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屈原賦
“作者簡介”
賈誼(前201—前169),西漢洛陽人,傑出政論家和文學家。他以弱冠之年表現出了出眾的才華,受到權貴的排擠、讒毀,被貶為長沙太傅,三十三歲時鬱悶而死。他的政治論文《過秦論》、《陳政事書》、《論積貯疏》等最為有名。
“原文”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哉!國無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羅而死。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誌。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蹠趼為廉。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籲嗟默默,生之無故兮!斡棄周鼎,寶康瓠兮。騰駕罷牛,驂蹇驢兮。驥垂兩耳,服鹽車兮。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訊曰:已矣!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鬱其誰語?風縹縹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去。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偭蟂佰蚺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螾?所貴聖人之神德兮,遠濁世而自藏。使騏驥可得係而羈兮,豈雲異夫犬羊?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鳳凰翔於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征兮,遙曾擊而去之。彼尋常之汙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橫江湖之鱣鯨兮,固將製於螻蟻。
“譯文”
賈誼被貶為長沙太傅,已經謫去,心中很不快活,就渡過湘水,作賦以悼念屈原。屈原,是楚國的賢臣,被讒害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說:“已經完了啊!國中無人啊,沒有人能理解我啊。”於是自投汨羅江而死。賈誼追念傷悼他,用以比喻自己的遭遇。其辭說:
敬受嘉惠啊,待罪長沙。從旁聽說屈原啊,自沉於汨羅江。到湘江托付江流啊,敬吊先生。遭到世上無比的冤屈,才這樣死去。嗚呼哀哉!逢世不吉祥!鸞鳳隱藏啊,小人翱翔。沒有才能的人尊榮顯貴啊,讒諛逢迎的小人得誌猖狂。賢明的聖君不依正道而行,方正剛直而被顛倒。世上人都說卞隨、伯夷糊塗啊,而認為盜蹠、莊躋廉明。莫邪寶劍為鈍刀啊,鉛刀反而是鋒利的。嗟歎不得誌,先生是無緣無故的啊!這是反而拋棄周鼎這樣的國寶,寶貴康瓠這樣的瓦器啊。拚命地駕著疲憊的牛,以跛驢為驂馬啊。駿馬垂下兩耳,駕著不堅實的車啊。禮帽當做鞋墊,漸漸地不可長久啊。歎先生之苦,惟獨先生遭到此災禍啊!
訊曰:罷了!國內沒有人知道我啊,獨自抑鬱向誰去說?風飄飄而翱翔,高高地逝去啊,本來就是自己引退而遠去。因襲九天神龍的樣子啊,潛入深淵而自我珍愛。脫離蟂獺以隱蔽啊,怎麼能同蝦和蛭、螾為伍?所寶貴的是聖人的神聖德行啊,遠離濁世而自我珍藏。讓騏驥可以受到束縛啊,怎麼能談得上不同於犬與羊?遭到盤繞在身上的罪過啊,也是屈原的緣故啊!遍曆九州去尋找好的君主啊,何必一定要懷念這個郢都呢?鳳凰飛翔於千仞之上啊,看到德行的光輝才停下來,看見德薄的危險征兆就遠遠地拍打翅膀而高去。那些很平常的汙水溝,怎能容得下能吞吐舟船的巨大的魚?橫在江湖上的鱣鯨這樣的大魚,也必然受製於螻蟻。
“賞析”
作者賈誼因為遭讒毀被貶為長沙太傅,心中鬱悶不能自解,想到自己的這種遭遇與屈原的遭遇相類似,於是作此賦,借祭悼屈原以抒發心中的鬱悶。
