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2 / 3)

“十一五”規劃的製定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黨中央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為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製度保障,為生態保護參與綜合決策創造了條件。

二、環境規劃逐步科學化和係統化

1.“九五”期間的環境規劃與成效

“九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把環境保護作為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之一,提出了環境保護的大政方針和明確要求。全國實行汙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並重方針,實施《“九五”期間全國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計劃》和《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兩大舉措,積極開展工業汙染防治工作。努力改善城市環境狀況。國家依靠科技進步,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結合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加強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以下成效:

首先,環境汙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製。“九五”期間,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情況下,主要汙染物的排放總量比“八五”末期有所下降。此外,結合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取締、關停了汙染嚴重又沒有治理前景的企業,有效地削減了汙染物排放總量,實現了90%以上的企業汙染物達標排放。重點區域的汙染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全國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計劃基本完成。

其次,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得到加強。把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列入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提出了加強生態功能保護區、重點資源開發區和生態良好區的“三區”保護戰略構想,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第三,環境法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九五”期間,國家製定和修訂了《大氣汙染防治法》、《水汙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噪聲汙染環境防治法》、《水汙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環境保護法規和規章;同時,不斷加強環境執法,推動了環保工作法治化進程。

第四,環境宣傳教育日益深入。認真貫徹《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將環境保護教育納入9年製義務教育,環境宣傳日益貼近群眾,環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2.“十五”期間的環境規劃及其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間是我國全麵重建生態環境和加強生態保護時期。五年期間,繼續加大環境汙染防治力度,通過環境影響評價製度、“三同時”製度等,對企業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以及汙染物排放指標加以嚴格監督和控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嚴格控製新汙染,推行清潔生產;抓好重點行業的汙染防治,在煤炭行業、電力行業、冶金行業、有色金屬行業、石油和化工行業、建材行業等均有所成效;努力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目標,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中心,重點解決水汙染、大氣汙染和垃圾汙染,使大中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同時,加強小城鎮環境保護和建設,強化核設施安全監督。至2005年,全國環境汙染有所減輕,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製,城鄉環境質量特別是大中城市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十五”期間,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自然生態恢複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十五”期間,加緊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防護林建設工程以及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重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累計人工造林保存麵積近8億畝,全國森林覆蓋率顯著上升。通過封育保護、預防監督和綜合治理,全國綜合防治水土流失工作取得很大成果。

其次,生態保護和建設取得初步成效。“十五”期間,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遏製人為破壞,以西部大開發為重點,大力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生態功能區劃工作逐步推進,開展了18個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試點,使一些對於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的區域得到初步保護。

第三,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取得新進展。“十五”期間,嚴格自然保護區管理,提高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質量,積極推動生態功能保護區和生態示範區建設;努力減少人為生態破壞,使全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遏製;“十五”期末,全國建立了多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總麵積已達150萬平方公裏,占陸域國土麵積的15%,超額完成了“十五”期間13%的計劃目標。已建自然保護區覆蓋了我國的各個生物地理區域,初步形成了類型多樣、區域分布比較合理的自然保護區網絡。

第四,生物多樣性履約和管理進一步強化。國家環保總局組織編寫了《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三次國家報告》,完成了我國核準《生物安全議定書》的程序,並於2005年9月6日正式成為生物安全議定書的締約方,製訂了《中國國家生物安全框架》,印發了《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治工作的通知》,並聯合有關部門發布了《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國務院辦公廳在2004年3月發布了《關於加強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和管理的通知》,建立了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部際聯席會議製度。

第五,生態保護監管與執法工作全麵展開。“十五”期間,國家環保總局在全國很多地區開展了生態環境監察試點工作,印發了《關於加強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工作的意見》,加大了對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地、農村、非汙染性建設項目及淡水與海洋資源、礦產資源、林草資源、旅遊資源、灘塗與濕地等重點資源開發和外來物種引進、轉基因生物應用的生態監管與執法檢查力度,強化對流域開發和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第六,農村環境和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全麵展開。由於“九五”期間一直強調城市的發展和環境建設,對快速發展中的農村未加以及時管理和引導,使得農村環境狀況不斷惡化。“十五”後開始關注農村環境和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抓住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快小城鎮建設的契機,在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同時,開展農村環保科普宣傳教育,把控製農業麵源汙染和農村生活汙染、改善農村環境質量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任務。同時,實施了海洋環境保護策略,堅持河海統籌、陸海兼顧,以陸源汙染防治為重點,加強對近岸海域水質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突出海岸帶管理,全麵推動海洋環境保護工作,使海洋汙染損害的速度和範圍有所控製,海洋生態破壞的趨勢得到初步遏製。

第七,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及相關製度不斷健全和完善。國家先後頒布了《環境保護法》、《放射性汙染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防沙治沙法》、《水汙染防治法》、《大氣汙染防治法》等法律。2003年9月1日,《環境影響評價法》的正式實施,標誌著國家把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以法律法規的形式規範下來。

第八,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得到加強。“十五”以來,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力度控製工農業汙染排放量,按照“以削減汙染物排放總量為主線,實施專項汙染防治規劃”的思路,我國遏製了汙染物排放總量增加的勢頭,使汙染物排放總量得到一定控製。目前,全國11項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均低於規定指標,工業汙染源達標率明顯提高,重點城市、流域、區域、海域汙染防治取得新的成果,生態環境保護也有了較大進展。

3.“十一五”期間的環境規劃及其麵臨的挑戰

“十一五”規劃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後編製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從“十一五”規劃的內容看,科學發展觀是其最重要的指導方針。它意味著中國要從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資金、自然資源、環境投入等粗放型增長方式,轉向更加依靠勞動者素質和科技進步,以提高效率獲取發展的集約型增長方式;以從偏重物質財富增長,轉向更加重視人的發展;從過去單純以增加GDP為出發點,轉變為把實現人的全麵發展作為核心,把人力資源開發作為重大舉措,更多地關注欠發達地區和困難群體。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加快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促進了經濟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2006年4月,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了曆史性轉變的戰略構想,為生態保護工作參與綜合決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了難得的曆史機遇。

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環境仍然麵臨著水生態失衡、土地退化嚴重、農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物多樣性銳減等諸多問題。因此,我國更應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國際環境中走好環保之路。中國“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今後五年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到2010年,在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同時,使重點地區和城市的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製。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由18.2%提高到20%。為全麵實現“十一五”環境規劃任務,國家對“十一五”重點領域及主要任務作了全麵部署和要求。今後的工作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以飲用水安全作為重點,加強水汙染防治。規範水資源開發行為,協調好生活、生產、生態用水,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要全麵評估工程項目對流域和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引導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維持健康的水生態係統。全麵推進城鎮汙水處理廠的建設。因地製宜協調好供水、節水與汙水再生利用工程設施建設,優先建設城市排水管網,汙水處理廠的建設要集中處理和分散處理相結合。

二是以強化汙染物防治為重點,加強城市環境保護。綜合治理城市大氣汙染,加大城鎮人口稠密區域工業企業的管理力度,嚴格控製廢氣、廢水的排放,逐步減少城鎮直接燃用原煤的用量。加強固體廢物汙染防治,加快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儲運和處理係統的建設,優先進行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高標準建設城鎮生活垃圾處置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