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2

[日]金水敏:『ヴァ-チャル日本語:役割語の謎』

(東京:岩波書店,2003年版)

語言研究的眾多領域中,側重於從語言使用者,即“人”的角度研究語言,主要有認知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等三大方向。其中,認知語言學中的“人”,是不考慮年齡性別等社會屬性的“同質的人”,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中的“人”,是考慮性別,身份等社會屬性的“類型人”。金水敏教授的『ヴァ-チャル日本語:役割語の謎』(角色語之謎)一書,其關注點也是語言與“人”的關係,但這裏的“人”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包括年齡,性別,職業,階層,時代,外貌,性格等)。這些“人物形象”既包括現實世界中的某類人(如大阪人,東京人等),也包括虛擬世界中的某類人(如漫畫《鐵臂阿童木》中的茶水博士,宇宙人等),而與某類特定的“人物形象”相對應的語言表達,即為“角色語”。

一、作者學術背景介紹

金水敏教授是日本東京大學國語學專業的科班出身,研究專長包括日語的存在表達,時體表達,被動句,指示詞,格助詞等。主要以現代語,方言,古代語為研究材料,從事日語的理論研究和描寫研究。已出版的代表作有《指示詞》(金水敏1999),《意味と文脈》(金水敏2000),《時?否定?取り立て》(金水敏2000)等。其研究特點可歸納為如下兩點:一是不拘泥於某一特定的研究理論或研究方法,為探究語言現象背後的規律和揭示語言的多麵性,綜合運用各種研究理論和方法;二是雖然主要研究對象為日語,但始終站在一般語言學的視野高度來觀察研究日語。至今,金水敏教授在傳統的日本國語學領域已有豐富的研究積累,而本文介紹的『ヴァ-チャル日本語:役割語の謎』(角色語之謎)一書,看似與日本傳統的國語學研究頗為異色,但其研究淵源其實來自於其國語學研究。即在調查日語方言中的存在表達時,發現了日語中“人物形象”與語言表達之間的密切關係,並進而提出了“角色語”這一嶄新的研究視角。

二、主要內容

該書由一個導入部分和六大章及一個附錄組成,目錄如下。

役割語の世界への招待狀(角色語世界的邀請)

第一章 博士は〈博士語〉をしゃべるか(博士說〈博士語〉嗎)

第二章 ステレオタイプと役割語(刻板印象與角色語)

第三章〈標準語〉と非〈標準語〉(〈標準語〉與非〈標準語〉)

第四章 ルーツは〈武家ことば〉―男のことば(源頭來自〈武士語言〉―男性語)

第五章 お嬢様はどこにいる―女のことば(大家閨秀在哪裏―女性語)

第六章 異人たちへのまなざし(對外國人的眼光)

第一章為導入部分,以“博士語”為例,引入了“角色語”的概念。書中定義如下:ある特定のことばづかい(語彙?語法?言い回し?イントネーション等)を聞くと特定の人物(年齢、性別、職業、階層、時代、容姿?風貌、性格等)を思い浮かべ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き、あるいはある特定の人物像を提示されると、その人物がいかにも使用しそうな言葉づかいを思い浮かべ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き、その言葉づかいを?役割語?と呼ぶ。(p.205)(當聽到特定的語言表達(詞彙?語法?措辭?聲調等)能聯想到特定的人物形象(年齡、性別、職業、時代、容貌?風采、性格等);或者提到某一特定人物形象時,能聯想到該人物會使用的語言表達,這樣的語言表達即為“角色語”)。該章以“博士語”為例,探討了“博士語”的語言特點,使用“博士語”的人物形象特點,以及“博士語”的起源及其形成過程。首先,所謂“博士語”,是指手塚治蟲的漫畫《鐵臂阿童木》中的茶水博士使用的獨特日語。相比於標準日語,如例:お茶の博士?親じゃと?わしはアトムの親代わりになっとるわい!?/?アトムどうじゃ?/人間のふりをして煙にとっつかれてみんか。(p.3)下劃線所示,“博士語”在人稱代詞,句尾斷定詞使用方麵有諸多特點。其次,使用“博士語”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傾向,即多為有智慧的為人指點迷津的老人形象。更重要的是,現實世界中真正使用“博士語”的人幾乎不存在,而多存在於漫畫及文學作品中。最後,該章還梳理了“博士語”的曆史起源,細致追溯了“博士語”的形成與手塚治蟲的漫畫,日本的SF小說,《少年俱樂部》雜誌,《立川文庫》和演藝速記本等之間的關係。