在這篇祭文中,賈誼對屈原“遭世罔極”、“逢時不祥”的悲劇命運給予了極大的同情,並且認為屈原這樣的鳳凰、騏驥一樣的傑出人才,應該選擇賢明的君主去發揮才幹,而不應該和像水獺、螞蟥、蚯蚓一樣的這些小人為伍,從而抒發了對於政治混亂、世道黑暗、忠臣被貶的憤慨之情,表達了隻有“遠濁世而自藏”,才能免遭禍患的思想。這也是賈誼本人在屈原的遭遇中攬鏡自照的悲憤情感和懷才不遇的鬱悶心情的流露。
悼李夫人賦
“作者簡介”
劉徹(前156—前87),即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推動漢朝進入全盛時期。李夫人是他寵愛的妃子,妙麗善舞,生一男,後為昌色哀王。李夫人病重時,漢武帝親往探視。李夫人因病重毀容,蒙被不見,隻以幼子和兄弟相托。李夫人死,他以厚禮葬之;隨後,他對李夫人思念不已,聽從方士的建議,設立帳幃,張燈燭,陳列祭品,招其魂靈。武帝在另一帳內遠見一女子似李夫人之貌,但不得上前相見,於是愈益相思悲戚,作詩曰:“是耶?非耶……偏何姍姍來遲?”意猶未盡,逐作此賦祭悼之,以寄托哀思。
“原文”
美連娟以修娉兮,命樔絕而不長。飾新宮以延貯兮,泯不歸乎故鄉。慘鬱鬱其蕪穢兮,隱處幽而懷傷,釋輿馬於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陽。秋風僭以淒戾兮,桂枝落而銷亡,神煢煢以遙思兮,精浮遊而出疆。托沉陰以壙久兮,惜蕃華之未央,念窮極之不還兮,惟幼眇之相羊。函菱荴以俟風兮,芳雜襲以彌章。的容與以猗靡兮,縹飄姚乎愈莊。燕淫衍而撫楹兮,連流視而俄揚。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驩接狎以離別兮,宵寤夢之芒芒,忽遷化而不反兮,魂放逸以飛揚。何靈魂之紛紛兮,哀裴回以躊躇?勢路日以遠兮,遂荒忽而辭去。超兮西征,屑兮不見。寢淫敞恍,寂兮無音,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亂曰:佳俠函光,隕朱榮兮,嫉妒闒茸,將安程兮?方時隆盛,年夭傷兮,弟子增欷,灣沫悵兮。悲愁於邑,喧不可止兮,向不虛應,亦雲已兮。嫶妍太息,歎稚子兮,懰傈不言,倚所恃兮。“仁者不誓,豈約親兮?既往不來,申以信兮。”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下新宮,不複故庭兮。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譯文”
美麗而纖弱柔軟的體形可以顯示她的美好啊,可惜命斷絕而不能長久。修飾設立供奉的神帳以延長貯存她的遺體的時間啊,使她雖然泯滅但並不馬上返回故鄉(陰間)。悲慘的氣氛集結在雜草叢生的墓地上,她身處墓地幽暗之處仍懷著傷感。放置祭祀的車馬在山陵之上啊,停留在漫漫長夜裏永遠見不到陽光。秋風慘烈而淒厲凶暴啊,她已沒落而消亡,神明孤獨卻對兒子與兄弟懷著深長思念之情啊,魂魄漫遊於疆域(墓地)之外。托身在陰沉沉的地下墓穴裏,仍然惋惜盛開的花還未開盡,思念永遠不能複返,回想著過去美妙的日子而徜徉著。含苞的蓮花和未落的荷葉正等待風來,泥土混雜著芳香襲來更加香濃撲鼻。確實是安閑而柔順啊,輕舉飄搖啊愈益莊重。宴飲時拍楹而歌啊,目光接連地流盼回顧,娥眉偶爾揚起。已經死去了,還是因為激動感奮而心緒仍隨著李夫人,雖然看不清裹在帳中的紅顏女子的麵貌。歡樂的親呢已經離別,仍然在夜晚似醒非醒的夢中看到她模糊不清的身影。忽然死去永遠不會回來了啊,魂魄離開了她的肉體而放逸飛揚地遠去。為何她的靈魂如此忙亂,悲傷地徘徊不前,猶豫不定?大概是覺得陰間的路比陽間的路已一天遠似一天,於是忽然辭別而去。她將遙遠地西行,倏忽不見蹤影。漸漸的模糊不清,寂靜無聲,思念她的情感卻如流水般不斷,傷悼在心。
歌辭曰:佳麗的光彩,已消退了紅色的容顏。但嫉妒她的卑賤的人,哪裏能與她相比呢?正當她年華正盛時,卻壽命不長,夭折而亡。她的兄弟和兒子都連聲悲歎,淚流滿麵。悲衷愁悶,嗚咽哽咽,衷哭不可止啊,病中向來不願假意敷衍與我相見,說已經不是原來的容顏了。臉色黃瘦,歎息不止,歎念兒子尚幼啊,悲愴時也不說,所依仗的是皇上平日的寵愛啊。仁者不必發什麼誓言,說話算話,哪裏有親人之間反而以誓言相約的道理啊?過去了的不會再來,重申舊日相愛之心作為信物吧。離開了陽世,走向陰間啊,死者一去不返,已經住進陰間的新居室,不再會回到她生前所住的宮室了。嗚呼袁哉,隻能想念她的靈魂了啊!
