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貴福咳嗽了兩聲,有板有眼:“照貓畫虎,我解釋生產的意思,是學習四哥了。四哥是你的爸爸,那天講了小時候的故事。發生在解放前,你的爺爺還在世。一天集日,你爺爺讓你爸爸到集日去買竹竿。竹竿是為了架蚊帳,家家在夏天都使用。表爺給了四哥幾個銅子,上路了。你爸爸到了集日,大錯特錯,買了豬肝。”
三楞子說:“錯在哪兒?”
賈貴福說:“不是竹子的杆,是豬身上的肝。是從食品小攤買了豬肝,不是從物品市場買的竹竿。豬肝和竹竿,說出來沒有區別。四哥口袋裏還剩下了兩個銅子,又偷偷買了一個豬耳朵,裝在口袋裏。回到家裏,你爺爺看到買了豬肝,很生氣,責怪你爸爸,埋怨說‘是竹竿不是豬肝,你難道沒有耳朵?’四哥又誤解了,恐怕泄露秘密,掏出了豬耳朵,說:‘有耳朵,有耳朵。’把豬耳朵當成了你爸爸的耳朵,你爺爺氣得鼻子都歪了。”
大夥兒哄笑起來。
賈貴福搬出了三楞子的爺爺和爸爸當主角,三楞子畢竟是革委會主任,沒有羞惱成怒,反而嘻嘻地上綱上線,說:“稍微大意,話不投機,差一點犯錯誤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可能得到起碼的知識。這些偉大的教導應該永世不忘,多虧爺爺、爸爸生在舊社會。”
此情此景,聊天無法繼續了。
原來,“文化大革命”來了,造反派搶班奪權,三楞子踢翻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吳天明的交椅,甚至可以坐上大隊辦公室的桌子。權力交替,大勢所趨。對鄉親來說,對幹部的態度,往往敬而遠之,人情遠近交叉纏繞,三楞子的處境並不理想。
月亮高照,星星閃爍,蚊子在耳邊飛來飛去,發出嗡嗡的聲音,人們轟不走,便用扇子驅趕。忽然,刮過了一陣風,大樹搖動,還隱約聽到了隆隆的悶雷。眾所周知,多年的經驗無需回答,人們紛紛站起身來,看到天上的烏雲滾滾而來,風來雨到,快快回家,避免風吹雨打,到屋裏貓著,是上策,不是下策。
回到家裏,秀麗還沒有睡。孩子趴在胸脯上,正在吃奶。
秀麗說:“你去幹啥了?沒心沒肺。”
我說:“就怪你生了丫頭,不會生兒子。”
秀麗心裏不痛快,白了我一眼說:“地裏播種了穀子,難道能長出高粱?
不怪我,怪你。”
是啊,男子是種子,女人是土地。
孩子有男有女,咋形成的?我不明白,是未知數。盡管她說女人是地,男人是種子,土質瘠薄或者是品種優劣,不至於種了穀子長出高粱吧?責任在於我,隻好說:“試驗試驗,再看下一茬兒吧。”
秀麗說:“有啥算啥,你說不準,我也說不準。”
5.掂量利弊
既然說不準,那就不用說了。
文化知識最重要,理論和實踐是兩層皮。比如說“日月如梭”,快慢不準確。晚上,我看了一本《十萬個為什麼》,裏麵說,地球環繞太陽公轉,每秒鍾轉29.8千米。1秒鍾有了30公裏。感覺中看到的太陽和月亮,好像並沒有移動。
有人說,任何時代都不會停止,不能後退,隻能前進。我理解了,人出了門,邁開腳步,東南西北,四麵八方,向前走就是前進,轉過身來還是前進,倒著走才是後退。
晚上,村裏放映電影,演的是《閃閃的紅星》。片頭開始,出現了紅星光芒四射,伴奏是人民解放軍的軍歌,人們很熟悉,歌詞是:“向前!向前!
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
故事看過三遍了,對我也是教育。20世紀30年代,在紅色搖籃的江西,有一位年僅八歲的孩子潘冬子,參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鬥爭。我在八歲的時候,已經解放了,後悔晚生了幾年,並沒有戰爭的環境。
這就是渲染和熏陶。
社會和平了,沒有戰爭,我當不成潘冬子,閨女也當不成潘冬子。我在學校體育課上和民兵訓練時,口令有“齊步走”、“向左轉”、“向右轉”
和“向後轉”,說什麼聽什麼,聽什麼做什麼。我在生產隊裏是社員,就得聽賈子龍的。賈子龍比我大六歲,讓我和賈希躍去鍘草。賈希躍是三楞子的父親,令人高看。
鍘刀由兩部分組成,長方形的榆木中間挖槽,大鐵刀插入木槽裏固定。
一人把草料平鋪到木鍘板上,另一人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草就齊刷刷地切斷了。這草專門給牲畜當飼料,古代發明了鍘刀的工作原理。賈希躍入草,我按鍘刀。這個活計按部就班,談不上技術。
這種原理運用到社會人生中,有實事也有故事。傳說宋朝的包公有三口鍘刀:龍頭鍘,專斬皇親國戚;虎頭鍘,專斬貪官汙吏;狗頭鍘,用來斬平頭百姓。大概包公判刑,個人說了算,皇帝的姑爺陳世美和自己的侄子包勉,格殺勿論。
鍘刀延續到新民主主義時期,在二十多年前,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的劉胡蘭,積極投身於婦救會的工作。1947年1月12日,敵人突然包圍雲周西村,強令全村群眾到觀音廟集中。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因為拒絕投降,被敵人用鍘刀殺害了。
包公和劉胡蘭兩個人物,是從看戲和課本上了解的。我看到了鍘刀而產生聯想,我不是包公,也不是敵人,隻是離不開鍘刀。
兩個人的語言交流,不能沉默無語。不說長遠,隻說眼前,賈希躍問:
“永文,今天是不是七月初十?”
“說不清。”
“七月初十是我的生日呢。”
“我常常記得是陽曆,不是陰曆。我知道今天陽曆是八月五號。陰陽陰陽,過去是陰雲,如今是太陽。”
“嘿,我是老腦筋,追不上形勢。”
單口相聲是一人說,兩人說話是雙口相聲。我應付著說:“是啊,五月初五是端陽節,十月一號是國慶節,都能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