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處世中庸學(8)(2 / 3)

大家都以為李淵懷著刻骨仇恨,將會與突厥決一死戰。不料李淵竟派遣謀士劉文靜為合,向突厥屈節稱臣,並願把“子女玉帛”統統送給始畢可汗!

李淵的這種屈節讓步行為,就連他的兒子都深感恥辱。李世民在繼承皇位之後還念念不忘:“突厥強梁,太上皇(即李淵)……稱臣於頡利(指突厥),朕未嚐不痛心疾首!”

李淵卻“眾人皆醉我獨醒”,他有他自己的盤算,屈節讓步雖然樣子上難看一點,但能屈能伸方能成為大丈夫。

原來李淵根據天下大勢,已斷然決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氣候,太原雖是一個軍事重鎮,但還不是理想的根據地,必須西人關中,方能號令天下。西入關中,太原又是李唐大軍萬萬不可丟失的根據地。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保住太原,順利西進呢?

當時李淵手下兵將不過三四萬之眾,即使全部屯住太原,應付突厥的隨時出沒,同時又要追剿有突厥撐腰的四周盜寇,也是捉襟見肘。而現在要進伐關中,顯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所以,唯一的辦法是采取和親政策,讓突厥“坐受寶貨”。所以李淵不惜屈節讓步,自稱外臣,親寫手書道:“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複與貴國和親,如文帝時故例。大汗肯發兵相應,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親,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與突厥約定,共定京師,則土地歸我唐公,子女玉帛則統統獻給可汗。

退一步,海闊天空。唯利是圖的始畢可汗果然與李淵修好。在李淵好為艱難地從太原進入長安這段時間裏,李淵隻留了第三子李元吉率少數人馬駐紮太原,卻從未遭過突厥的侵犯,依附突厥的劉武周等也收斂了不少。李元吉於是有能力從太原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人員和糧草。等到公元619年,劉武周攻克晉陽時,李淵早已在關中建立了唐王朝,而此時的唐王不僅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擁有了新的幅員遼闊的根據地。此時的劉武周再也不是李淵的對手,李淵派李世民出馬,不費多大力氣便收複了太原。

另外,由於李淵甘於屈節讓步,還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資助。始畢可汗一路上送給李淵不少馬匹及士兵,李淵也借機購來許多馬匹,這不僅為李淵擁有一支戰鬥力極強的騎兵奠定了基礎,而且因為漢人素懼突厥兵英勇善戰,李淵軍中有突厥騎兵,自然憑空增加了不少聲勢。

李淵屈節讓步的行為,為不少人所不齒。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軍既平安地保住後方根據地,義順利地西行打進了關中。如果再把眼光放遠一點看看,突厥在後來又不得不向唐乞和稱臣,突厥可汗還在李淵的使喚下順從地翩翩起舞哩!

由此看來,暫時的屈節讓步,往往是贏取對手的資助,最後不斷走向強盛,再後來使對手屈節的一條有用之計,商業競爭中,這樣的事例也不少。

1983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兼執行經理史密斯,經過深思熟慮後作出重大決策,將公司屬下坐落在加利福尼亞州費雷門托市的一家汽車工廠拿出來,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合並,生產豐田牌小轎車。當時日本豐田汽車早已以其質優價廉進入美國市場,馳騁於美洲大陸。能將汽車工廠打入本土,自然是雄心勃勃的豐田公司求之不得的好事,因此美方建議一經提出,日方的人員、設備便跨洋過海來美國安家。

美國人早就對日本汽車“侵入”美洲大陸、搶占美國汽車王國地位反對至極,史密斯竟公然把日本公司大搖大擺請到國土上生產汽車,這不是“喪權辱國”的屈節投降,也至少是“引狼入室”的高度讓步。為此,美國上下,尤其是汽車界紛紛向史密斯提出譴責和非議。

到底是引狼入室,純粹的屈節讓步,還是另有一番苦心?史密斯自有他的打算和想法。他深切地了解到,美國汽車界之所以在日本汽車大舉進攻之下束手無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太輕敵了。當初日本車剛剛馳入美洲之時,幾乎所有美國汽車商都認為日本車不過是初學者的小玩意,低劣產品。對日本汽車售價低、性能好、省燃料的特點缺乏正確的認識態度。等到日本汽車在美國越來越暢銷時,美國同行便一籌莫展了。到了現在,日本汽車在各方麵都有優勢,不承認這一點隻能說明是在狂妄自大。爭取日本技術的幫助,增強自己產品的競爭實力,才是爭回麵子,爭回利潤的唯一正確出路。

所以,史密斯與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合並之舉,表麵看似乎是引狼入室的大讓步,實際上則是把“老師”請到家裏的一大進步;似乎是向日本同行俯首稱臣,實際上則是了解老師,向老師學習,然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舉勝過老師的昂首奪霸之舉。

時至今日,沒有一個廠商不明白,要想與日本汽車競爭,必須像日本汽車那樣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汽車質量,隻有兩手抓,雙管齊下,才能贏得這場競爭。而通用汽車公司在80年代便已開始巧用計策走出這一步。也正因為這樣,通用公司能不斷抗阻日本汽車的衝擊,始終站立於美國汽車界的前列,並逐步追趕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