“賞析”
這篇賦被後世學者稱為在司馬相如賦之下、揚子雲賦之上的精短之作。賦以悼念李夫人的逝去傷心不已的情感為線索,寫出了漢武帝對她的寵愛與不忍離別的情感。其最重要的手去是設身處地從李夫人著筆,“觸物傷情”,看到為她“飾新宮以延貯”,便想到她命不該絕。看到祭祀的物品,便想到她處在幽暗的墓室仍然在傷感,並且聯想到她可能還在“遙思”幼子及兄弟的命運,仍在惋惜盛開的花還未開盡,回想生前美妙的時光。又從現實回想起從前他與李夫人宴飲歌唱的舞姿和目光流盼、娥眉揚起的美妙情景,更增傷感。親昵、快樂的日子已經“遷化而不反”,但心仍然追隨著她,極想能從遠處一見她的容顏,因而怨怪她的肉體為什麼這麼快地飛揚而去,她的靈魂為什麼如此早早離別。她的倩影在眼前倏忽不見,思念她的情感卻如流水般不斷,傷悼更為悲切。
亂辭是對這種思念深切的情感的深化。他歌唱李夫人心靈的美麗,表達對她的真摯的情懷,傷悼李夫人病中不願與他見上一麵的遺憾和悲傷,表示“申信”於李夫人,成就她的願望。想到從此生離死別,便歌唱起“想魂靈”的樂章。
這篇悼文愛意纏綿,情深意切,餘韻繞粱,也與所要表達的思念和悲悼的情感相適應,具有一唱三歎、感情回旋往複的特點。
哀二世賦
“作者簡介”
司馬相如(前179—前117),西漢著名辭賦家,字長卿,蜀郡成都人。景帝時代為武騎常侍。客遊於梁,作《子虛賦》。武帝讀《子虛賦》,召見他,任為郎。曾奉使西南,對開發西南頗有貢獻。晚年閑居。有賦二十九篇,其中《子虛賦》、《上林賦》是其代表作。《史記》、《漢書》均有傳。本文“哀二世”指哀悼秦二世胡亥。
“原文”
登陂阤之長阪兮,坌入曾宮之嵯峨。臨曲江入隑州兮,望南山之參差。岩岩深山之谾谾兮,通穀豁乎谽谺。汩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廣衍。觀眾樹之蓊荽兮,覽竹林之榛榛。東馳土山兮,北揭石瀨。彌節容與兮,曆吊二世。持身不謹兮,亡國失勢。信讒不寤兮,宗廟滅絕。嗚呼哀哉!操行之不得,墓蕪穢而不修兮,魂亡歸而不食。複邈絕而不齊兮,彌久遠而愈佅。精罔閬而飛揚兮,拾九天而永逝。嗚呼哀哉!
