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有時可以摧毀一個人的精神支柱,摧毀一個人的幸福生活,有人甚至把抑鬱症稱為心靈感冒,雖不是頑疾,但卻是萬病之源。心靈患了感冒,必是因為精神免疫力下降,如果任其發展,當心靈脆弱到再也不能承受一點打擊的時候, 生命就到了崩潰的邊緣。
從2003年的4月1日張國榮跳樓自殺到2005年2月22日韓國明星李恩珠自縊身亡,這中間穿插著很多自殺身亡和自殺未遂的故事。而在導致人們自殺的種種原因中,抑鬱症是在所有心理疾病中危害最大的。所以,生活中我們一定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注意消除抑鬱的心理重壓。
王穎是一位在機關上班的女職員。今年29歲的她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麵朝黃土背朝天”勞動的父母嚐到了沒有文化的滋味,決心要讓王穎讀高中,上大學,一路走來,勤奮刻苦的王穎沒有辜負父母的希望,她一直都是成績優異,在同學中鶴立雞群。
可是,她一心隻知道學習,再加上因為是農村來的孩子,內心很自卑,也養成了她內向的性格。直到參加工作,她都沒有幾個知心的朋友。上班以後,辦公室裏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她更是感到寂寞和孤獨。機關是清水衙門,工資很低,她很少能夠補貼自己的父母, 自責內疚常常充斥於心頭。
寂寞孤獨的她看到別人下班後三五成群地去聚會,心裏也特別想要與人來往,可是她從來不是一個主動的人,更不知道怎樣去跟別人打招呼,怎樣和別人成為朋友。後來,經別人介紹和某學校的老師結了婚。由於兩個人性格不合,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最後婚姻也走到了死亡的邊緣。
現在的她總是有一種莢名其妙的害怕,感到前途渺茫、事業不順,可是卻又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想哭,眼淚硬是掉不下來,想笑,卻毫無喜悅的心情。以前喜歡聽音樂,現在對此也感覺索然無味。她知道,長期這樣抑鬱會給自己帶來傷害,可是她實在不知道怎麼解脫。悲觀的時候,她想到了用死來終結這痛苦的生活,可是想到還沒有為父母盡孝,自己還是一個不孝女,她又開始留戀這個世界。
抑鬱讓王穎徘徊於生死的邊緣,久久難以抉擇。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抑鬱是一種很普遍的情緒,可以說人的一生總有某段或長或短的時間生活在抑鬱之中。據報道,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在競選失敗後曾經在兩個月內都鬱鬱寡歡。
抑鬱症的症狀可概括為情緒低落、思維聯想過程緩慢和動作減少三主證及其他表現。其中情緒低落為其最主要的症狀。患者起初可能在短時間內表現為各種情感體驗能力的減退,表現無精打采,對一切事物都不感興趣。病人感到過去的失敗和眼前的不如意事紛紛湧上心頭,揮之不去。瞻未來渺茫暗淡,歡樂之情完全消失,漸萌發厭世之念。沉重的情緒憂鬱總是帶來自責自罪,病人感到自己已喪失了工作能力,成為廢物或社會寄生蟲。有的把過去的一般缺點錯誤誇大成不可寬恕的大罪,一再要求處理。病人可能因罪惡妄想而拒食或隻肯吃白飯。情緒極度低落時可自殺或自我懲罰。
《時尚健康》雜誌上曾經刊登過這麼一段話:抑鬱是身心俱疲時發出的無聲呐喊,是心靈深處發出的最後警報,而在此之前,忙於紛擾事務的我們常常忽略了身心向我們發送的求救信號。因為我們並不真正清楚抑鬱究竟離我們有多近,又有什麼方法讓我們的身心之累少一些。其實,隻要正確地加以調節,抑鬱情緒乃至抑鬱症都是可以調節的。
酒吧大廳裏,100多個人人手一個枕頭,互相大打出手。這些被作為武器的枕頭,每個都開有小口,很容易被打破,於是大廳內“柳絮”紛飛,一副“雪花”漫天飛舞的景象,那些互相“大打出手”的人們歡笑聲不絕於耳。或許你沒想到,這些瘋狂無比,毫不客氣地進攻陌生人的“野蠻人”就是平時那些端莊斯文的公司白領。不要覺得奇怪,這一場枕頭大戰正是白領們為了釋放自己的壓抑情緒而組織的。
在心理學上,常感到束縛、壓製、沉悶、繁重的消極心態就是壓抑,它通常表現為心情抑鬱、煩悶不堪、牢騷滿腹、垂頭喪氣、經常有無名怒火,覺得一切都令人生厭,既不能與別人分享喜悅,也不能為別人分擔憂愁,對身外的一切喜怒哀樂毫不動容,無法產生共鳴,失去廣泛的興趣,整天拘泥於自我約束之中,心中抑鬱之石難以消除,嚴重時還會產生絕望輕生的念頭。
