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處世中庸學(10)(1 / 3)

嚴辛居安思危,於正午時分的燦爛陽光下,思慮到黃昏的黑暗,終究免遭殺身之禍,這對我們今天在經濟領域不無啟迪。善於從平靜中預見到危機,從而早作準備,定出立於不敗之地的良策。

深藏好惡無懈可擊

領導者要堅守虛靜,應該注意的還有不輕易流露愛憎情感,不可暴露自己的嗜好。因為部下一旦得知領導的愛憎情感和嗜好,必然會迎合上司,並掩飾自己的真實欲望,需要的時候,還會欺騙和蒙蔽上司。

現代的一些有關人際交往方麵的書籍,也常常教誨人們要注意別人的愛好,並想方設法投其所好,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如對方喜歡集郵,那麼要找他幫忙時,最好帶上幾枚精致的郵票;對方喜愛讀書,便送他幾本裝幀精美的書籍;……類似的這種教誨幾乎可以在任何一本介紹推銷方法的書中找到。這表明,迎合人本性的喜好厭惡,是古今都被廣泛運用的方法。賢明的領導者如不能提防這一點,則後果不堪設想。

這樣的例子韓非子談過不少。

越王勾踐最欣賞英勇的人,於是,其人民多半表現得英勇不怕死。

楚靈王喜歡細腰美女,於是,宮中為減肥而餓死的女子日益增多。

桓公好色而且妒心很重,於是,就有豎刁這種人,自動地把自己閹割了以後,跑去管理後宮。

桓公喜歡吃美食,所以有易牙把自己的長子蒸熟之後,請桓公大吃一頓。

燕王則喜歡才子,他裝著一副賢明的樣子,向臣下子之示意要禪讓王位給他。他認為這樣做,子之必會拒絕,自己可保王位不丟,且能換來美譽。子之了解到燕王喜歡虛名的特點,便故意裝著不願意接受王位,燕王很高興,然而不久,子之便將王位篡奪了。

如此這般,君主如果把自己內心的好惡太表露於外,群臣們就必然會適當地裝裝外表,以迎合君主,利用君主的喜好憎惡來為自己鋪路,達到自己的目的。

如上述,子之利用君主愛慕虛名之心而奪取王位。豎刁與易牙則利用君主的嗜好而獲得權力。結果,燕王在內亂中橫死,而齊桓公也是死於易牙、豎刁的叛亂之中。

何以至此呢?這是因為君主的本心被臣下看穿的緣故。臣下對君主所表現的忠態,並不是出於愛心,而是貪圖功利的緣故。

韓非子於是告誡道:“身為一國之主,如果不懂掩飾其內心,隱藏其嗜好,那麼臣下巴結,蒙騙君主,甚至出現像子之、豎刁、易牙這樣的人物,是很容易的。”

相反,如果太不輕易流露自己的喜愛嗜好,臣下反而會暴露出真麵目,君主便不至受騙了。

韓非子又講了這樣的故事:

由於齊桓公喜歡紫色的衣服,所以國人都學著也穿起紫衣服來。於是,市麵上紫色布料價格高漲,為素色布料的五倍。桓公很擔心,就與管仲商量。

“因為我喜歡紫色衣服,結果紫色布料價格昂貴。全國百姓也都喜歡紫色衣服。你看該怎麼辦?”

管仲回答道:

“大王若想阻止,不妨試著不穿紫色衣服,同時也不妨告訴左右說你已經不喜歡紫色的衣服了。若有左右親信穿著紫色衣服來,你一定要叫他退下,以表示你討厭紫色的衣服。”

桓公照此辦理,結果第一天就沒有一個左右親信再穿紫衣服,第二天,宮內沒有人再穿紫色衣服,而第三天則全境內沒有人再穿紫色衣服。

君主處於至高之位,是眾“矢”之的。君主一旦表露其喜厭,則天下人莫不群起而效仿之。這樣,君主想要明斷事務、監察百官也就困難了。因此,君主應該絕對堅守虛靜,讓臣下無從摸到君主的喜惡,臣下摸不到君主的喜惡,自己的喜惡就會顯露出來了。

還應注意的是,僅是上司堅守虛靜,不流露自己的意圖、欲望、喜好還不夠,還必須設法使部下行動起來,這樣才能夠以靜製動,通過隱秘地觀察部下的言行,把握部下的本來麵目。因為如果部下也同樣保持虛靜,行韜晦之計,上司便無從掌握部下了。

避免爭鬥亂中求安

在曆代的政治中,權謀和紛爭常常占有重要位置。對於為政者,一切從社會民生出發,不介入權謀之爭,超然於其外,堅守節操,是必需的素質。

身居亂世,為君不易,為臣相則更難。

上有君王,下又麵對權力角逐的爭鬥,為保全性命,進而求取社會民生的發展,作為政治家,所做的選擇實乃至關重要。

晏子在齊莊公被殺後,幸免於難,這裏有晏子平素的威望所在,但很大程度亦在於他未介入君臣之間的紛爭戎鬥。

崔杼殺了齊莊公,立莊公的兒子為君,為鞏固其勢力,就讓文武大臣到祖朝發誓。晏子怒斥崔杼,崔杼雖然憤怒,但因晏子以正直而聞名,終也不能殺他。

晏子不慌不忙,從容離去。仆人見他坐上車,就要趕馬快跑,他按住仆人手說:“不用著急,慢慢走吧,跑快了不一定就能活命,走慢些也不一定非死不可。”

晏子之安然若泰,是出於心底無私的品格。隻有素有為社會而存亡的抱負,才會有晏子的豪氣。在動亂之時,晏子的表現可謂難能可貴,亦足以為後世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