“譯文”
登上傾斜的長山坡,看到並排高大巍峨的層層疊疊的宮殿。走到曲江岸邊的洲渚,遠眺終南山山勢起伏的雄偉。高聳入雲的深山開闊深邃啊,通往幽遠而又空大的山穀。水流急速地向遠方流去,注入平地,擴散開來。看大片樹木的蓊鬱茂盛,縱覽竹林中草木的叢生。在東邊的土山上奔馳,在北邊提起衣服走過石上的湍流。停車徘徊,從容麵對,曆數事實,哀悼秦二世。秦二世立身處世不謹慎,導致亡國,失去大勢。相信趙高的讒言而不能醒悟,導致宗廟滅絕。可歎呀可歎,操守品行不善,以致死後的墓地也荒蕪穢雜而無人修繕祭祀,幽魂無法歸來享用祭祀的貢品。永遠斷絕了祭祀,沒有了祭祀,時間愈久,墳墓愈被草木遮蔽。秦二世的靈魂空廓無依,隻能躡足徘徊,永遠消逝在九天之上。
“賞析”
秦代的迅速滅亡,在漢代就引起過深刻的反思。其中如賈誼的《過秦論》最為著名。《過秦論》在論述秦二世時說:假如秦二世隻是一個庸主,但隻要“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王之過”,“虛囹圄而免刑罰,除收孥汙穢之罪;約法省刑”,“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則可以有升平之世。但是,秦二世“不行其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按:二世元年四月下令複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無當,賦斂無度”,終於不能免於身遭戮殺的下場。賈誼說這是秦二世滅亡的根本原因。
司馬相如則是以親身登臨埋葬秦二世的地方發出天命無常,人世變遷的感慨。
這篇賦分兩部分。前一部分描述作者在曲江岸邊,終南山下徘徊,看到巍峨的山峰,湍急的流水,空闊的山穀以及茂盛的草木,在這埋葬秦二世的地方,已經完全看不到秦二世的蹤跡與影響。後一部分曆數秦二世宗廟滅絕的教訓,指出主要是“持身不謹”、“信讒不寤”,以致死後的靈魂都無處歸宿。
司馬相如的賦大都鋪張揚厲,惟此賦與《大人賦》短小而富含諷諫之意。
自悼賦
“作者簡介”
班倢伃(前48?—前6?),倢伃,對有文才的宮妃的稱號;其名不詳,樓煩(今山西寧武)人,西漢女文學家,班固祖姑;少有才學,善辭賦,成帝時選入後宮,始為少使,不久立為倢伃,故後人稱為班倢伃(又作婕妤)。許皇後因此被廢,考問班倢伃時,倢伃對曰:“妾聞死生有命,寶貴在天……訴之何益?”上述其事。其作品,據《隋書·經籍誌》著錄《成帝班倢伃集》一卷,已佚。今存《自悼賦》、《搗素賦》、《怨歌行》,內容為傷悼宮廷生活的鬱鬱之情,文辭哀怨動人。
“原文”
承祖考之遺德兮,何性命之淑靈。登薄軀於宮闕兮,充下陳於後庭。蒙聖皇之渥惠兮,當日月之盛明。揚光烈之翕赫兮,奉隆寵於增成。既過幸於非位兮,竊庶幾乎嘉時。每寤寐而絫息兮,申佩離以自思。陳女圖以鏡監兮,顧女史而問詩。悲晨婦之作戒兮,哀褒閻之為郵。美皇、英之女虞兮,榮任、姒之母周。雖愚陋其靡及兮,敢舍心而忘茲。
曆年歲而悼懼兮,閔蕃華之不滋。痛陽祿與柘館兮,仍繈褓而離災。豈妾人之殃咎兮,將天命之不可求。
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暮而昧幽。猶被覆載之厚德兮,不廢捐於罪郵。奉共養於東宮兮,托長信之末流。共灑掃於帷幄兮,永終死以為期。願歸骨於山足兮,依鬆柏之餘休。
重曰:
潛玄宮兮幽以清,應門閉兮禁闥扃。華殿塵兮玉階菭,中庭萋兮綠草生。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絆縩兮紈素聲。神眇眇兮密靚處,君不禦兮誰為榮?俯視兮丹墀,思君兮履綦。仰視兮雲屋,雙涕兮橫流。顧左右兮和顏,酌羽觴兮銷憂。惟人生兮一世,忽一過兮若浮。已獨享兮高明,處生民兮極休。勉虞精兮極樂,與福祿兮無期。《綠衣》兮《白華》,自古兮有之。
“譯文”
承受祖先遺留下的美德啊,有什麼性命的美好與靈巧。以微弱的身軀登入宮廷啊,充下陳於後宮。承受聖皇的恩惠啊,如同日月的盛明。揚起光亮強烈的顯赫啊,奉皇上的恩寵住進增成。既然過分的寵幸是在不適當的位置上,私下裏還是認為差不多遇上了好時光。每每輾轉反側啊,伸展佩巾的帶子以自我沉思。陳列女圖視為鑒戒啊,回看女史而討論詩句。悲傷晨婦所作的警戒啊,哀歎褒姒成為罪魁禍首。讚美娥皇女英嫁給虞舜為妻,榮耀於太任、姒成為周朝的國母。即使是愚蠢醜陋到無及啊,哪敢舍棄心思而忘記這些。
