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處世中庸學(11)(2 / 3)

趙延進通變破遼軍

宋太宗趙匡胤為了防止將領們擁兵自重,每到用兵之時,才臨時任命官員擔任指揮使、都招討使等職務,帶兵出征。另外,將軍出征之前,皇帝還要親自授予陣式,要求指揮官必須按著規定的陣圖作戰。不管戰事如何,一律不許更改。就是敗了,也無大罪,不然,嚴懲不貸。這樣一來,盡管宋朝兵多將廣,武器精良,但由於照圖打仗,在和遼國作戰中屢戰屢敗,因此,每次出征,士兵們都又疑又懼。士氣十分低落。

遼國燕王韓匡嗣於公元979年9月又領兵侵犯宋邊境。太宗命雲州觀察使劉廷翰率兵禦敵,命崔翰、趙延進、李繼隆等帶兵參戰。

臨行之時,太宗故伎重演,又把陣圖賜給了眾將,命他們按圖作戰,還要“務求必勝”。

宋軍行到滿城之時,遼兵漫山遍野,從東西兩麵蜂擁而來,登高望去,隻見煙塵滾滾,望不到邊際。

眾將眼看遼兵就要衝上來了,急忙按圖布陣。太宗這次賜給他們的陣圖是把大軍分成8陣,每陣之間相隔百步遠,把兵力分散開。

兵力這樣分散,能擋住遼兵鐵騎的衝擊嗎?大家禁不住驚慌恐懼起來。“皇上派我們來,不就是要把敵人打回去嗎?按著圖上打法,非敗不可,情況緊急,隻有集中兵力,才能勝利。這樣雖然有不照圖打仗的罪名,但總比喪師辱國好得多!”趙延進大,旨說,他決心根據實際情況布陣排兵。

“萬一敗了,那可如何是好?”崔翰憂心忡忡地說。

“如果兵敗,罪名由我承當。”趙延進堅定地說,因為他見遼國大軍已迫近,不能再遲疑了。

可崔翰還是猶豫不決,擅改聖旨的罪名實在令他恐懼。

“兵貴適變,怎能預定,這違背聖旨的罪名,我一人承擔了,如再遲疑,可就來不及了!”李繼隆也催促說。

崔翰終於下定決心,把8陣改為2陣,前後呼應。還派人去詐降。遼燕王韓匡嗣深信不疑,不加絲毫防備。

沒過多久,戰鼓齊鳴,殺聲震天,宋軍突然殺出,遼國措手不及,很快敗退下去;宋軍窮追猛打,許多遼兵墜入坑穀。這一仗,宋兵殺死遼兵萬人,活捉3000,繳獲戰馬千匹,兵器不計其數。

捷報傳到京師,宋太宗沒有追究不按圖作戰的責任,反而封賞了趙延進。但奇怪的是,在以後的對遼作戰中,趙光義還是搞那老一套:戰前賜陣圖,定策略,大將們不得違背,戰爭的勝負情況,也就可想而知了。

宋太宗趙匡胤不了解敵情,卻要將領按他給的地圖排兵列陣,焉能不敗?趙延進能根據敵情下達正確的命令,取得勝利是必然的。

輕裝上陣能破敵

我國古代用戰車作戰,據史書記載,中國戰爭史上中原各國從車戰轉向步戰,是從晉苟吳伐戎狄後開始的。

春秋時期,大原(今山西太原乃附近一帶)是戎狄人集居的地區,他們經常侵擾晉國的北部地區。晉平公17年,苟吳奉晉侯之命,率千乘戰車,浩浩蕩蕩討伐戎狄。可部隊一開進戎狄境地,就吃盡了苦頭:那裏溝壑縱橫交錯,道路崎嶇,眾多的戰車和士兵擁擠在窄窄的山道上,擁擁擠擠,稍不留神,戰車就會翻進山溝。戎狄士兵不時乘機衝出來襲擊,他們地形熟悉,凶猛強悍,越溝跳澗,如履平地,來得快,去得也快,轉眼之間,就跑得無影無蹤,晉軍隻有被動挨打的份兒。

眼見隊伍日漸混亂,人心惶惶,苟吳憂心如焚。

大將魏舒建議說:“這鬼地方,40名士兵跟一輛戰車反而絆手絆腳,不如每車隻用10名,定能取勝。”

荀吳應允,並交由魏舒去辦理。魏舒帶著新組建的戰車同戎狄人交戰,果然勝了。

正當晉軍高興之時,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戎狄人戰敗後,退守山林,兵車幹脆進不去,無法追擊。

魏舒又建議說:“將軍,我們也丟棄兵車,重新更製編伍,跟戎狄人一樣,徒步作戰算了!”

荀吳覺得有道理,於是,魏舒就開始著手改編部隊。沒想到他自己的車兵卻鬧起事來,他們不願意和步兵同列,魏舒當場殺了那個鬧事的,餘者肅然聽命。

魏舒把車兵和步兵混編在一起,5人一伍,作為戰鬥的最小組織。又把伍編成能互相配合應援的軍陣:作戰之時,前麵布2伍,後麵布5伍,右麵1伍,左麵3伍,形成後強前弱中間空的方陣。他還挑選出10伍機警的士兵組成突擊隊,互相支援。

魏舒帶著這支新編組的隊伍向深山密林中進發。躲在林中的戎狄人見晉兵一反常態,無車無馬,部隊零星分散,不由得哈哈大笑,他們也沒布陣就大大乎乎地衝過來,兩軍相接,晉兵假裝敗退,戎狄兵滿不在乎地追過來。一聲鼓響,晉軍從麵掩殺過來,把他們分割包圍,戎狄頓時亂作一團,慌忙轉身逃命。不料,歸路早被布置在陣前的士兵切斷,待往左右潰逃時,晉軍的左右諸伍截住廝殺,死者無數,所剩的戎狄部族隻好投降。接著晉軍又用相同的陣法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荀吳在與戎狄的戰鬥中,沒有遵循成規,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隨時改變了戰略部署,因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