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附錄·朱子校昌黎先生集傳(2)(2 / 2)

飛語,即《釋言》所解之讒,而竟不能解,故以兄喪為辭而求去耳。時宰相鄭,翰林舍人李吉甫、裴複也。公以夏末離京,赴東都,有《酬裴十六途中見寄》詩。是年有《張中丞傳後敘》、《答馮宿書》、《盧於陵墓誌》。三年戊子,改真博士,見《行狀》。有《酬崔十六少府》及《東都遇春》詩,《與少室李渤書》,《裴複墓誌》。《新史》渤傳雲:洛陽令韓愈遺渤書。公時為博士,五年方為河南令,未嚐為洛陽令。)改都官員外郎,即拜河南令。(洪《譜》雲:四年己醜,公年四十二,改都官員外郎,守東都省。《神道碑》雲:除尚書都官郎中,分司判祠部。《行狀》、《新、舊史》皆雲員外郎,《送李正字序》,亦但雲都官郎,碑文誤也。方考:公除都官,六月十日也。製辭亦作員外郎。洪《譜》又雲:《神道碑》雲:“中官號功德使,司京城觀寺,尚書斂手失職,先生按《六典》盡索之以歸。誅其無良,時其出入。禁嘩眾以正浮屠。”《曆官記》雲:“公判祠部,日與宦者為敵,惡言罵辭,狼籍公牒,乃上書留守鄭餘慶,乞與諸郎官更判,不見允。”

在東都有遊嵩洛諸《題名》、《送李翱》、《侯參謀》、《和盧汀錢徽》、《與竇韋尋劉尊師》諸詩,《送李正字歸湖南序》並詩,《鄭涵校理序》、《祭薛公達文》並《墓誌》、《京兆韋夫人墓誌》、《河南府同官記》。五年庚寅,授河南縣令。《神道碑》雲:“魏鄆幽鎮各為留邸,貯潛卒以橐罪士,官無敢問者。先生將レ(其禁,以壯朝廷,斷民署吏,俟令且發。留守、尹大恐,遽相禁。有使還為言,憲宗悅曰:韓愈助我者。是後鄆邸果謀反,東都將署留守,以應淮蔡。”又有《上留守鄭公啟》。時公以論事失鄭公意,既令河南,軍人有罪,公追而杖之。留守不悅,公以啟辨明,且力求去,見《集》中。《行狀》雲:“改河南令,日以職分辨於留守及尹,故軍士莫敢犯禁。”疑鄭公卒聽其言,故軍人畏服如此也。在河南有《感春詩》、《燕河南秀才序》、《送石洪序》並詩,及《月蝕》、《招楊之罘》、《河南令舍池台》諸詩,《張圓墓碣》、《盧殷墓誌》。)遷職方員外郎。(洪《譜》雲:六年辛卯,行尚書職方員外郎。是年春,公尚在河南,有《送窮文》、《辛卯年雪》、《寄盧仝》、《誰氏子》諸詩,《送溫造序》、《乳母誌》。至京師,有《酬盧雲夫望秋作》、《石鼓歌》、《複仇狀》、《盧丞》、《房武》、《畢墓誌》。)

華陰令柳澗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報而刺史罷。澗諷百姓,遮索軍頓役直,後刺史惡之,按其獄,貶澗房州司馬。愈過華,以為刺史陰相黨,上疏治之。既禦史覆問,得澗贓,再貶封溪尉。愈坐是複為博士。(洪《譜》雲:七年壬辰二月乙未,以職方員外郎複為國子博士,年四十五。《舊史》雲:“愈因使過華,上疏理澗。”公自去年以來,未嚐出使。或雲:即公赴職方時,過華睹其事,遂疏於朝爾。《進學解》雲:“三年博士,冗不見治。”《舊》又作“三為博士。”按:公貞元壬午,授四門博士;元和丙戌,為國子博士;丁亥,分教東都;今年又自郎中下遷,凡四為博士矣。此先言暫為禦史,繼言三為博士,則自丙戌而後,三曆此官也。若雲三年,則自元年夏赴召,至四年春尚為博士,首尾巳四年矣。方考:丙戌初除,丁亥分教,自不必厘而為二,其為博士,實三遷。當作三為為是。今按:上句言暫為禦史,而此言三年博士,正以其居官之久近為言,恐當作年為是,然亦未敢必也。洪《譜》又雲:是年二月,有《論錢重物輕狀》。《新誌》雲:“自建中定兩稅,而物輕錢重,民以為患,於是詔百官議革其弊。”方考以為:此議在穆宗即位之初,《通鑒》附之長慶元年秋,為得其實。今年初,無此議也。惟《會要》載元和六年二月製,謂建中後,貨輕物重,許諸道所納見錢,五分量征二分,餘三分兼納實估匹段。或當時有此議,然亦非七年也。況公六年二月尚在東都,洪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