經曆了歲月就傷悼恐懼啊,憂愁繁華的不再增長。痛苦在陽祿與柘館啊,接連使繈褓中的孩子遭橫禍而死。這哪裏是我個人所殃及的罪過啊,而是天命的不可求。
白天的太陽光線快速地移動啊,終於因暗暮降臨而模糊幽深。尚且承受著覆載的厚德啊,不因我的罪過而拋棄我。供奉於皇太後啊,托身於長信宮的末流。共同灑掃於帷幄啊,直到以終死為期限。願歸骸骨於山下啊,依靠著鬆柏餘蔭的美好。
重新再寫一次:
潛藏在黑暗的宮殿裏,幽寂而又淒清啊,正門緊閉也禁止從小門出入。華麗的大殿上落滿塵埃啊,中庭長滿了茂盛的綠草。寬敞的屋內帷帳暗淡,房櫳空虛啊風泠泠作響地吹進來。感歎帷裳啊放出虹羅的顏色,紛雜的絆縩聲啊是紈素發出的。神思眇眇啊,密布在安靜的地方,君禦駕不來啊誰認為是榮耀?俯視著宮殿的地麵,思念著君王的腳步出現。仰視啊雲屋,兩行淚水流個不停,顧盼左右啊和顏悅色,斟滿酒杯啊消除憂愁。隻有人生啊一世,匆匆逝去啊像夢幻一樣。已獨自享受了高明的東西,做一個老百姓啊多麼美好。盡力娛樂啊快樂達到極點,與榮華富貴相會是無期了,《綠衣》啊《白華》,自古啊就有了。
“賞析”
班婕妤的這篇《自悼賦》慨歎自身先受寵後失寵的遭遇,是哀怨幽深、傾訴淒涼心境的作品。
全文分為兩部分。
前一部分敘述入宮後所受到的寵信以及失寵以後灑掃長信宮,以至終生的哀怨。在寫法上從受到皇上的“寵信”於增成宮而顯貴,與趙飛燕的“譖告”、自己的失寵作強烈的對比,突出了哀怨之深。
後一部分抒發退居長信宮後的淒苦心情。這一部分內容含蓄曲折,一代才女幽閉深宮,鬱悶積胸,欲哭無淚,心如死灰,將情感通過長信宮的灰暗淒清的氛圍,通過典故曲折地表現出來,在藝術上具有令人咀嚼回味的特點,值得讀者加以仔細欣賞。
從這篇賦裏,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宮廷嬪妃痛苦的遭遇和心靈的苦難,也可以看到那些懷著卓越才能的如班驩伃這樣的婦女的文采風流。
思舊賦
“作者簡介”
向秀(227—277),字子期,三國魏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一帶)人。魏晉之際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作品流傳下來的隻有《思舊賦》和《難嵇叔養生論》等。
“原文”
餘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誌遠而疏,呂心曠而放,其後各以事見法。嵇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臨當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餘逝將西邁,經其舊廬。於時日薄虞淵,寒冰淒然。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追思曩昔遊宴之好,感音而歎,故作賦雲:
將命適於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濟黃河以泛舟兮,經山陽之舊居。瞻曠野之蕭條兮,息餘駕乎城隅。踐二子之遺跡兮,曆窮巷之空廬。歎《黍離》之湣周兮,悲《麥秀》於殷墟。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昔李斯之受罪兮,歎黃犬而長吟。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托運遇於領會兮,寄餘命於寸陰。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複尋。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譯文”
