年之墓的是舅弟盧遵。盧遵,涿縣人,性格謹慎溫順,好學聞問不厭。自從柳宗元被貶斥後,盧遵就隨從柳宗元,住在他家,直到柳宗元死也沒有離開。他在前往安葬了柳宗元之後,還要去料理柳宗元的家事,像他這樣的人才算得上是有始有終的。銘文中說:

這是子厚安息的地方,既堅固又安穩,可以有利於他的後人。

“賞析”

墓誌銘是用來紀念死者的特定文體,需“直述”死者的世係、年歲、名字、官爵,對死者一生的事跡作完整的介紹。其寫法,有“正”、“變”二體:正體隻敘事實,變體則敘事加議論。韓愈的這篇墓誌銘應屬於變體。

這篇墓誌銘分為六段。第一段敘述柳宗元先人的事跡、榮顯和節操。這雖然是碑誌傳記的通行寫法,但由此也交代了柳宗元成長的家族環境和條件。第二段敘述柳宗元少年中進士,“嶄然見頭角”、踔厲風發,才華橫溢、人中俊傑的風采。其次寫柳宗元因“遇用事者得罪”而被貶的情況。第三段敘述柳宗元被貶後的刻苦力學,在柳州的政績,突出了他關心民生疾苦的精神。第四段敘述柳宗元第二次被貶官時願以柳州易播州,讚頌他在朋友情義方麵的節操。第五段總論柳宗元的一生,斷定他的文章必傳於後世。最後敘述柳宗元的卒年、於女、喪葬和葬後事等。

在這篇墓誌銘中,韓愈突出地敘述了柳宗元因才華出眾而遭遇貶斥的不幸,這實際上也包含著他自己的深深感慨。因為他是在被貶途中寫這篇墓誌銘的,所以他對柳宗元的遭遇抱有深深的同情。同時他對世態炎涼也有深刻的體驗,因此借讚揚柳宗元忠於朋友的高風亮節,抒發對於賣友求榮、落井下石的小人的憤慨。

其次,充分肯定了柳宗元在坎坷困頓之中的文學成就,指出其價值遠在他出將入相於一時的成就之上。這是一個深刻的見解,在實際上已經指出了政治上的得意與文學上的成就之間的矛盾,表現出推重“不平則鳴”的文學創作規律的思想。

表忠觀碑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嘉祐二年(1057)進士。宋神宗熙寧年間,出任通判杭州。後又轉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縣)、徐州、湖州(今浙江吳興縣)。元豐二年(1079),禦史李定等摘出蘇軾諷刺新法的詩句,誣他訕謗朝廷,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有名的“烏台詩案”(禦史府被稱為“烏台”或“烏府”)。出獄之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守舊派司馬光為相,蘇軾被召回京,做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等官,不久以龍圖閣學士出京做杭州等州知州。紹聖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被貶到瓊州(今海南省)做別駕。宋徽宗即位,赦還。第二年死在常州。蘇軾的文學成就甚高,散文、詩詞都是“雄視百代”,書法繪畫也自成一體。他著作甚多,有《東坡全集》、《仇池筆記》、《東坡誌林》等。

“原文”

熙寧十年十月戊子,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杭州軍州事臣抃言: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十有一,皆蕪穢不治。父老過之,有流涕者。謹按:故武肅王鏐,始以鄉兵,破走黃巢,名聞江淮。複以八都兵討劉漢宏,並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於杭。及昌以越畔,則誅昌而並越,盡有浙東西之地。傳其子文穆王元瓘,至其孫忠顯王仁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師。其後卒以國入覲。三世四王,與五代相終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