第二章和第三章為“角色語”概念的理論探討部分。第二章主要探討了“角色語”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學基礎。作者介紹了社會心理學中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概念,並論述了“角色語”的實質是語言層麵的一種“刻板印象”。例如在漫畫,文學作品中,“角色語”經常被用來塑造某類特定的人物形象。此外,作者還論述了“角色語”概念與社會語言學中的“位相語”概念之間的異同。兩者的共同點是,都關注語言使用者的性別,年齡,地域等差異與語言表達之間的關係。但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位相語”關注的是現實世界中的人物類型與語言之間的關係,而“角色語”不僅關注現實世界的,也關注非現實世界中的人物類型與語言之間的關係。第三章主要從“標準語”和“非標準語”的角度,探討了“角色語”現象背後的語言學基礎。作者認為“標準語”和“非標準語”內部盡管有眾多類型,但都可以看作是“角色語”,其中的差異可以用“角色語度”這一概念來衡量。即“角色語度”數值越低時,其與特定的人物形象的關聯度越低,“角色語度”數值越高則與特定的人物形象的關聯度越高。書中還追溯了日語標準語的形成過程及其與方言(特別是西日本方言)的勢力盛衰變遷關係,並從這一角度分析了大阪方言的地位變遷與大阪人形象變遷之間的關係。

第四,五,六章分別為為“角色語”的個案研究。第四章考察了男性用語中的“書生語”,接尾詞“たまえ”,人稱詞“ボク”“オレ”的起源及其使用變遷過程,並分析了這些“角色語”與“男性形象”之間的關係。例如,“ボク”“オレ”都是男性的第一人稱代詞,但這一人稱代詞在聽者腦中喚起的男性形象是不一樣的。前者“ボク”給人以柔弱的被保護的印象,後者“オレ”給人以有野心的有攻擊性的印象。有意思的是,根據作者的問卷調查,發現同一男生,會根據場合區分使用“ボク”“オレ”,例如有的男學生在家人麵前會用“オレ”,但在學校老師麵前則傾向於用“ボク”。還有學生在小時候使用“ボク”,成為中學生後開始使用“オレ”。基於這些語言使用事實,作者進而指出,“角色語”還和語言使用者的自我形象的設定和選擇密切相關。第五章考察了女性用語中的?お嬢様ことば?(大家閨秀語)的起源及其曆史變遷過程。眾所周知,日語的女性語有諸多語法特點,如感歎詞,終助詞,人稱詞,避免斷定等等。但其中像?欠點がよくわかってよ??まあいいこと?這類女性語,在現代日本人的現實生活中幾乎已很少使用,而多見於文學作品。書中將這類女性語稱為?お嬢様ことば?(大家閨秀語),指出其產生於明治時期的下層女性,後來成為“女學生語”在全國範圍流傳擴散,最終在二戰後逐漸衰退。因此?~てよ??~こと?現在已經成為漫畫,文學作品中用於塑造大家閨秀人物形象的典型“角色語”。第六章同樣作為“角色語”個案研究,考察了?アルヨ言葉?( 洋涇浜日語)的語法特點,產生淵源及其曆史變遷過程。在鳥山明的『Drスプラン』及前穀惟光『ロボット三等兵』等漫畫中,其中的中國人角色使用的日語具有如下特點:(1)句末謂語後直接接?ある?或?あるよ??あるか?;(2)句末謂語動詞後直接加?よろしい?用於表示命令要求等;(3)助詞常被省略。具有上述語法特點的特殊日語,是在貿易港口,外國人居留地的使用者們創造的一種混合語言,即洋涇浜日語。書中結合豐富的語言資料,指出洋涇浜日語的源頭是19世紀的“橫濱方言”。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使用此類洋涇浜日語的既有美國人也有中國人,但此後隨著中日關係的變化,“洋涇浜日語”成為帶有某種偏見的,用於專門塑造中國人形象的“角色語”的一種。