我和嵇康、呂安居住的地方很接近,知道他們都是不可羈絆的優秀人才。然而嵇康誌向高遠而疏於世俗事務,呂安心胸開朗而放任自流,以後他們都因事被處以死刑(按:這是指嵇康和呂安被人陷害而被司馬昭殺害的事)。嵇康具有多種技藝和才能,對於音樂的技藝特別精妙。即將被殺之時,他回頭看看太陽在天上的位置,要來琴而從容彈奏。我(以前)往西方(洛陽)去,現在回來,路過他們往日住過的舊居。此時太陽已快要落下去了,天氣很冷,令人頓生淒清之感。我的鄰居有人吹笛,發聲嘹亮,使我追思起從前與嵇康、呂安遊樂宴飲時的友好感情,於是感音而歎,做了這篇賦:這次我奉命到遙遠的京城洛陽去,很快又返回來往北走,經過過去在山陽居住過的地方。往上看曠野的冷落淒清,在城牆邊停下我的車子。踏著嵇康、呂安往日活動過的地方,經過破敗巷子裏已經空蕩蕩的房子。衰歎《黍離》詩悲憫周王朝的滅亡,悲哀微子在殷墟上唱《麥秀》之歌。思念古代為的是懷念今天,心思徘徊而躊躇。高大的房屋尚存還沒有被毀壞,嵇康他們的形體和精神到哪裏去了呢?過去李斯被殺,臨刑的時候,對兒子李由說:“我想同你再率黃犬,出上蔡東門去追逐狡兔,還能有機會嗎?”悼念嵇康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回憶他那時還回頭看看日影而彈琴的情景。他是將命運寄托在偶然的遭遇上,把殘餘的生命寄托在轉瞬即逝的時間裏——即琴聲裏了。聽到鄰人吹奏的笛聲慷慨嘹亮,嵇康彈奏的絕妙的琴音哪裏去尋找。我停下的車子又將前行,於是手執毛筆寫出心中的感慨。
“賞析”
本文中,向秀抒發了悼念亡友嵇康、呂安的真摯情感。文章雖短,卻含蓄蘊藉,深沉有力。作者與嵇康、呂安是誌趣相投的朋友。由於對當時的政治不滿,他們都有意地力圖擺脫政治生活的羈絆。嵇康以打鐵做偽裝,向秀做他的助手。呂安灌園,向秀也曾參與。嵇康和呂安因遭政治陷害同時被殺,向秀對他們的不幸遭遇是懷著深切的同情的。這次向秀路過嵇康打鐵、呂安灌園的山陽故地,懷念、同情嵇康、呂安和憂憤的情緒同時從心底升起。他在序中寫道,嵇康、呂安都是不可羈絆的優秀人才,他們都足因“誌遠而疏”(嵇康)、“心曠而放”(呂安)而慘遭殺害的。特別是嵇康“博綜技藝,於絲竹特妙”。嵇康的從容赴死,索琴而彈,更引起作者的敬佩與感歎。在鄰人吹奏的笛音裏,引發他寫出了這篇文章。
文章正文從故地荒涼、故人友情已逝寫起。由他們的遭遇,聯想到《黍離》憫周、《麥秀》悲殷以及李斯被殺等,都表現出對他們的眷戀,也正如嵇康臨死前“顧日影而彈琴”一樣,對生活充滿了留戀。作者感歎,人生無常,隻能把自己的命運托付給偶然,如嵇康托付給寸陰那樣。丈章的最後幾句照應序中提到的“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寥亮”,說聽到這慷慨嘹亮的笛聲,又想到了嵇康絕傘時激昂淒愴的琴音,使人不禁痛心不已。援筆寫出了心中的感慨。
文短意長,結構嚴密,情感層層推進,是這篇精彩的抒情短賦的特色。
自祭文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於沒落士族家庭;始任江州祭酒,後任建威參軍,因官場與自己的誌趣不合,遂辭官歸去。他四十一歲時任彭澤縣令,僅八十餘日,又毅然歸隱。南朝宋義熙末年,征為著作佐郎,不就。今存詩一百二十餘首,文十多篇。代表作品有《詠荊軻》、《述酒》、《歸去來兮辭》、《歸田園居》等。其藝術成就很高,具有平淡自然、韻味雋永的獨特風格。
“原文”
歲惟丁卯,律中無射,天寒夜長,風氣蕭索,陶子將棄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故人淒其相悲,同祖行於今昔。羞以嘉蔬,薦以清酌,候顏已冥,聆音愈漠:嗚呼哀哉!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餘得為人。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含歡穀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彌餘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致百年。惟此百年,夫人愛之,懼彼無成,愒日惜時。存為世珍,沒亦見思,嗟我獨邁,曾是異茲。靡非已榮,涅豈吾淄,摔兀窮廬,酣飲賦詩。識運知命,疇能罔眷,餘今斯化,可以無恨。壽涉百齡,身慕肥遯,從老得終,奚所複戀!寒暑逾邁,亡既異存,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莽之中野,以安其魂。窅窅我行,蕭蕭墓門,奢恥宋臣,儉笑王孫。廓兮已滅,慨然已遐,不封不樹,日月遂過。匪貴前譽,孰重後歌;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譯文”
