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診斷】
流行病學:①詢問病前有無被犬、狼、貓或其他性獸咬傷史(包括某些齧齒類動物與蝙蝠等)或被上述病獸唾液直接沾染皮膚破損處與鼻、眼、口等黏膜史。有無接觸病畜皮、進食病畜肉史。②拘禁咬人動物,觀察有無狂犬病征。有條件者可取咬人動物涎液分離病毒,如陽性,應按狂犬病處理。③如咬人動物已被擊斃,可立即取腦部海馬角組織,檢查有無內基小體,同時用腦混懸液接種動物(小白鼠或豚鼠)或塗片用免疫熒光染色檢查。④有無吸入蝙蝠群居洞穴中含病毒氣溶膠史。
病史與體檢:注意咬傷部位有無感覺異常及疼痛,有無感覺過敏、煩躁、恐懼、不安、牙關緊閉、恐水症狀及麻痹征象。
檢驗:白細胞計數及分類。疑難病例,必要時檢查腦脊液,患者唾液接種動物分離病毒,或唾液或尿沉渣或角膜印片作免疫熒光染色檢查。患者病故後,取腦組織接種動物,塗片用免疫熒光染色檢查,或切片檢查內基小體。
【治療】
尚未發現特效藥物,主要是支持治療和對症治療。保持病室安靜,避免吹風和水聲。煩躁不安時,可予足量鎮靜劑或安眠劑。
早期氣管切開,用人工呼吸器協助呼吸。
給予足量液體;為了減少刺激,可用靜脈切開或深靜脈插管。
補充足量維生素玖及維生素C。
【護理】
按傳染病一般護理常規護理,醫護人員如有皮膚破損,應戴乳膠手套。
單間接觸隔離。被患者唾液沾染的用品均應消毒。須防患者在痙攣發作中抓傷咬傷。
病室內保持絕對安靜,防止聲、光、水、風等刺激。作好監護工作。
若可能給予流食或半流食,必要時咽部用0.5^~1%丁卡因噴霧後鼻飼。
【預防】
局部創口處理:被疑有狂犬病的動物所咬傷或抓傷,應迅速用清水、20%肥皂水或用0.1%苯紮溴銨(新潔爾滅)、氯己定、消毒淨、50%~70%乙醇等,充分衝洗創口。咬傷後讓內肥皂水衝洗有效,咬傷後用高濃度苯紮溴銨衝洗有效。衝洗前先用長棉棒蘸衝洗液伸入創傷深處充分擦洗,然後用帶鈍針頭的大型注射器用力衝洗,並以70%酒精及濃碘酊反複塗拭。如有高效免疫血清可在創傷處作浸潤注射,創口在數日內不縫合。必要時可用抗菌藥物與破傷風抗毒素,防治繼發感染。
狂犬病疫苗的應用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立即開始應用疫苗:①咬人動物呈現狂犬病的臨床症狀。②動物在觀察期間死亡,且已找到內基小體。③動物當場擊斃,且已找到內基小體;或確知當地有狂犬病存在。④在頭、頸、肩、手等處有咬傷,尤其是小兒,且確知當地有狂犬病存在。⑤咬人動物已失蹤或殺死,無法覓回觀察檢查,且確知當地有狂犬病存在。⑥無防護皮膚被咬,無流血的輕度擦傷或抓傷,破損皮膚被舔。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通常不一定需要應用疫苗:①完整的皮膚,未曾被狂犬病病獸的唾液所沾染。②被咬時有數層衣服保護,皮膚未被咬傷。③確知當地並無狂犬病存在。④咬傷部位曾經及時適當的處理,且咬人動物並非狂犬病病獸。
預防注射方法及注意事項:①地鼠腎細胞組織培養滅活疫苗,反應輕微而免疫效果較好。劑量及用法:佐劑疫苗、濃縮佐劑疫苗及凍幹濃縮疫苗全程需肌內注射3~5計,分別各肌內注射,嚴重咬傷者疫苗可加用全程10針。對頭、麵、頸、手指咬傷,多部位咬傷或深部咬傷,黏膜(口、鼻、眼及肛門等處)沾染病毒,則須在完成5針注射後再肌注2針。如間隔較長時日後再次被咬,可用佐劑疫苗加強。一般在注射後1周即開始產生中和抗體,2周保護性抗體陽轉率100%。
