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經說過:“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活現實,積極健康的心態,會讓你樂觀進步;悲觀消極的心態,則會讓你憂慮煩惱。
心態的變化影響所處的“環境”
中國有一位著名的國畫家俞仲林擅長畫牡丹。有一次,某人慕名而去,要了一幅他親手所繪的牡丹,回去以後,高興地掛在客廳裏。此人的一位朋友看到了,大呼不吉利,因為這朵牡丹沒有畫完全,缺了一部分,而牡丹代表富貴,缺了一角,豈不是“富貴不全”嗎?
此人一看也大為吃驚,認為牡丹缺了一邊總是不妥,拿回去準備請俞仲林重畫一幅。俞仲林聽了他的理由,靈機一動,告訴買主,既然牡丹代表富貴,那麼缺一邊,不就是“富貴無邊”嗎? 那人聽了他的解釋,覺得有理,高高興興地捧著畫回去了。
同一幅畫,因為心態不同,便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所以,凡事都應持有一種積極的心態,多往好處想,不要看什麼都不顧眼,這樣就會少些煩惱、痛苦、牢騷,多些歡樂、平安。
現實生活中,很多心理問題的產生與所處的惡劣環境有關,比如父母離異、考試失敗、離職下崗、愛人去世等,在這些情況下,環境無法改變或者難以改變,但我們能夠通過改變自己的心態,讓自己受傷的心理稍稍得以解脫。
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能會發生一些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比如災難和不幸,而這些事情一旦發生,又往往是我們所不能改變的。麵對這些,你會選擇怎麼辦?是在環境麵前自怨自艾、萎靡不振,還是會選擇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換一種心態,努力發現生活中積極和光明的一麵?
有位老太太,她的兩個女兒長大後一個嫁給賣傘的,一個嫁給賣鞋的。從此,她整天坐在路口哭,被人稱為“哭婆婆”。
一天,一位禪師路過,問其緣由。老太太告訴禪師說:“每當天晴的時候,就想起了賣傘女兒的傘會賣不出去,會因此傷心而哭;每當天下雨的時候,又想起賣鞋女兒的鞋一定不好賣。兩個閨女都是我的心頭肉,所以我都會傷心流淚。”
禪師聽了她的話之後,開導她說:“老婆婆,我覺得你應該天天高興才是啊!你想一下,下雨的時候,賣傘女兒的生意好,你該高興吧;天晴的時候,賣鞋女兒的生意好,所以你也應該高興啊!”
聽了禪師的一番話,老太太頓悟。從此,街頭便有了一個總是樂嗬嗬的“笑婆婆”。
對於同一件事,由於人的心態不同,思維方式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也就不一樣,事情的結局也就會不一樣。其實,一件事情的好與壞,關鍵在於人們自身是如何認識的,在於人們思維的方式和看問題的角度,以及心態。
生活中,牢騷者也好,抱怨者也罷,都是因為他們抱有的心態不正確,看問題的角度不對,如果能夠以積極的心態,換個角度樂觀地看問題,相信人的心情會一下子好起來。事物在一個人心中的好壞,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人的心態,正所謂王國維先生所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牢騷、抱怨滿腹者,不妨換個角度看問題,讓樂觀的心態主宰自己,如此,收獲的不僅僅是快樂的心情,還有意想不到的成功和喜悅。
波爾赫特是一位著名的話劇演員,從10多歲開始,她就一直活躍在世界戲劇舞台上,這一呆就是50多年。不幸的是她77歲那年,卻發現自己經營多年的公司因為某些不明原因突然破產了;更加不幸的是,在她乘船橫渡大西洋時,因為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腰部傷勢很嚴重,而且引發了嚴重的靜脈炎。
人到老年,遭受了如此嚴重的雙重打擊,所有的人都認為她可能從此會一蹶不振,包括給她看病的醫生在內,都不敢告訴她必須把雙腿截去才能夠使她化為為安。
可是又不得不告訴她,但事實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當醫生把這個消息說出來的時候,波爾赫特注視著他,很平靜地告訴他說:“既然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就選擇截肢吧!您看什麼時候合適就可以安排手術。”
手術那天,在把她推上手術台之前,波爾赫特高聲朗誦著她曾經出演過的話劇中一段非常經典的台詞,從她的臉上絲毫看不出一點悲傷的神色。旁邊有人覺得很奇怪,於是問她說: “你是否通過朗誦台詞來安慰自己啊?”“不”,波爾赫特從容地回答說:“我隻是在安慰為我手術的醫生和護士,他們真的是太辛苦了。”