歲在丁卯年九月,天寒夜長,風氣蕭索,我陶淵明將離開這人生的館舍而死去,永歸於老家。親朋故友淒慘地相對悲泣,一起對我進行發引前一天晚上的祭奠。進祭上好的蔬菜,呈獻上清淡的酒。等待見最後一麵已不可能,再聽到聲音已是愈加漠然。茫茫的大自然,秋天高曠的天空,萬物生長,我得誕生為人。自從我來到人世間,遇到的世運不好。家中的簞瓢中屢屢是空的,夏天的葛衣穿到冬天。帶著笑意去山穀中取水,唱著歌背負著柴火歸來,用來遮蔽的柴門,日夜侍奉著我。春與秋互相更替。終日勞作在園中,又耕耘,又播種,一邊培育,一邊繁殖。以愉快歡樂的心情讀書,調和好琴弦彈琴,冬天曬曬太陽,夏天在泉邊洗濯。勤快沒有餘閑的勞作,心中卻常有閑暇。樂天地把生命委托給另一半,以致快樂地活到百年。惟有這樣的人生,從事勞動的人喜愛它,懼怕一生做不成什麼事,所以愛惜日子也珍惜時光。把這當做珍寶,無時不見思念。嗟歎我獨行,曾經是異乎這一類的。恩寵榮耀已經不屬於自己,黑色的染料豈能將我染成黑色的。揪住頭發意氣傲然地在我的窮廬中徘徊,酣暢地飲酒賦詩。認識時運,知道天命,誰能對生活沒有眷念。而我現在死去,卻可以沒有什麼遺憾。年齡到了百歲,人還羨慕隱居,能這樣到老活過一生,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寒暑的時光消逝越來越快,死亡已經成為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女方的父親早晨跑了來,好朋友晚上奔了來,他們將把屍體葬在曠野中,以安定我的靈魂。我將走得遠遠的,走向那蕭索的墓門。我的葬儀既恥於像桓魃那樣奢侈,又不像楊王孫那樣儉嗇。在空闊中消失,歎息聲已遠去,不用封成高大的墓,也不用在墓邊植樹,日月就這樣過去了。不看重生前的榮譽,誰還看重死後的歌頌;人生實在太難,為何不死去呢?
“賞析”
本文是陶淵明逝世前的絕筆。在這篇內容獨特的《自祭文》中,陶淵明描述了他身前死後想像中的情景。其一,他說他快要死了,親戚朋友都來為他送葬。他在“候顏已冥,聆音愈漠”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其二,他說他生下來就“逢運之貧”,生不逢時,過上了“簞瓢屢罄”、夏天的衣服冬天穿的貧困生活。好在自己對生活抱著樂觀的態度,“含歡穀汲,行歌負薪”,怡然自得;又能以躬耕讀書為樂,所以生活並不枯燥,反而是“心有常閑”。正是抱著這種樂天安命的生活態度,才活到了今天。其三,他說他對待生命並不像其他人那樣,懼怕死亡,而是惟我獨行。不同於他們的是自己能夠純潔而不被汙染,傲然獨立於窮廬之中,去“酣飲賦許”,“識運知命”。所以即使今天死去,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了。其四,他希望自己死後的葬儀要簡單,不需奢侈。總之,陶淵明在這篇為自己寫下的祭文中突出體現了他悟徹生死、曠放明達的獨特個性,真實地表達了他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態度。
祭柳子厚文
“作者簡介”
作者韓愈(略)
“原文”
維年月日,韓愈謹以清酌庶羞之奠,祭於亡友柳子厚之靈。
嗟嗟子厚,而至然耶!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人之生世,如夢一覺:其間利害,竟亦何校?當其夢時,有樂有悲;及其既覺,豈足追惟!
凡物之生,不願為材,犧尊青黃,乃木之災。子之中棄,天脫串羈;玉佩瓊琚,大放厥辭。富貴無能,磨滅誰紀;子之自著,表表愈偉。不善為斲,血指汗顏;巧匠旁觀,縮手袖間。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製。子之視人,自以無前;一斥不複,群飛刺天。
嗟嗟子厚,今也則亡!臨絕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諸友,以寄厥子。不鄙謂餘,亦托以死。凡今之交,觀勢厚薄;餘豈可保,能承子托?非我知子,子實命我;猶有鬼神,寧敢遺墮?念子永歸,無複來期;設祭棺前,矢心以辭。嗚呼哀哉,尚饗!