高效價免疫血清:如人狂犬免疫球蛋白與疫苗聯合應用:創傷深廣、嚴重或發生在頭、麵、頸、手等處,同時咬人動物確有患狂犬病的可能性,則應立即注射高效價抗狂犬病血清一劑(國產幹燥精製抗狂犬病血清用量,按溶解後計箅,特別嚴重的可加1~2倍計算。咬傷後應用無效)並以血清在創傷處作浸潤性注射,繼予一療程疫苗,首針疫苗應加倍。注射完畢後,各補注疫苗1計。注射血清前為防血清過敏反應,須予皮內或皮下試驗性注射一劑。
獲得性免疫綜合征
【診斷】
流行病學:高危人群為性亂者、靜脈毒癮者、同性戀者;用過進口血製品(如血友病患者)、女性感染者的子女、器官移植者、被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血或體液汙染的針或其他銳器刺傷或直接汙染皮膚或黏膜。
病史:注意曾否有過流感樣的急性症狀,如發熱、肌痛、關節痛、盜汗納差等,或同時有過出疹。注意發熱持續時間。有無腹瀉、消瘦、全身乏力而無明確原因可解釋。反複感染或感染經久不愈等。
體檢:注意多處淋巴結腫大、質硬、無痛。有無鵝口瘡、皰疹、肝脾腫大及肺部病變。
檢驗:血常規、尿常規、淋巴細胞絕對數、丁細胞亞群、血小板計數、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免疫功能測定、氏微球蛋白、免疫複合物、結核菌素、鏈激酶及植物血凝素等。
血清中抗-抗體檢測:可用天然抗原、重組抗原或合成肽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進行血源篩選及臨床診斷,有蛋白印跡法(磯八免疫熒光法(正八)及固相放射免疫沉澱法(部正)或放射免疫沉澱法(隻圧)等用於確診。發病時可從血清中分離病毒及用法直接測病毒的核心抗原。
有發熱、淋巴結腫大者應檢查有無肪病毒、巨細胞病毒、分枝杆菌、真菌、梅毒、弓形蟲等感染或淋巴瘤。腹瀉者須查糞便病菌、原蟲等感染。持續頭痛者須查腦脊液隱球菌感染、及其他病毒特異抗體檢測、腦等。咳嗽、氣急者作胸部X線檢查,血氣分析,必要時行氣管鏡檢查、灌洗及活檢查明有無卡氏肺孢子蟲感染。眼底檢查有無現網膜炎。紫紅色皮膚小結應活檢。
【治療】
抗病毒治療:至今尚無理想的藥物。雖可抑製並改善症狀、延長存活期,但不鞏固,常用的有:①疊氮胸苷。②二脫氧胞苷,口服用在對—治療失敗或不耐受者。亦可用個月後繼用後二者聯合應用以減少耐藥的發生。
調整或重建免疫功能:療效未肯定。
機會性感染的治療:按照不同的病原體,選擇相應的有效抗感染藥物。
中醫中藥治療:有多種中草藥具有抗聊活性,正在臨床試驗中。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
【診斷】
流行病學:發病前1周內的不潔飲食史、接觸史,當地本病流況。
病史:注意起病緩急,有無發熱、腹痛、嘔吐、腹瀉、裏急後重。了解大便性狀、量、次數及尿量。
體檢:體溫、血壓、麵色、皮膚彈性、腹部壓痛部位。直腸指診。
檢驗:血、尿常規。大便常規及培養,1次/天,共查3次,停藥後再查2次。並作藥敏試驗。必要時以聚合酶鏈反應。測定法查大便誌賀菌。大便鏡檢注意原蟲(阿米巴原蟲、隱孢子蟲)、腸滴蟲、各種寄生蟲蟲卵、黴菌菌絲。各種腸毒素測定。加大腸埃希菌腸毒素。難辨梭狀芽胞杆菌毒素。厭氧菌培養(空腸彎曲菌、難辨梭菌)。電鏡查病毒顆粒、核酸電泳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