三、價值和意義

《役割語の謎》一書,無論在理論創新方麵還是語言事實的挖掘方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該書從日語的語言現象出發,提出了 “角色語”這一語言研究的新視角,並通過若幹個案研究,驗證了“角色語”這一概念對語言研究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評價一個新概念的價值,要看該概念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和應用性。從這點而言,“角色語”概念是具有極大的理論輻射力的。下麵將以“角色語”本身的研究,基於“角色語”概念的翻譯研究,和基於“角色語”概念的外語教學研究三方麵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角色語”本身的研究方麵。語言是一個多麵體,對不同側麵的研究需要運用不同的理論工具。如本文開頭所述,從語言表達和人物形象的關係這一角度研究語言,在以往的語言研究中是關注不夠的。“角色語”概念的提出,猶如一盞探照燈照亮了這一層麵,不僅可以將漫畫語言,洋涇浜語這些以往被視為周邊現象的語言事實納入研究範圍,同時也為我們從重新審視“標準語”提供了新的視角。以漢語為例,一些電視劇中的特定人物形象往往使用方言,那麼使用這些方言的人物形象有何特點,究竟哪些方言被經常使用等,這些問題都可以從“角色語”的角度來研究。其次,任何一種“角色語”都有一個產生,流傳的過程。例如書中在考察“博士語”的形成過程時,涉及當時的漫畫雜誌和文學作品對其形成的影響。對這一過程的考察,其實是對語言的動態使用過程的還原和追溯,其中涉及到語言,語言使用者,語言的受眾,語言的傳播媒體等眾多因素,“角色語”概念可以提供這樣一個綜合的視角。因此,“角色語”概念雖然來自日語研究內部,但對漢語,英語等其它語言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普遍意義。可以說,無論是單語言內部的“角色語”研究,還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角色語”對比研究,都有著廣闊的研究空間有待開拓。

第二,基於“角色語”的翻譯研究方麵。不同的語言中,都會有“角色語”存在,但其在語言形式上顯現程度會有所不同。在對文學,影視作品等進行翻譯時,如何翻譯“角色語”便是一個重要課題。例如日語中的“女性語” “男性語”區別明顯,主要體現在人稱代詞,終助詞等方麵。那麼這些“女性語”“男性語”翻譯到中文或者英語之後,是如何保持其性別特點的,亦或者是消失了。筆者觀察了日語小說『坊ちゃん』的日中對譯文,發現主人公「ぼく」在有的版本被翻譯成“我”,有的版本被翻譯成“俺”。這其實體現了不同譯者根據小說人物形象特點對人稱詞的選擇分歧。另外,在方言的翻譯方麵,例如日本影視劇中的大阪方言,京都方言等翻譯成英語,中文之後是如何體現其方言特點的?如果語法上沒有體現,是否在音聲上有所體現?總之,“角色語”概念為這些翻譯領域的課題的提出和探索,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第三,基於“角色語”概念的外語教學研究方麵。以中國人學日語為例,筆者認為“角色語”概念的導入,至少可以改善目前日語教學中存在的如下兩個問題。其一,由於目前的教科書會話中的人物角色大多性格不明顯,人物形象特色不鮮明。這容易導致所謂的“教科書式日語”的出現。盡管教科書中也會出現多種人稱代詞和終助詞,但由於缺少有關其使用者具體人物形象的提示,學生或是對其趨避使用,或是大膽嚐試使用但卻導致誤用。例如有的女學生愛用“まあ、いいでしょう”的“まあ”,但“まあ”其實中年男性更常用。如果從“角色語”的概念來重新審視教科書日語,則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語言表達與人物形象之間的關係。其二,與“教科書日語”相對的是,現在的日語學習者有條件大量接觸日本動漫和漫畫。動漫和漫畫中的人物形象特點鮮明,語言形象生動,學習者不知不覺中會模仿某些表達方式。但其中有些語言雖然在動漫等虛擬世界中被經常使用,若在現實會話中使用則不自然。如果把“角色語”概念應用於教學過程,有助於幫助學生對感性的動漫語言進行梳理。正如金水敏(2011)指出的那樣,除了動漫,漫畫中的特殊日語,幾乎所有的日語會話都帶有某種“角色語”的性質,學習者學習日語的過程,其實是對自身形象的設定和選擇的過程。因此,無論是在教科書編寫還是教學策略研究方麵,“角色語”概念同樣讓我們看到了很大的可能性。