“譯文”
某年某月某日,韓愈恭敬地用薄酒和眾多美味的食物,祭奠於亡友柳子厚之靈前。
哎呀,子厚,你怎麼會是這樣呀!自古以來人誰不死,我還有什麼嗟歎的呢?人生在世上,如同從一場睡夢中醒過來;其間的利害,究竟有什麼值得計較的呢?當他在夢中時,有快樂有悲傷;等到已經覺醒,哪裏還有足以值得追思的!
凡是生在世上的事物,都不願意成為做成其他用途的材料,如同塗上青黃色紋彩的祭祀用的酒器,那是樹木的災難。你的中年被拋棄,實際上如同是老天幫助你擺脫了羈絆;也才使你如玉佩瓊琚般的文章,張大其辭,大放異彩。你沒有追求富貴的才能,磨滅了誰也不會去記述。你自己的著述,表現出特出的卓越才識,卻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重視。不善於斫木頭的匠人,傷了手指,還要慚愧不已。巧匠旁觀,斫木頭可以在袖手之間完成。你的文章不為世所用;於是我隻能令我的徒弟在起草製誥時使用。你對待別人,自有超過別人的識見。你遭貶斥不複起用,眾多無能之輩卻飛黃騰達。
哎呀子厚,今天已經亡故!臨死之前的聲音,是那麼的響亮。遍告劉禹錫等友人,以子相托。你不認為我庸俗,也托以死後的事情。凡是今天的朋友之交,均是觀看權勢的厚或是薄;我哪裏可以保證,能承受你的所托?不因為我是你的知音,實際是你在命令我;如同有鬼神的差遣,哪裏還敢留下懈怠的遺憾。惦念你永遠歸去,再也無歸來的日期,我設祭在你的棺前,以發自內心的誓言做出悼辭。嗚呼哀哉,請你來享用祭品吧!
“賞析”
柳宗元於元和十四年(819年)死於柳州。這一年,韓愈在貶謫中從潮州到袁州(令江西省宜春縣)。他在袁州寫了這篇祭文,從中也表達了對自己人生遭遇的憤慨之情。
對於柳宗元的死,韓愈並不表示特別的悲傷,而是認為他這一死,反而將人生的利害、快樂、悲傷都顯示了出來,更覺得柳宗元人生價值的可貴,令人感歎。
這篇祭文,在簡要敘述對於柳宗元死去的悲傷心情的過程中,讚揚了柳宗元高尚的人品及高潔的文品。
韓愈在祭文中雖然悲哀柳宗元中年被貶的遭遇,但認為他在文章上卻“玉佩瓊琚,大放厥辭”,大放異彩,表現出的卓才偉識,愈來愈受到世人的重視。韓愈認為,這是柳宗元遭貶斥以後對社會對曆史認識更深刻,反而將自由的天性發揮出來,反而在文章上、在人品上達到了更高的境界的結果。這一認識,實際上也包含著韓愈自己對於人生遭遇的深沉的感慨。
祭文最後,在惋惜亡友早亡的同時,敘及柳宗元對於朋友和自己千鈞之重的托付,發出“不鄙謂餘,亦托以死”,這是“非我知子,子實命我”,是絲毫不敢怠慢的,表現了作者對於柳宗元托付的敬重之情。
這篇祭文文字簡潔,感情深摯,是語經百煉之作。
祭十二郎文
“作者簡介”
作者韓愈(略)
“原文”
年月日,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乃能銜哀致誠,使建中遠具時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靈。
嗚呼!吾少孤,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歿南方,吾與汝俱幼,從嫂歸葬河陽。既又與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嚐一日相離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後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隻。嫂嚐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汝時尤小,當不複記憶;吾時雖能記憶,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又四年,吾往河陽省墳墓,遇汝從嫂喪來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於汴州,汝來省吾,止一歲,請歸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罷去,汝又不果來。吾念汝從於東,東亦客也,不可以久,圖久遠者,莫如西歸,將成家而致汝。嗚呼!孰謂汝遽去吾而歿乎!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誠知其如此,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