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3

潘鈞:《日本漢字的確立及其曆史演變》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

漢字大約於公元4世紀前後傳入日本,曆經千餘年的發展變異,形成了屬於日本文化本

體的“日本漢字及漢字文化”形態。本書是國內學術界明確提出“日本漢字”是“中華漢字”發生質變而形成的一種“新漢字形態”這一學術觀念、並在實證的基礎上予以較為充分論證的著作,具有一定的拓荒價值。這使它成為了201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編號11FYY019)。

一、作者學術背景介紹

本書係在作者多年研究日語漢字變異的基礎上寫出來的學術專著,在書中明確提出了日本漢字獨立性的命題,並從曆史演變、文字學理論以及日本人的文字意識等多個角度對漢字的日本化進行了證明與闡釋。這需要作者不僅視野開闊,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學術背景和紮實的學術功底。特別是在目前國內學界對日本漢字變異認知程度不高、考察不充分的現狀下,尤其顯得難能可貴。作者從博士階段開始對日本漢字產生濃厚興趣,1998年提交的博士論文選擇了日本近代報紙上的假借字作為研究對象。在其後的10餘年間,心無旁騖,一心精研學問,發表了相關論文30餘篇,內容涉及日本漢字的曆史演變過程、表現形式、機製原因等各個層麵。同時,還著有《日本辭書研究》(2008),主編《現代日語語言學前沿》(2010)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現代日語語言學叢書”,參與主編《日語語言學》(2006)和《日語概論》(2008),合編《認知語言學入門》(2008),出版《日語概說》等譯著2部,合譯《寫給大家的日語史》(2011),還參加了日本《講談社日中辭典》(2006)等5部辭典的編纂翻譯。孜孜不倦的追求、廣泛的學術涉獵為其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廣闊的視野。

二、內容簡介

從內容上看,它不愧是國內迄今涉及日本漢字以及日本漢字演變曆史方麵篇幅最大,內容最廣,具有一定深度的著作。

全書共分八章。

首先,從曆史變遷的角度對漢字進入日本後發生的曆史演變過程進行了勾勒式的描寫,具體包括漢字傳入日本的史實(第一章)、漢字如何由一種外來文字演變為假名並與漢字一起形成日語文字表記體係的原理(第二章)以及對漢字在各個特定曆史時期演變曆程的描述(第三章)。並在每一個具體時代,各舉與漢字演變有密切關聯的2個專題進行了重點的分析考察。

這些語料詳實、深入細致的描寫分析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由於受到每一個時代政治、社會以及文化諸多環境因素的影響,每一個具體時代的漢字演變呈現出不同的鮮明特征。

其次,從文本類型、即文體嬗變的角度列舉闡述每一種文本當中漢字使用的具體特點(第四章);與之相聯係,通過對曆史上各類文本中出現的國字、國訓及假借字等諸種漢字變體的概念、產生機製以及對後世的影響進行分析闡述,進一步闡明了漢字日本化的內在原理和機製(第五章)。

本書不拘囿於傳統的字音、字形、字義角度,還從文體的角度考察漢字的日本化,這是本書的一個重要特點。作者認為,具體的漢字使用文本之形成同文體密切相關,文體就是語境文脈,日本曆史上先後出現過具有擬漢文特征的“漢文體”、“漢文訓讀體”、“變體漢文”(記錄體,候文體)等,構成了“漢字日本化”的內在脈絡。而文體的背後有著特定的社會曆史背景,包括創作者的思想和用字意識。作者從“漢文”變遷的多形態層麵切入,進行闡述和分析漢字發生日本化的原理和機製,最終論證了“漢字文化圈”是結果,其生成的原因則是“漢字”及其構成的“漢文”向周邊輻射,並與當地文化融合中發生變異。作為文體當今它們雖不存在了,但經過這些文體“變異新生”的日本“漢字”和“漢語詞”以各種形式留存至今,顯現了漢字日本化的基本特征。因為具體到每一個時代,當尊崇漢字意識先行的時候,技術上的矛盾有時是次要的或者說可以忽視的。統治者以及具有漢字知識的人往往出於對漢字漢文的膜拜或者其他因素,在盡力維護漢文權威的前提下嚐試用各種擬漢文文體表達思想,甚至不惜“破格”。其中的很多漢字用法受到曆史的衝刷,逐漸消亡,但仍有一些作為顯著的變體保留了下來,如假借字、帶有漢文訓讀調的表達形式等。