壓抑感通常容易在以下情景中產生,當某種十分強烈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而自己又無可奈何時,壓抑感就會產生,無論這種需要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是正當的還是非正當的,是有條件滿足的還是根本不可能滿足的,隻要這種需要是強烈渴望而又無法滿足的,就會感到壓抑、煩悶;當自身的意願和目標與社會整體趨勢相背離時,就會感到受束縛、受壓製,但又不能為所欲為,這時也會感受到壓抑;當負擔過大、壓力過重、期望值過高時;當人際關係不協調甚至產生隔閡而又無力扭轉時……盡管一個人自卑、憂鬱時也會產生或伴隨壓抑,但以上這些情景一般更容易讓人產生壓抑感。
而壓抑心理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問題,它專指個人受到挫折後,將變化的思想、情感抑製在心裏,而不是釋放出來,寧願獨自承擔而不願與人分擔。壓抑雖然可以使焦慮暫時減輕,但卻不能使其完全消失,相反會使其變成一種潛意識,最終影響人的心態和行為變得消極和怪異起來。
壓抑心理的產生既源於外部環境,也包含自身因素。生活中不可能事事盡如人意,所以每個人都難以擺脫壓抑心理。
壓抑與挫折、失意有關,如果不懂得釋放,就會相繼產生悲觀、沮喪、封閉、焦躁、古怪等病態心理與行為。而且挫折與壓抑感之間互為因果,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做好自我心理調適工作。
要正確麵對社會,不能過於理想化,不要攀比,承認差別,努力去縮小與別人的差距。
要正確認識自己。遇到挫折,應先從自己的主觀方麵去尋找原因,自強、自信、自立。
列出生活日程表。壓抑會產生厭倦、懶惰的行為,越是懶於動手做事的人,越容易發生心理危機。因此可以列出一個工作、學習、生活日程表,並認真、專心地去做。
主動幫助別人。樂於助人,使人精神健康。
參加社交活動。許多沮喪的人放棄了他們最喜歡的業餘活動,這隻會讓事情弄得更糟。
堅持身體鍛煉。適當的體育運動,會使鬱悶隨身體的汗液排出,精神就會輕鬆許多。
自覺回歸自然。當你置身於鄉間田野、青山綠水之間,經過自然陶冶,你會產生許多聯想與靈感,感悟人生哲理,此時無事不能釋懷。
以上是幾種幫你消除壓抑的方法,但最根本的方法是:傾訴,不管以何種方式。
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精神生活卻總出狀況。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大采購,但精神生活卻得不到充實。一方麵是因為我們日益膨脹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另一方麵是因為是我們對人的戒心使得我們無法傾訴,於是日漸壓抑。
大家都明白不可以對別人亂發脾氣的道理,因為代價太大,可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避免惹氣傷神的。於是,人們大多是采取抑製、轉移等方法進行情緒調節。但心理學不主張人們無限製地抑製自己的情緒。有些人被不良的情緒長期困擾,把憂傷埋藏在心底,對身體健康危害甚大。這時,就應該把心裏的不痛快全部傾訴出來,才會對自己的心態有所改善。
人生的不同時期,心理需要、渴望獲得的東西也不盡相同。青年時代,有太多的幻想,太多的追求,太多的痛苦,太多的失落。正是這一切,憋悶在心裏的焦躁,難耐的情緒像火一樣需要爆發。這時就需要把鬱積於心中的鬱悶完完全全地發泄出來。而傾聽恰似一位心理按摩師,它會使傾訴者得到心理上的舒展,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輕鬆,保持心理上的健康。
自己的情緒不要被他人影響
1965年9月7日,世界台球冠軍爭奪賽在美國紐約舉行。劉易斯-福克斯以絕對優勢將其他選手甩到身後。決賽時也非常順利,已經勝利在望了,隻要再得幾分他便可以穩拿冠軍了。可是,就在這時,一隻蒼蠅落在了主球上,於是他趕忙揮手將蒼蠅趕走了。可是,當他再次俯身準備擊球的時候,那隻蒼蠅又落到了主球上,這時,劉易斯。福克斯的情緒發生了一些變化,他開始因這隻討厭的蒼蠅不斷落到主球上而生氣。更讓他生氣的是,那隻蒼蠅仿佛是有意要與他作對,隻要他一回到球台準備擊球,那隻蒼蠅就會重新落到主球上來。這時,劉易斯。福克斯的情緒惡劣到了極點,他終於失去理智,難以抑製的憤怒使得他突然用球杆去擊打蒼蠅,結果球杆觸動了主球,裁判判他擊球,他也因此失去了一輪機會。經過這一番折騰,劉易斯。福克斯一下子方寸大亂,在後來的比賽中連連失利,而他的對手約翰-迪瑞卻愈戰愈勇,迅速趕了上來並將其超越,最終贏了這場比賽。第二天早上,人們在河裏發現了劉易斯-福克斯的屍體,他投河自殺了!
