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學階段是人生的第二個“心理斷乳期”——關注自我,注重個性表達,情緒體驗豐富,情緒波動劇烈。同時,在這個階段,升學、戀愛、求職等人生重大事件也將陸續展開,心情無可避免地會被這些“新刺激”所左右,“鬱悶”成了年輕人的共同體驗。
2008年10月10日是第1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中國傳媒大學學生處與解放軍第261醫院共同舉辦“攜手最可愛的人,培養最和諧的心”心理健康宣傳活動。261醫院的心理專家李秀珍主任告訴大學生,青春期抑鬱其實很普遍,是我們對新生活帶來的一係列“新刺激”一時無法適應的表現,就像感冒一樣,“人人都得過,人人都會得”。
李秀珍說,高考失意、失戀、交通事故、失去親人等“刺激”在心理學上被統稱為“創傷事件”。人們對於某些傷痛的記憶會維持很久,比如,那些悲傷的畫麵會像噩夢般不斷閃現,帶來焦慮、緊張、恐懼、情緒低落等不適的感覺。“不過,隻要處理得當,75%的人不會遺留重大的心理問題。”
怎樣才是處理得當呢?
麵對創傷事件,很多人喜歡強調“堅強”,尤其是對男孩子更是這樣。其實這樣做,是壓抑了人的本能反應——“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是在堅強與軟弱之間來回震蕩的”。
李秀珍給在場大學生舉了一個生活中發生的例子:一個男孩,14歲時父親突然離世。周圍的人不知道該怎麼開導他,隻是不停地說“不能哭,你是男孩,要堅強”。
父親遺體告別那天,男孩果然一滴眼淚都沒掉,表現得非常“堅強”。但是後來,十幾年過去了,男孩直到35歲還沒有談過戀愛,因為他從不會笑,跟周圍的人也沒什麼情感交流。“這就是處理不當,沒有完成哀悼過程。”李秀珍說。
通常來說,創傷事件發生之後,人們的心理會經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衝擊期,表現出來的心理狀態是震驚、恐慌、不知所措,甚至是無痛感。第二階段是防禦期,認識功能恢複,但不知道該怎麼做。處於這個時期的人,往往會否認已經發生的“刺激”,或者把它合理化,以尋求心理上的平衡—這也被成為“酸葡萄機製”。第三階段是解決期,人們尋求各種資源努力設法解決問題,焦慮減輕,自信增加,社會交往功能恢複。
李秀珍告訴大學生,焦慮、恐懼、抑鬱、憤怒、悲傷、重複回憶、幻想、失望、過敏反應、情緒低落、內疚、自我評價低……這一係列心理變化都是人在應激狀態下的正常反應,沒必要過於緊張,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並積極應對。
李秀珍介紹,消除抑鬱情緒,最關鍵的就是,要保持積極心態,不消極地談論困難,與樂觀的人交朋友。同時,應該更多地激勵自己,讚美、誇獎和經常微笑都是治療抑鬱情緒的良方。此外,找人傾訴也是個不錯的方法,而性格內向的人則可以通過日記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心理抑鬱的人有什麼特征表現?
隨著生活水平的飛速提高,嗬護心理健康,塑造個人完善的心理素質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但是正應驗了我國的那句古話:“過猶不及”,來到我的谘詢所求助的朋友們,經常有人對我說,“我得了嚴重的抑抑鬱”、“我是重度抑鬱症病人”、“我現在的狀態接近精神分裂了”等等。
究其原因,很多時候,我們個人閱讀心理學方麵的書籍,了解了有限的心理學知識,一方麵有助於自己提高心理保健的意識,另一方麵如果自己按照心理病症“對號入座”,那就非常不必要了。最常見的9個特征
向大家介紹根據科學的規定,抑鬱傾向有9個特征:
1、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意誌消沉,幾乎每天如此,通過兩種方式得到證明,一個是主觀表達(如感到空虛、無助、悲傷等),另一個是別人的觀察(愛哭泣等)。青少年表現為情緒的莫名急躁。
2、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內,對所有的事情或者幾乎所有的事務明顯感覺興趣不大或者不感興趣,幾乎每天如此(通過自己的主觀表達,和別人的感受得到證明)。
3、沒有節食卻體重明顯下降,或體重增加(例如一個月的體重變化超過5%),或食欲增加,或食欲降低,幾乎每天如此。
4、失眠或者嗜睡,幾乎每天如此。
5、激動不安,或者反應遲鈍,幾乎每天如此(通過自己的主觀表達,和別人的感受得到證明)。
6、疲勞或者無精打采,幾乎每天都如此。
7、感覺自己或者環境一無是處,或是感覺過多的、不恰當的內疚,幾乎每天如此,不僅僅是因為生病而自責或者內疚。
8、思考或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下降,或者猶豫不決,幾乎每天如此(通過自己的主觀表達,和別人的感受得到證明)。
9、反複想到死(不僅是對死亡存在恐懼),反複出現自殺的念頭而沒有明確計劃,或試圖自殺,或有明確的自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