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1

[日]角田三枝等:『他動性の通言語的研究』

(東京:黑潮出版社,2007年版)

Hopper & Thompson(1980)以英語為主要研究對象,提出及物性假說(Transitivity Hypothesis),但這一假說的普遍性多年來不斷經受質疑和修正。本書即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以論文集的形式與讀者見麵,通過考察世界上20餘種語言的及物性(Transitivity)表達方式,對及物性假說提出一些富有建設性的觀點。本書日語書名為『他動性の通言語的研究』,由「くろしお出版」出版社2007年11月26日首次出版發行,主編角田三枝、佐佐木冠、鹽穀亨,全書共374頁,定價4200日元。

一、本書目錄

前言

執筆者一覽

序章:及物性研究概略(角田太作)

南美、太平洋篇:

瑪雅諸語中可見的間接構成要素的表達(八杉佳穗)

夏威夷語中的關係從句和及物性(鹽穀亨)

他加祿語前綴ma-的功能和及物性(平野尊識)

卡龐潘幹①語的語態和及物性(北野浩章)

邵語(台灣)中的焦點詞綴和二項謂詞階層(新居田純野)

賽德克語中動詞的態及二項謂詞階層(月田尚美)

歐洲、高加索篇:

現代冰島語中的相互動詞及及物性(入江浩司)

立陶宛語中狀況語的過去分詞與主動詞的組合(櫻井映子)

羅馬尼亞語中虛詞賓語句(卡爾雅諾?德尼艾拉)

教材中俄語副動詞及物性的特異性(北上光誌)

從謂語類型看阿瓦爾語二項謂詞的格組合(山田久就)

格魯吉亞語的逆被動句(兒島康弘)

亞洲、非洲篇:

“及物性”的解剖②(帕魯德西?普拉香特)

內瓦爾語中的格和及物性(桐生和幸)

孤立語的及物性與隨意性(峰岸真琴)

黏著語與孤立語中及物性表達形式的語法化(堀江薰、村上雄太郎)

以班圖語支?西班牙語為中心看“賓語”的模糊性(中村涉)

使役句top-down式派生(寺田寬)

日本篇:

北海道方言中形態反使役的成立條件(佐佐木冠)

日語中及物和不及物動詞的有對性和及物性(山田敏弘)

琉球語公古方言的直接賓語的標識和及物性(克洛斯科娃?尤利婭)

日語中及物和不及物動詞對的有標性差異的動機設定(納羅克?哈伊)

表達“不可能”的“naranai”諸相(佐藤琢三)

關於再現動畫的語篇的及物性與重要度?連續性的關係(薩特羅斯基?波利)

從句的連續與可控性(角田三枝)

附錄:

角田太作教授研究業績一覽表

索引

二、主要執筆者介紹

本書為紀念著名語言類型學家角田太作博士花甲之年而策劃出版。角田太作博士於1946年生於日本群馬縣的赤城山麓,大學時代在東京大學文學係學習語言學,後遠赴澳大利亞,在墨爾本的莫納什大學的研究生院繼續深造,通過研究澳大利亞東北部的瓦勞古語 ,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通過研究澳大利亞西北部的澳大利亞土著語言(赤安語 ),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生涯結束後,角田太作博士先後在澳大利亞的格裏菲斯大學、日本的名古屋大學、築波大學、東京大學任教,現任職於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多年來,由於角田太作博士在大學內外的指導和幫助,成就了多位優秀的語言研究者。

角田太作博士的研究領域主要有以下三方麵:

(a)澳大利亞土著語言:瓦勞古語、赤安語、萬吉拉語;

(b)語言類型論:及物性,二項謂詞階層、所有傾斜、語序等;

(c)語言消亡的危機和語言再激活。

角田太作博士的學術活動還包括致力於瓦勞古語的複活運動。角田太作博士的主要著作有《世界上的語言和日語》(くろしお出版,1999)、《瀕危語言的當地調查研究》(東京大學,1996—1998,1999—2000)、《形容詞分句和體詞結句:名詞語法化》(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Japa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13)。