手術很成功,醫生說這與她積極樂觀的心態是分不開的。後來,波爾赫特又頑強地堅持在世界各地演出,在舞台上又工作了整整七年。
既然環境已經無法做出改變,我們就應該試著改變自己的心態。如果你一味地看到問題的負麵,就隻能是鬱鬱寡歡,一事無成,最終成為人生的失敗者。所以凡事多往好處想,換種心態看問題,你就會樂觀地看待人生道路上出現的各種挫折和磨難。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常有,如果你總是為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擔憂,那麼你就永遠也得不到快樂。因此,當你處境不好的時候,不妨換種心態看問題。
心病還須心藥醫
古代的一位學者把一胎所生的兩隻羊羔安置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之中:在一隻羊羔旁邊拴一隻狼,另一隻羊羔則和其他羊放養在一起。結果,那個有一隻狼相伴的羊羔,整天看到麵前的這個可怕威脅,時刻處於極度恐懼之中,吃喝不好、睡眠不香,不久就死去了。而另一隻羊羔身邊沒有任何威脅,整日和羊群在一起嬉鬧,活得優哉遊哉。
這個實驗說明了心理因素對人的健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長期生活在驚恐的環境中,生理就會出現很多不良反應,甚至發生病變導致死亡。
在傳統的觀念中,人們總是認為“病從口入”,以為是吃了不衛生的東西而導致身體的不適。這隻是其中的一個小方麵,其實很大一部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導致的。因此,我們還有一個提法就是“病由心生”。當然,“病由心生”中的“病”,既包括人們通常所說的生理疾病,也包括心理疾病。不良的情緒、巨大的壓力、內心的恐慌等往往會引起一些焦慮症、恐懼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那麼為什麼一些心理因素會導致很多生理疾病的產生呢?
其實,人是一個心理與生理的綜合體,心理與生理因素共同影響著人的健康。而心理和生理之間又有著密切的關係,心理的變化會引起生理的一係列變化。當心理狀態長期處於不平衡狀態時,正常的生理變化就會演變成病理變化,產生身心疾病。
老於已經50多歲了,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了30年,平時工作比較忙碌,飲食沒有規律, 老劉本是個喜歡平淡生活的人,可是妻子卻總是不滿足眼前的生活,整天埋怨他沒本事,活了大半輩子沒房沒車。
這讓老於特別鬱悶,又沒有傾訴的對象和之泄的場聽,於是他的心頭總是被這種壓抑的情緒籠罩著
後來,老於時常會感覺肝部疼痛,當時並沒有在意,未能及時進行治療,直到有一天, 老於暈倒在土地上,同事馬上把他送到醫院,經檢查,發現已經足肝癌晚期。 醫生決定給他做手術,打開腹腔才發現,腫塊已經有拳頭般大小,而且病灶位置非常特殊,夾在肝髒的中間。根本沒有辦法切除 最後醫生也沒有辦法,告訴他的妻子說:“病人的時間不多了,隻有大概半年的時間,”
老於的妻子聽後非常後悔,決定在他剩餘不多的日子裏,好好照顧他,讓他開開心心的,不要帶著遺憾離開,於是妻子一改以前的罕騷和埋怨,對老於嗬護備至,兒女們也都很孝順 本來覺得沒什麼希望的老於,又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以前他的生活都是在忙碌和壓抑中度過的,沒有好好享受人生。出院後,老於每天堅持逛公園,練太極,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幾乎每天都是樂樂和和的,根本不像是一個癌症晚期的病人 此外,老於還積極地與病友交流,向名醫請教。結果,一年多時間過去了,老於居然安然無恙,而且經過檢查, 醫生發現原來的腫塊已經漸漸縮小,並且最終消失了、這真是生命的奇跡。其實,老於自己總結的抗“癌”心得是:樂觀平和的心態比任何藥物都更為有效。
醫學界通過大量的實驗、觀察和研究發現,緊張的心理刺激以及生活中的不幸遭遇,往往引起人的情緒波動,而情緒的巨大波動又會導致人體內的生理功能及新陳代謝過程的紊亂,尤其是導致人體內免疫係統能力的降低。而此時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例如在生活中,人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常常會被感冒等一些流行病所侵擾。
