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功雖幾經大起大落,但他盡忠至公之心卻並沒有因為他的幾起幾落而旁落,相反,這卻更使徐有功增加了為民請願之誌,當徐有功每次看到武則天無故殺人,都要冒死力爭,有時對皇上也是聲色俱厲。一次,武則天因為一個案子和徐有功爭執不下,於是惱羞成怒,便命令殿前的武士把徐有功推出午門斬首。武士們馬上進殿駕起徐有功就往宮門外拖,徐有功一麵用力掙紮,一麵大聲喊道:“陛下,我雖然被殺,但法律卻不能隨意更改。”武則天聽了後,深深地佩服徐有功以死盡忠、護法盡節的忠義之心,遂上前喝住武士,並大大地獎賞了公正無私的徐有功。
徐有功不僅執法如山,護法盡忠,而且無論對公對私都持公正廉明之心,絲毫不以個人或其他的原因而怠慢國政。一次,酷吏皇甫文備和徐有功共同審理一件案子,徐有功秉公辦理,不無故陷入之罪,因而引起皇甫文備的不滿,於是他就誣告徐有功有意釋放叛逆犯人,武則天遂命令讓徐有功回避此案,並另外派人調查實情,但後來調企的結果證明皇甫文備純係誣陷。但徐有功對此卻泰然處之,坦蕩無私,絲毫不以為懷。不久,皇甫文備亦被人告發謀反而被捕入獄。徐有功經過調查和詳細的分析案情,認為皇甫文備是受冤而致,於是就把他無罪釋放了。徐有功的屬下們都很不理解,就問徐有功:“皇甫文備過去曾無中生有地陷害你,竭力把你罪之於死地而後快,而你對他卻這樣寬容,對他如此寬大,這到底是為什麼?”徐有功聽了後,嚴肅地對大夥兒說:“你們說的是我和皇甫文備私人之間的矛盾,但我現在所執行的是國家的法律,我又怎能因為我們倆有矛盾而去違背國家的法律呢?”短短幾句話,揭示了徐有功為官清正、大公無私的高風亮節。
徐有功經常對他的下屬說:“一個人身為法官,掌握著百姓的生死大權,所以不能隻顧自己的榮辱進退而一味地順從皇帝的意見,說假話,說空話來濫殺無辜。”徐有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幾次任法官期間,多次地為受冤枉的和被陷害的犯人和案件平反,積極地為受害人申訴,幾次差點被武則天處死。但徐有功堅貞不渝,置國家的法律於個人之上,公而忘私,忠心為國,確實堪稱誌士仁人。尤為可貴的是,徐有功身逢亂世而其身不亂,出汙泥而不染,卓然守法,矢誌不移,終無屈服之心,而有忠烈之義。其大公無私的節操深為後人稱讚,因而得以流芳百世。
徐有功多次為受冤枉和被陷害的犯人平反,積極為受害人申訴,幾次都差點被武則天處死。雖幸免於難,但也不能不說明忤逆龍顏的危險。
恭敬不如從命
“恭敬不如從命”,這一中國古老的至理名言,諄諄告誡著後人:對領導,服從是第一位的。下級服從領導,是上下級開展工作,保持正常工作關係的前提,是融洽相處的一種默契,也是領導觀察和評價自己下屬的一個尺度。汪輝祖、王永吉在《官場學》秘籍中提到,“觀察他同上司共同處理事情時是否同憂同樂,來決定他是否是個心地純正的人”,從而決定他是否是一個職位最合適的人選。
在一些單位裏,經常碰到一些紀律觀念淡薄,服從意識差的人。他們是領導們最感頭疼的“刺頭”或稱“渣子頭”。這些人或是身無所長,進取心不強,對領導的吩咐命令滿不在乎,或是自以為懷才不遇,恃才傲物,無視領導。無論是事出何因,他們一律都是在領導麵前昂著高貴的頭,家事、國事、天下事都可在他大腦中“存檔”,唯有領導的命令不在此列。比如一天中午,我辦公室的領導問同事小蔣:“小蔣,我讓你複印的資料怎麼樣了?”小蔣三分驚訝七分漫不經心地反問:“複印什麼資料?”當著其他下屬的麵,我們這位領導很丟麵子,氣呼呼地訓道:“你怎麼對我說過的話這樣不放在心上!”照常理而論,小蔣應立刻道歉,略找原因給領導一個台階下,待領導稍有息怒,迅速去把資料複印來交給他。這樣,領導再火盛也會陰轉晴,頂多再訓他兩句也許還是麵帶笑容,年輕人事情多,領導一般會諒解他們的疏漏的。但這位小蔣卻既沒道歉,也沒立即去複印,而是屁股一扭,逃之夭夭。
這些“刺頭”表麵看來,超凡脫俗,瀟灑自在,實則是自己有意識地與領導劃出了一條鴻溝,不利於自己的工作進步,也不利於集體的團結和相處。因此,“刺”萬萬不可長,進取之心萬萬不可消。你不是才高鎮主嗎?敬請謹記:謙受益,滿招損。年輕人在某一方麵,定會有領導所遠遠不及的才氣,但隻有與領導融洽相處,小心服從,大膽探索,才會讓領導充分領略你的才華,為你提供鍛煉的機會,才能不斷進步,以才高德厚得到領導的器重。你越是自視懷才不遇,感歎世無伯樂,越是阻斷了展現自己的才能的道路和機會,你不跑一步之遙,即使伯樂常在,又怎能發現你這匹千裏馬?對於才氣不佳者,更應有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和灑脫,應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毅力和韌勁,而不應甘於沉淪,成為領導眼中又臭又硬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