國字、國訓、假借字等現象看上去像是語言文字使用上的例外,其實是漢字的變異體,涉及各個層麵、各個環節乃至各個要素上,既發生在幾乎每一個日語中使用的漢字身上,也發生在日本人創造文字的獨創行為上,隻不過以上這幾種尤為顯著和典型而已,也有的是程度上存有差異。而文字形態素(漢字語素)的形成變化、漢字表音功能的加強以及漢字意識的差異,較之國字、國訓、假借字等更為隱形(隱蔽),但它們彰顯了漢字日本化的特征,成為證明漢字日本化的重要依據。中國的俗字對日本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在中世特別是近世近代以後,由於兩國對漢字正俗觀點認定等態度上的差異,造成了很多令人玩味的現象,甚至影響到了兩國製定簡化字標準的不同上。如此大範圍、多層次的變異足以證明日本漢字的獨立性,漢字的日本化當認定為屬於質的變化。

接之,本書還結合漢語中漢字的實際情況,對現代日語中漢字的概貌作一個鳥瞰和闡釋,在一個共時的平麵上凸顯日本漢字的諸般特征,進一步說明日本漢字的獨立性和獨特性;同時,運用文字學理論對日本漢字的獨立性和獨特性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闡述(第六章)。

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文字。如果說表現在形音義上的差異還隻是量的層次上的差別的話,那麼漢字意識,特別是與日本社會曆史文化緊密相關的部分則是屬於質的區別,揭示出日本人與中國人對漢字認識的差異性,從而在“文化心理”的更加深沉的層麵表現了日本漢字的獨立性。本書擷取字音、字形、字義、漢字用法的特殊性及漢字意識上的特殊性這幾個角度進行了重點闡釋分析,最後再從現代日語漢字的位相及日本漢字與日本文化的關聯這兩個宏觀層麵具體探討,進一步凸顯文字使用的社會環境是造成日本漢字發生根本性異變的主要原因。同時,作者認為“同世界其他各國語言文字相比,包括漢字在內的日本文字具有顯著的特殊性,對此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並且有必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了解見於日語文字表記體係中的這些特點,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日語文字詞彙乃至日語本身;同時,進一步深入研究日語文字表記的特殊性,還可為豐富和完善世界文字學理論做出貢獻”。

最後,本書對日本漢字的研究曆史及現狀進行簡要的介紹(第七章),對日本漢字的前景以及中日雙方合作研究的前景做了分析,並提出作者的一些思考(第八章)。

日本先民從接觸漢字漢文起就有了對漢字的研究,特別是隨著佛教的傳入以及律令製的建立,漢文學習及在此基礎之上的應用構成了當時學術的重要內容。漢和辭典的發展曆史其實就是日本人探索漢字以及研究如何將漢字與和語對應的曆史。至近世以後,出現了與傳統的基於中國漢字意義用法的漢字研究不同的獨立的日本的漢字研究動向。江戶時代的漢字學者將漢字當作日本文字,注意到日本漢字與中國漢字的差別,因此對國字寄與了很大關注,還提出了國訓的概念。進入明治時代直至今日,日本學者開始對日本漢字從語言學的角度進行係統研究,包括對字音、字形和字義的綜合考察,其中值得關注的從日語的形成即國語學角度出發,研究漢字如何被納入到日語體係中,多涉及漢字功能的研究,如和訓的成立等。但作者提醒我們需正確對待下列兩種傾向:一方麵隨著對日本漢字文化的重新估價,漢字就是日語甚至成為部分日本學者的口號,另一方麵也有一些日本學者強烈反對漢字在日語中的留存,二者其實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民族主義(國粹主義)。正確客觀的態度應該是,既不能漠視漢字在日語形成發展過程中乃至日本文化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不能無視日本漢字具有獨立發展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特色的一麵。作者指出,與以上日本人的研究相比,國內的研究或從現實需要或從學科發展需要或以服務於日語教學為根本目的,已有了考證性以及主要服務教學的實用性成果,可謂方興未艾,但還需進一步深入,特別是對日本漢字的特殊性以及本質特點、演變曆史等方麵的研究亟待展開。