在現代社會,“病由心生”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在關注身體健康的同時,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人的心靈世界,注重各種引發疾病的心理因素,並研究心理因素是如何導致某些疾病的產生,這對我們預防和治療疾病有著很大的實際意義。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醫,解鈴還需係鈴人。”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對健康還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不僅僅是“病由心生”,還能夠“病由心治”。當人們處在積極的心理狀態下,其生理的各項功能都會運轉正常,使人的身體保持良好的狀態,從而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使其少受疾病的困擾,而且在一定程度下,良好的心理狀態還可以成為一劑治病的良藥,促進人體的迅速康複。
心理因素對人的健康有很重要的意義。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導致的,而相反心理因素還能夠幫助人治愈疾病。這就需要我們在乎時注重自己的心理狀態的調整。生活中,人們經常會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看來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我們忽視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總是被太多的煩惱所困擾,結果就會使自己深受病痛的折磨。
其實良好的情緒、樂觀的心態才是最好的健康良藥。美國的著名醫學博士約翰。辛德勒曾經說過:“對所有人來說,不良情緒是有害的,保持良好的情緒能使人身心受益。如果你想保持身體健康,一定要時刻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使其處於快樂狀態。”
良好的心理狀態是保持健康的基礎,想要健康,就一定要開心一些、豁達一些、從容一些,對一些小病,爭取做到不用買藥就可以自動康複。
放鬆心靈,及時排解壓力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在承受著來自各個方麵的壓力,如就業壓力、工作壓力、經濟壓力、學習與考試壓力、社交壓力、婚戀壓力。可以說壓力無處不在、壓力無處不有,這是必須麵對的現實。
其實,所謂的壓力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可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壓力是人們麵對外界的一些或大或小的刺激而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通過人們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調節,以達到適應環境的效果。比如。當一個人路遇歹徒搶劫的時候,就會內心緊張、肌肉緊縮、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身體的各項功能都處於高度警惕狀態,或者大呼救命,或者拔腿就跑,或者與歹徒搏鬥,千方百計實現有效地逃離危險或者進行反抗。等到脫離危險,其生理變化就會恢複正常,心理的緊張也會自動消失。
當然,對於適度的壓力,人們是能夠承受的,但是如果壓力太大,就會對人的身心產生傷害。俗話說:“人無壓力輕飄飄,壓力太大吃不消。”適當的壓力不僅對身體無害,還會激發人們的積極性,使人變得機警敏銳,能夠集中精力辦事,增強鬥誌,迎難而上。但是,如果壓力太大,使人長期處於緊張、焦慮、恐懼的狀態而得不到調節,就很容易引發各種身心疾病,損壞人的健康。在現代社會人們承受的壓力太多太大,如果不能夠及時得到發泄和釋放,就會導致身心疲憊,輕則精神萎靡、心情抑鬱,重則身體不適,產生各種身心疾病,甚至走向崩潰的邊緣。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人在巨大的壓力之下發出的無奈的感歎:我太累了。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拚命地掙錢,可是妻子卻總是不理解我,還總是和我吵架,讓我心情鬱悶!
公司越開越大,可以說我的事業很成功了,可是我卻沒有一點快樂可言,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想休息一下都不行。
“又要考試了,好緊張,晚上都睡不好覺,生怕考不好,讓爸媽和老師失望。”
壓力就像一隻巨大的章魚,已經把觸角伸向了生活的各個方麵,人們麵對的壓力也越來越多,壓力如彰隨形地跟著人們,使其不得安寧,精疲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