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些年輕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為有見解,有口才,逮到機會就大發宏論,不給別人留絲毫的麵子,把別人批評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他自己則大呼痛快。其實這種舉動正是在為自己的禍端鋪路,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
其實,給人麵子並不難,像上述的那位學者一樣,懂得讚揚和批評有一定的分寸和場合。既堅持原則性,也要講究靈活性,既堅持真理,也不能得理不饒人,也要給人以麵子,隻有這樣,自己才能夠有麵子。
周小姐是一位食品包裝業的行銷專家,她的第一份工作是一項新產品的市場測試。可是,她卻犯了一個大錯,導致整個測試都必須重來一遍。當她開始向上司報告時,她恐懼得渾身發抖,以為上司會狠狠訓她一頓。可是上司不是她想象的那樣,而是謝謝她的工作,並強調在一個新計劃中犯錯並不是很稀奇的,而且他有信心等待第二次測試對公司更有利。上司保留了周小姐的麵子使她深為感動。果然第二次測試她進行得十分成功。
縱使別人犯了錯,而我們是對的,如果不能為別人保留麵子,也許會毀了一個人。時時想到保留他人的麵子,這是何等重要的問題!而我們卻很少有人考慮到這個問題。許多人常常喜歡擺架子、我行我素、挑剔、恫嚇,在眾人麵前指責別人,卻沒有考慮到是否傷了別人的自尊心。隻要我們多考慮幾分鍾,講幾句關心的話,為他人設身處地想一下,就可以緩和許多不愉快的場麵。實際上,如果你是個對麵子無所謂的人,那麼你必定是個不受歡迎的人;如果你是個隻顧自己麵子,卻不顧別人麵子的人,那麼你注定有一天成為吃虧的人。
通用電器公司曾經很好地處理過一件棘手的事情,既給了員工麵子,又很好地協調了工作。那時候,他們麵臨一項需要處理的工作:免除一位職員擔任某一部門的主管。這位職員在電器方麵是一個天才,但擔任計算部門主管卻徹底地失敗。然而公司卻不敢冒犯他一一公司絕對解雇不了他,而他又十分敏感。於是他們給了他一個新頭銜。他們讓他擔任“通用電器公司顧問工程師”,這項工作還是和以前一樣,隻是換了一項新頭銜一一並讓其他人擔任部門主管。
這位職員十分高興。通用電器公司的上層人員也很高興。他們已溫和地調動了這位“最暴躁的大牌明星職員”,而且他們這樣並沒有引起一場大風暴一一因為他們讓他保住了他的麵子。
保住別人的麵子,就是給別人一個悔改的機會。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虛榮感。但很多人卻總愛掃別人的興,出言不遜,或做法過激,當麵令同事麵子掛不住,以致當麵撕破臉皮,互不相讓,翻臉成仇。但是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要好得多,因此,做人還是要懂得他人的感受,不要把事情做絕,給他人麵子也是給自己留有餘地。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有麵子,這就要求我們不能隻顧自己的麵子而不給他人留麵子。誰都有最後的一道心理防線,一旦你摧毀了他的這道防線,不給人家台階的話,那麼,他隻有采取最後的一招一一自衛。因此,我們應該知道,別讓人下不了台階,給別人麵子就多交了一個朋友,每駁一次麵子你就多了一個敵人。
在社會交往中,要懂得尊重對方,特別是在公開的場合,不要為一些無原則的小事情而讓對方覺得顏麵盡失。中國人很奇妙,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麵子的虧。要想在人性叢林裏求得生存,就必須了解這一點。這也就是很多老於世故的人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一句批評別人的話的原因。寧可高帽子一頂頂地送,這樣既保住了別人的麵子,別人也會如法炮製,還你麵子,彼此心照不宣,盡興而散。
多在在背後說人好話
讚美一個人,當麵說和背後說所起到的效果是很不一樣的。背後說別人的好話,遠比當麵恭維別人,效果要好得多。
《紅樓夢》中有這麼一段描寫:史湘雲、薛寶釵勸賈寶玉做官為宦,賈寶玉大為反感,對著史湘雲和襲人讚美林黛玉說:“林姑娘從來不說這些混賬話!要是她說這些混賬話,我早和她生分了。”湊巧這時黛玉正來到窗外,無意中聽見賈寶玉說自己的好話,“不覺又驚又喜,又悲又歎。”
在林黛玉看來,寶玉在背後稱讚自己,這種好話就不但是難得的,還是無意的。倘若寶玉當著黛玉的麵說這番話,好猜疑、使小性子的林黛玉可能就認為寶玉是在打趣她或想討好她。
在背後說別人的好話,顯得真誠。如果你當麵說人家的好話,對方可能以為你是在奉承他、討好他;相反,如果你的好話是在背後說的,人家會認為你是真心的,這樣,他自然會領情,會感激你。
比如說領導好話。當麵說與背後說就有很大的差別。如果你當著領導和同事的麵說領導的好話,不僅效果不好,甚至還會起到相反的效果作用。一方麵同事們會說你是在討好領導,拍領導的馬屁,從而容易招致周圍同事的輕蔑;同時,領導臉上可能也掛不住,會說你不真誠。與其如此,還不如在領導不在場時,大力地“頌揚一番”,這樣,既不會有拍馬屁之嫌,也不會讓領導難堪,若有一天領導從他人口中得知你的好話時那就會感到高興,從而對你刮目相看。