作者結合日本的國語政策、學者見解、日本人的漢字觀,以及具有象征意義的新常用漢字表製定背景和近十多年出現的“漢字熱現象”,對日本漢字的未來進行了理性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日本漢字不可能消失,至少100年內不會”“對漢字進行改革,增加一定數量的漢字,這是時代需要使然,不是倒退。”雖然日語中的漢字原屬於外源文字,從語言的角度看確有種種矛盾之處,但漢字的存廢不是簡單地單純從語言角度就能解決的,“日本社會及文化離不開漢字”。中日兩國同屬漢字文化圈,近代兩國幾乎同時開始了包括文字在內的對本國文化優劣的反省,彼此關注對方國文字改革的動向,並曾有過相互借鑒。今後,在專業辭書編纂、術語(用字)、信息共享等方麵的交流合作應大有潛力可挖。漢字作為舊有的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共同記憶,對於增進中日兩國人民的親近感和文化認同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為附錄,專著的末尾處還羅列了有關日本漢字的大事年表、參考文獻及包括術語、人名、書名在內的綜合索引。

嚴紹璗先生在序言中認為這部專著“既是一部‘日本漢字’的文化學著作,又是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中一部以‘漢字外傳’為對象闡述‘中華文化’在東亞文明進程中價值與作用的著作。”筆者深感此語貼切中肯。

三、特色與意義

本書詳細梳理了漢字傳入日本的過程及其在日本的曆史演變,對漢字日本化的原理和機製進行了考察和分析,對幾種較為顯著的漢字變體運用大量的事例進行了闡釋和分析,從而在質和量兩個方麵對漢字日本化進行了較為全麵深入的考察。其特色和意義具體表現為:

(一)語料豐富翔實,描寫深入細致

本書以實證為主,在豐富翔實的語料基礎上,對漢字在日本的發展演變曆史進行了極為詳細深入的描寫和考察;同時結合漢字異變必然會涉及到日本曆史、社會文化方方方麵的特點,因此該著從文字學、語言學乃至文化學和社會學等多角度切入,對日本漢字進行了全方位的綜合考察。

(二)富於原創性

本書從漢文體變遷的多形態層麵切入,進行闡述和分析漢字發生日本化的原理和機製,深刻剖析漢字日本化發生的必然性和廣泛性;同時,對日本人的漢字意識及其表現形式也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將文字的使用與使用人及使用人的文字意識結合起來,較為深入地證明日本漢字的獨立性和獨特性,也就是證明漢字日本化的必然性。這兩點具有原創性,為後人研究漢字的日本化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此外,還有若幹很多創新之處,如將曆時描寫與現實對比結合起來,在曆時描寫中,作者又將對具體時代的概貌描寫與深入考察能夠代表這個時代漢字使用特征的具體文本事件或社會文化現象結合起來,做到點麵結合,詳略有當。

(三)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正如前文所示,本書是國內學術界明確提出日本漢字的概念和漢字日本化的命題,並且對這一命題進行了比較充分的證明、分析和描寫,具有一定的拓荒價值。

漢字及漢語詞在日語中被吸收、改造以適應日語的過程就是一部生動鮮活的日語發展史,同時是一條貫穿日語曆史的重要的經緯線。研究漢字的日本化,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探究日語發展曆史的過程本身。另外,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語言。特別是與西方語言不同的是,在日語中文字特別是漢字作為書寫記錄和保留古代文化的有效載體,在曆史上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與語音研究和語法研究不同,文字的背後蘊含了很多有關日本曆史和社會文化方麵的重要信息。對日語漢字形成過程的梳理、解析有助於我們對日本文化做出更加深入、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從而對日本文字乃至日本文化的獨立性乃至獨特性有更為清醒的認識。可以借此糾正此前學術界對日本漢字性質特點的模糊認識,喚起學術界重視對日本漢字變異的研究,便於我們深入探討日本文化的本質性特點,因而具有十分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書史論結合,例證豐富,思路清晰,結構完整,對漢字日本化命題進行了詳細深入的描寫、分析與闡釋。但似乎還可以嚐試從其他角度或運用其他指標進行分析與闡釋,比如漢字音的變異也是漢字日本化的重要內容,期待作者有機會充實這方麵的內容。

(王 磊)

張繼文:《日本古典短歌與唐詩的隱喻認知研究》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隱喻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兩千多年前的亞裏斯多德曾在他的著作中有相當篇幅關於隱喻的定義和思考的論述。長期以來,隱喻作為修辭學或修辭格手段而倍受關注。進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特別是八十年代,萊考夫等(Lakoff et al. 1980;Lakoff 1987;Lakoff et al. 1989)構築了隱喻是從根源領域向目標領域概念映射這一定義。認知理論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飾形式,更重要的是認知事物的一種手段,隱喻的基本作用是從始源域向目標域映射過程中,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維通過體驗獲得感知,在認識新事物、構建新概念、建立推理機製以及形成思維方式等方麵,揭示了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