以上,主要從角色語本身的研究,基於“角色語”概念的翻譯研究,基於“角色語”概念的外語教學研究三方麵,粗略地探討了“角色語”概念的應用前景。事實上,“角色語”概念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涉及音聲學,日語教育學,語言心理學,漫畫研究等諸多領域的一個綜合性研究視角。作為《角色語之謎》的後續研究,論文集《役割語の地平》(金水敏2007)《役割語研究の展開》(金水敏2011)中已經有了上述各個方向的展開和深入。目前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限於日語學界,在漢語界還鮮為人知,因此非常有必要介紹引入。當然,“角色語”作為一個新的概念,其定義內涵和外延本身也在逐步完善發展過程中,但這絲毫不影響其作為一個嶄新的語言研究視角所具有的高度的理論前瞻性和廣闊的理論輻射力。

參考文獻:

[1]金水敏.ヴァーチャル日本語?役割語の謎[M].東京:岩波書店,2003.

[2]金水敏.役割語研究の地平[C].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7.

[3]金水敏.役割語としてのピジン日本語の歴史的素描[C].金水敏.役割語研究の地平,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7.

[4]金水敏.日本マンガにおける異人ことば[C].伊藤公雄.マンガのなかの<他者>,東京:臨川書店,2008.

[5]金水敏.役割語と日本語教育[J].日本語教育,2011(150):pp. 34—41.

[6]金水敏.役割語研究の展開[C].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11.

(李 珍)

魯子問等:《外語政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一、前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外語在人類交流溝通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一個國家對外語的重視程度成為其走向國際的重要因素。一個國家的語言不僅是其文化的載體,更是其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各項事業的基本工具,所以語言戰略應該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外語政策作為事關國際事務的語言政策,也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重點。”(魯子問等2012:前言1)歐洲的《共同歐洲框架》,荷蘭的“荷蘭國家行動計劃”,美國的“國家安全語言啟動計劃”等都在指導和執行其各自外語政策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國也是一個外語學習的大國,有著超過百年的外語教育曆史,擁有超過3億的外語學習者,在各種升學晉職中也常常要有相關的外語要求。然而,我國所擁有的外語能力卻遠遠不能夠滿足國家發展需求;企業高薪卻往往聘請不到所需要的英語人才;充耳可聞的對英語學習“走火入魔”的批判等。要解決這些問題,亟需係統完善的外語政策以及遠見卓識的外語規劃。

《外語政策研究》一書由魯子問等教授撰寫,並於2012年2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基於公共政策的研究體係與方法,對外語政策從五個方麵——外語政策的內涵、功能、製定、執行及評價——進行了探索,並結合具體案例對我國外語政策作了較為深入的分析。教育部語信司司長李宇明教授評價此書為中國外語規劃的破題之句,如同“鳳頭”般俊秀(李宇明2012:2)。

二、內容簡介

全書240頁,共分為五章。第一章介紹外語政策的內涵。首先從“政策”的產生及發展界定了公共政策的定義,進而選取公共政策為本書視角,對外語政策的內涵進行了探討,指出“公共政策視野的外語政策是公共政策所涉及的公共利益的公共權力機構等相關利益體,為解決已經存在或可能出現的與外語相關的公共問題、以最大可能地實現公共利益而製定的行動過程方案。”(魯子問等2012:6)這一章還對外語政策的基本要素(問題、目標、方案與備選方案、效益與成本)和外語政策研究的主要方法(政治學方法、語言學方法、社會學方法、公共政策分析方法)進行了係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