本書主編角田三枝現為築波日語教室 主持人和立正大學外聘講師,自2002年以來也致力於瓦勞古語的複活運動。親眼目睹角田太作博士與當地居民建立起深厚友誼和信賴關係,角田三枝深受感染和鼓舞,不僅認識到角田太作博士常年田野調查的重要性,更深深感懷語言學家背負的社會責任,這也成為策劃本書的原動力之一。除本書之外,還有著作《日語從句和主句的連接以及情態》(くろしお出版,2004)。

本書主編佐佐木冠現為劄幌學院大學副教授,主要研究危機語言、日語方言、羅馬尼亞語等,另著有《水海道方言中的格和語法關係》(くろしお出版,2004),《方言的語法》(岩波書店,2006),並參與翻譯《歐洲語言事典》(東洋書林,2003)。

本書主編鹽穀亨現為室蘭工業大學教授,常年從事語言類型學研究,主要研究南島語係的語言,包括夏威夷語、薩摩亞語、波利尼西亞語、古代塔希提語以及日語方言阿伊努語等,另著有《夏威夷語法基礎》(大學書林,1999)、《關於波利尼西亞語族的關係節結構的對比研究》(室蘭工業大學,2003)等。

本書的其他編寫者均為來自日本各地大學或科研機構的青年語言學研究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及物性、語言類型學或瀕危語言,通過本書展示了長期積累的學術成果。本書也提出一些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在2007年本書付梓後,這些學者亦有專著繼續探索。

三、關於及物性的研究

及物性的概念興起於係統功能語言學,後來也被認知語言學 和文體學 所采用。

及物性的概念既然來自係統功能語言學,在早期通常被作為係統認識和研究。Halliday認為語言有3大純理功能係統,分別為概念、人際和語篇,及物性屬於概念功能係統,作用是把人們對現實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經驗用若幹過程表達出來,並指明過程所涉及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Halliday以英語為研究對象,區分出6種主要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係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存在過程。類似的,Simpson(1993)把及物性分為物質、心理、言語和關係4種過程。這些早期研究可以看做是對及物性語義的分類。

在針對及物性特征的研究中,Hopper & Thompson(1980:252)將及物性規定如下:

[1] 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句不能明確分別,具有連續性;

[2] 及物性如表1所示,由10個意義特征構成,各個意義特征表示及物性的“高”和“低”;

但是,角田三枝(2007:4)認為Hopper & Thompson的及物性假說在有必要解釋及物性的形態、句法以及意義的時候往往不能達意,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的及物性定義從形態出發,將形式上有賓語的句子一概看成及物動詞句,將形式上沒有賓語的句子一概看成不及物動詞句。以英語或漢語等SVO型語言為例,像“John saw Mary.”和“Bill has many books.”,以及“王冕死了父親”和“我有三個蘋果”這樣的句子,形式上確實為及物動詞句,但“see”和“have”、“死”和“有”究竟是否具有及物性,卻很難給出確切的回答。針對這一現象,Tsunoda/角田三枝(1985:387,1991:72,1994:4671,1999:5,2007:5)對及物性做出了新的定義:有施事者和受事對象。動作波及受事對象或引起受事對象變化。

另外,角田三枝(2007:5)認為Hopper & Thompson的及物性假說還存在一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即及物性假說認為如果一個動詞及物性越高,則代表及物性高的特征更傾向同時出現。但是,英語的及物動詞句“I hit him”和“I hit at him”,前者不一定具有意圖性,卻有較高的影響性,而後者則相反,有很明確的意圖性,至於影響到什麼程度,卻無從判斷。因此可以看出,這些及物性高的特征有時並不共現,而是交錯顯現,“意圖性”和“影響性”並非及物性的基本條件,而是附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