如果你是一名中層管理者,在麵對你的領導或其他同事時,你不妨恰如其分的誇獎你的部下,他一旦知道了,就會對你心存感激,你們的溝通也就會更順暢,感情也會更進一步。
在背後說人好話,容易消除誤會,緩解彼此的矛盾。
在背後說別人好話時,會被入認為是發自內心、不帶個人動機的,從而能增強對說話者的好感,消除對說話者的不滿。如果你與同事發生了一點小誤會而互不理睬時,不妨在背後說說他的好話。
員工甲與他同事乙平時關係不錯,卻因小事發生了誤會,很長時間不說話,彼此都感覺相處很尷尬。雖然大家都想打破這種尷尬,但自尊心作祟,誰都不願先開口與對方說話。
一天,甲剛好看了一篇關於背後說人好話的文章,於是心生一計。在辦公室與同事閑聊時,甲趁乙不在,對別的同事隨意說了幾句乙的好話:“其實,乙這人真不錯,為人比較正直,處事也比較公正,以前對我的幫助挺大,我挺感謝他的。”這幾句話很快就傳到了乙耳朵裏,他心裏不由得有些歉疚和欣慰。於是,找了一個適當的機會,他主動向甲打招呼、噓寒問暖,兩人就這樣好了。
在背後說人好話,還能滿足別人的虛榮心,給足別人麵子。這好話可能在被說者意料之中,也可能在他意料之外。通常,好話越出於被說者的意料之外,好話所起到的作用越明顯、越能打動人。
在台灣作家劉墉的《把話說到心窩裏》的一書中有這麼一段故事:作為工人代表,老王決定去找總經理抗議。原因是他們經常加班,但上麵連個慰問都沒有,年終獎金也很少。
出發之前,老王義憤填膺地對同事說,“我要好好訓訓那自以為是的總經理。”
到了總經理辦公室,老王告訴總經理秘書說,“我是老王。約好的。”
“是的、是的。總經理是在等你,不過不巧,有位同事臨時有急件送進去,麻煩您稍等一下。”秘書客氣地把老王帶過會客室,請老王坐,又堆上一臉笑,“你是喝咖啡,還是喝茶?”
老王表示他什麼都不喝。
“總經理特別交代,如果您喝茶,一定要泡上好的凍頂。”秘書說。
“那就茶吧!”
不一會兒,秘書小姐端進連著托盤的蓋碗茶,又送上一碟小點心:“您慢用,總經理馬上出來。”
“我是老王。”老王接過茶,抬頭盯著秘書小姐,“你沒弄錯吧!我是工友老王。”
“當然沒弄錯,你是公司的元老,老同事了,總經理常說你們最辛苦了,一般同仁加班到9點,你們得忙到10點,心裏實在過意不去。”
正說著,總經理已經大跨步地走出來,跟老王握手:“聽說您有急事?”
“也……也……也,其實也沒什麼,幾位工友同事叫我來看看您……”
不知為什麼,老王憋的那一肚子不吐不快的怨氣,一下子全不見了。臨走,還不斷對總經理說:“您辛苦、您辛苦,大家都辛苦,打擾了!”
老王的態度為什麼會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呢?其實,答案很簡單。總經理背著老王說老王的好話,大大出乎老王的意料。總經理的好話不僅表示了他的真誠與理解,也給了老王足夠的麵子。老王既感受到了被領導理解的欣慰,虛榮心也一下子得到了滿足,自然對總經理心存感激,先前一肚子的怨氣也就自然煙消雲散了。
搞好人際關係需要“自嘲”
自嘲,作為一種幽默的表達方式,在社交中有著特殊的表達功能。它可以營造歡悅的氣氛,可以化解尷尬,可以拉近與別人的距離,可以消除對方的妒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自嘲是一種幽默的生活態度,它表現的是自嘲者的低姿態以及良好的修養。它不傷害任何人,相反,它體現了自嘲者的智慧,娛樂了大家。
《八千裏路雲和月》的主持人淩峰,有一回接受一個電視節目的邀請,做這個節目的特別嘉賓。
節目的主持人侯玉婷小姐介紹他出場。
當時隻見淩峰摘下帽子,露出了發亮的光頭,深深向觀眾一鞠躬後開口說:
“各位朋友大家好,在下淩峰。”說著轉身向侯小姐說:“侯小姐,我很高興又見到您,而您是很不幸地又見到我了。”
主持人立刻回答:“哪兒的話,請您談一下作為一個名節目主持人的感覺好嗎?”
淩峰說:“我覺得我的先天的條件要比別人好,一些男性觀眾看到我都會覺得自命不凡(這時台下響起了掌聲和笑聲)。您看看,鼓掌的人都覺得自己長得比我帥!”
接著他又說:“我是生長在台灣的山東人,南人北相,而且我看起來一臉的滄桑,似乎中國五千年的苦難都寫在我的臉上了,所以大江南北的同胞都很歡迎我。”
全場的觀眾大笑。
淩峰一出場就贏得了觀眾的笑聲,秘訣就在於他大膽自嘲。
誰都喜歡被人讚美,不喜歡被人嘲諷。但有時候自嘲也能體現出一種瀟灑的情態和人生的智慧。它能製造出寬鬆和諧的交談氣氛,使人感到你的可愛和人情味。在現實生活中,適時適度地“自嘲”往往會收到妙趣橫生、意味深長的效果。
周先生酷愛下棋,但又好麵子。一次與一高手對弈,連輸三局。別人問他勝敗如何,他回答道:“第一局,他沒有輸;第二局,我沒有贏;第三局,本是和局,可他又不肯。”乍一聽來,似乎他一局也沒有輸:第一局他沒輸,不等於我輸,因為下棋還有個和局;第二局我沒贏,也不等於我輸,還有和局嘛;第三局也不等於我輸,本是和局,可他爭強好勝,我讓他了。尷尬場合,運用自嘲可以平添許多風采。當然,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態度。具有積極因素的自嘲包含著自嘲者強烈的自尊、自愛。自嘲實質上是當事人采取的一種貌似消極、實為積極的促使交談往好的方向轉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