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們對腳印太熟悉了,下雨天,濕濕的鞋底踩在幹地上,就會形成一個清晰的腳印,當我們踩在濕軟的泥上時,也會留下一個腳印。因為太平常,所以我們都不會去注意它。
其實,腳印裏包含很多的東西,例如:警察追蹤罪犯,獵人追蹤野獸,都要對他(它)們的腳印進行認真的觀察與分析。從而從中發現許多重要的信息,對罪犯的捉拿和野獸的捕獲都有作用。
科學家就是通過恐龍的腳印化石去了解恐龍的生活習性,與環境的關係等方麵的東西。
根據恐龍的化石腳印中左右兩腳的距離和前後腳的步距,證實了恐龍的四肢收攏在軀體的下方,並與地麵垂直,就同大象和牛馬那樣走路,而不是爬行。
在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平河峽穀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了一群素食恐龍留下的腳印,這些腳印有時相距很遠,有時靠得近,似乎這些恐龍是在肩並肩地行走,一些幼年個體的小腳印重疊在大腳印上,看得出,年幼的恐龍是跟在成年的恐龍後麵走的。這些腳印中,有恐龍從幼年的係列腳印,顯示了恐龍在成長中體重增加時腳的形態變化。
恐龍專家們以恐龍的化石腳印為依據,又把高等數學和解剖學、形態學相結合,又根據恐龍的足跡的距離測量和估計了恐龍行走和奔跑的速度。另外,恐龍足跡還可能反映1億多年前的古生態環境。
恐龍和其它動物一樣,經常沿海岸湖泊、河岸行走,根據它們的足跡,就可以知道,遠古沿海岸線的輪廓。
加拿大的薩瓊特教授對恐龍足跡化石的研究表明,大型食肉恐龍在狩獵時喜歡獨來獨往,而小型食肉恐龍則喜歡成群結隊地狩獵。它們有一定的組織,有帶頭的首領,還有愛護幼仔的能力。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西部中生代的一片岩層上,曾發現過上百個恐龍的腳印化石。這些腳印告訴我們,1億年前的一天,在這個湖濱沼澤地上曾發生過一場血腥的恐龍大戰。交戰的一方是一條體型龐大的恐龍,另一方是一群小恐龍。經過混戰,大恐龍逮住了一條小恐龍,並把它拖走。
1939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格倫羅斯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腳印,它表明,有一條巨大的雷龍被一群肉食龍圍攻,而且可能已遭不測,因為在附近發現了一條引人注目的雷龍尾巴的拖痕。
1954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在遼寧省朝陽縣羊山區大四家子西溝的一塊3平方千米範圍的山溝裏,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腳印化石。有趣的是它們的足尖大多是朝東的。科學家推測,成群的恐龍曾從這裏走過,也許東麵有水源,它們是去喝水的;也許它們正往東遷徙。
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洛基山中的一塊岩石上,古生物學家發現了恐龍在遊泳時後腿爪子蹬踩湖底時留下的抓痕化石。據研究,這是一隻巨大的肉食恐龍,它正在水中追趕它的獵物。
10多年前,在四川省資中縣,古生物工作者在一塊400平方米麵積的岩層層麵上,發現有48個恐龍腳印化石。從這些腳印得知,在1億7千萬年前,曾有4個種屬的恐龍在這裏活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