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處世中庸學(12)(1 / 3)

美國是世界商戰的主要戰場之一,它消費全球出口量達六分之一。誰都全力設法打人美國市場,其市場之變幻莫測為全球之最。華裔劉心遠赤手空拳創辦劉門國際公司,隻不過6年時間,可是發展極快。1984年開始創辦時,營業額隻有50萬美元,1985年躍增至250萬,1986年升至1200萬,1987年達3700萬,1988年達6900萬,1989年達8900萬。1990年估計可達1.5億美元。在美國電腦業具廣泛影響力的《電腦經銷商新聞》,1990年5月刊出全美10大電腦經銷商排名,劉門國際公司在兩個評鑒項目中榮登金榜,這是美國華裔企業首先獲得這項榮譽。劉心遠創業時幾乎是從“0”開始,他在加州州立大學學過電腦,早就料定經銷電腦產品及零組件遠景可觀,因此,1984年,他辭去高薪工程師工作,一心一意從事電腦零組件經營,從在紐約市親戚的一間倉庫中以“一個人、一台電話”開始。他迅速而詳細地了解電腦市場變化,根據市場需要,迅速地組織電腦零組件市場供應,因為及時對路,生意做得很活很快。現在劉門國際公司有職工250人,在長島市總部擁有3.5萬平方英尺辦公大樓,銷售據點遍及加州、佛羅裏達州、伊利諾州、德州等地。劉門國際公司發展如此之迅速,正如他自己所總結的:“電腦產品的市場周期非常短,最快的可能隻有三五個月,因此專心致誌地了解市場,並迅速應變是最重要的關鍵。”

隨市場需求而變,掌握最大的主動性,這是劉心遠成功的主要因素。

皇帝女兒也愁嫁

廣州軟管廠原是全國唯一的軟管製造廠,專營加丁牙膏管、藥物管等金屬軟管。全國牙膏廠製藥廠遍布,用管需求量大。70年代前軟管產品可謂“皇帝女不憂嫁”,不愁沒有出路。但是,70年代中期塑料工業興起,一度時興用塑料軟管代替金屬軟管,軟管廠生產因而出現滑坡。

80年代初,軟管廠通過市場調查發現,各地牙膏廠紛紛購置設備自行生產軟管,皇帝女兒開始愁嫁了。但他們又發現國內市場上一般牙膏飽和,而中草藥物牙膏則很受歡迎。這無疑是一個契機。前任廠長陳肖心當機立斷:及時調整產品結構,采用第一軍醫大學的科研成果,試製並生產對防治口腔病有多種功效的中草藥牙膏。

首先遇到的問題,是上級主管部門不認可。不過這次軟管廠頂住了,因為改革潮流已經氣勢磅礴地席卷神州大地,讓實踐去證明誰是誰非。

廣州軟管廠與第一軍醫大學合作決心既定,便破釜沉舟,攜手進取。兩單位科研工作者通過大量的化驗、分析、配製、臨床試驗,終於選定了最佳配方,取名為“潔銀”,療效甚佳。

缺乏設備,廠領導和技術人員知難而上,刻苦攻關,一方麵自己製造設備,一方麵購買外廠的閑置設備加以改造,僅用一年時間,自製和改造設備25台,形成了年產2000萬支牙膏的生產能力,而投資隻花了72000元。某省一家日用化工廠的技術人員在參觀軟管廠牙膏設備後說。他們組裝同等產量的設備,花了3年時間,共使用資金30多萬元。

潔銀牙膏1982年夏問世,半年內生產207萬支,投放省內市場即銷售一空。軟管廠嶄露頭角。

突破獲得成功,全廠上下欣喜不已。軟管廠領導幹部的目光沒有盯著成績,而是盯住了全國市場。他們獲悉,當時全國平均每人每年隻用一支牙膏;60年代日本已平均每人每年使用3支牙膏;聯邦德國和美國平均每人每年使用6支牙膏。我國消費水平比較低,主要原因在於廣大農村地區使用牙膏不普遍。可見,農村有廣闊的潛在市場可供開拓。而在城市,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對牙膏有多種功效的要求也與日俱增。所以,發展藥物牙膏有縱橫馳騁的廣闊天地,軟管廠領導幹部對此充滿信心。根據市場需要和本廠生產可能,他們擬訂了潔銀牙膏的營銷策略和規劃。首先,在廣州地區建立立足點。同時發展省內銷售網,再打入京、津、滬、杭等有影響的大城市,擴大國內影響;然後有計劃地向全國城鄉市場擴展,建立全國銷售網點,並發展出口。

為了迅速將潔銀牙膏推向全國和世界,軟管廠運用電視、電台、報紙、刊物、農村有線廣播、街頭廣告牌、商店廣告欄、列車廣播等多種宣傳工具,采取多樣形式,反複宣傳,廣泛讓人知曉。他們知道,隻有提高產品知名度,才能進而占有市場。他們認為“市場就是戰場”,必須不失時機地“搶占製高點”,營銷人員千方百計參加各地訂貨會、展銷會,努力開拓市場,有的同誌還在蜜月期中,有的剛剛當爸爸,就踏上了征程。功夫不負有心人,潔銀牙膏暢銷各地,供不應求。

1983年,軟管訂貨急劇減少,加工軟管量隻有1.6億支,比1981年減少1/5;而牙膏產量達1700萬支,是1982年的8倍多,全廠利潤400萬元,比1982年增長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