一名所向無敵的世界冠軍居然被一隻小小的蒼蠅打敗!這顯然有些不可思議。其實,在很多人看來,劉易斯。福克斯當時完全沒有必要去管那隻蒼蠅的事情,隨它去好了。一個在台球方麵具備如此造詣的選手應該明白,一隻蒼蠅落到主球上幾乎不會影響擊球,但是就是因為一時的衝動,他輸掉了比賽。這顯然是得不償失的。其實這還不是關鍵,這次失敗了,下次還可以再來,情緒失控了一次,下次就應該控製。然而,這位世界冠軍卻沒有做到這一點。在因一次不理智的行為造成嚴重後果後,他不是去考慮如何控製自己的情緒,而是再一次以一種更加不理智的行為來把悲劇上演一一自殺。
每一個人都應努力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都應在至關重要的時刻保持理智。即使當時沒能左右自己的情緒,也應努力使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恢複理智,這樣才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我們都是社會上的人,不可能單獨存活於世上,在生活上必然有外界的變化影響著我們。比如,他人的言行舉止,自然環境的冷暖變化,客觀事物的更替,等等。這時倘若我們不能以平靜的心態來對待,就很難收獲輕鬆與快樂。
從情緒方麵來劃分,人的性情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理智型和感情用事型。理智型的人是情商很高的人,在所有的事情麵前都能夠做到冷靜沉著,三思而後行,他們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感情用事型的人是情商相對較低的人,在麵對外界的影響時,他們往往隨性而為,不計後果。
心理學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麵貌。一些星座、屬相等方麵的測驗,其結果都是一些一般性的模糊的話,符合每個人的平均心理,讓你認為很像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對自己的表演作出的評價,他說他的表演之所以能夠受到大家的歡迎,就是因為他所表演的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從而使得“每一分鍾都有人上當受騙”。因此,心理學家便將這種傾向於相信籠統性描述的心理特征命名為“巴納姆效應”。
由於巴納姆效應具有籠統性和一般性的特點,因此使得很多描述似是而非,從而影響人們的真實判斷。一旦判斷出現了偏差,就很容易導致人情緒失控。而情緒失控的後果我們是知道的,所謂“衝動是魔鬼”,這個“魔鬼”會阻礙你成功,會掠奪你的快樂……因此,我們必須要打破巴納姆效應,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這就需要我們調整自己的心態,時刻以平常心去麵對眼前發生的一切。
如果有人對你惡言相加,不要馬上去反擊,試試做幾個深呼吸,在心裏告誡自己不要衝動,要三思而後行,或者嚐試著用數數法,在心裏默默地從一數到十,讓自己慢慢平靜下來,告訴自己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當你想通了,你就不會再有那麼大的情緒波動了,也就不會受他人地影響了。
一天,著名作家哈裏斯和他的朋友在街上閑逛。哈裏斯看見一家賣報紙的小攤,就向攤主買了一份報紙,並且很有禮貌地說了一聲“謝謝”,沒想到這個攤主給了哈裏斯一個臭臭的表情。朋友很氣憤,當哈裏斯跟他朋友又走了一段路後,朋友終於忍不住了,問道:“你不認為剛才那個攤販的態度很差嗎?對此你不感到氣憤嗎?”
哈裏斯笑笑說:“我每天來他這裏買報紙,他都是這樣的,這沒什麼啊!”
朋友更驚訝了:“他每天對你的態度都是這樣差,你為什麼還是每次都很有禮貌地跟他說謝謝呢?”
哈裏斯笑著對朋友說:“我們何必讓別人來影響自己的心情呢!”
是啊!情緒是自己的。何必讓別人來左右呢?快樂是自己的,何必讓別人來掌控呢?生活在別人的眼光中是很累的。生活是自己的,何必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倘若斤斤計較,便永遠得不到平和。不如學著多一點豁達,多一分寬容,多一些理性,讓憤怒、憂鬱像滴落在旱地上的一滴水,瞬間蒸發。
心理學家指出,一個成熟而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對“自我”有一個清晰而持續的概念,能夠做到比較客觀地認識自我。倘若一個人缺乏對自己的清晰而完整的概念,那麼這個人的“自我”的各個部分便是鬆散的、含混不清的,他也會因此而缺乏生活目標,從而失掉生存的價值感和充實感。如此一來,便很難應付複雜的社會生活。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客觀認識自己。自我認知能力提高了,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能力自然也會跟著提高,從而使自身減少情緒化,增強理智性。這就好比在頭腦中裝上了一個控製情緒活動的“閥門”,讓情緒活動聽從理智和意誌的節製,而絕對不能任其自流。凡是能有效地節製情緒的人,也就能基本保持情緒的平靜和穩定,這是取得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