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叛逆”是種常見病(1 / 2)

青春期孩子漸漸有了獨立意識,不要看到孩子與平常不同的表現就以為是青春期逆反行為,在心理學家看來,青春期叛逆多數是親自關係問題,是家庭人際關係不良的表現。

徐方忠是位兒童心理專家,幾乎每天都在和孩子打交道。

他說,青春期,在西方被稱為teenager,這個階段的孩子,部分是孩子,部分是成人,部分又介於兩者之間。他的身體已經漸趨成熟,但他的心理依然青黃不接,也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青春期的親子衝突,根源在於父母對孩子幼年的教育和日常的態度。在大多數家庭裏,孩子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不少家長並未隨著孩子的長大,注意到他漸漸增強的獨立意識,不適時宜的家規並未與時俱進。不要一看到孩子出現與以往不同的舉動,就認為這是青春期的逆反行為,擔心自己的讓步就意味著孩子會越軌;也不要盲目壓製。”

很多到醫院看心理門診的家長,往往在孩子的情緒影響到了學習成績,才想起找心理醫生谘詢。“其實,他們眼中的青春期叛逆,多數是親子關係問題,是家庭人際關係不良的表現,包括夫妻關係。所以,如果家長覺得孩子是青春期叛逆,首先是整個家庭需要進行一次心理谘詢。”

徐方忠說,想平安度過這個時期,家長要隨著孩子一起成長。平時,家長要和孩子有很好地溝通,把自己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傳達給孩子,建立家庭類似的價值觀。這其實就是家教,從小把行為習慣,價值觀傳承給孩子。

叛逆,是青春期的“常見病”。別以為叛逆多是被棍棒打出來的,過度的母愛也可能成為“催化劑”。

共青團鄭州市委12355青少年維權及心理谘詢中心,對鄭州市14所學校2000名中學生,進行了青少年社會適應性調查。調查報告指出:青春期叛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母親的過度幹涉和保護。

七成受訪學生表示:媽媽幹涉我做的每一件事

染燙頭發、抽煙、著裝暴露……高中女生平平從乖乖女變成了叛逆女孩。青春期叛逆的她,為的是“發泄對媽媽過度幹涉的不滿,證明自己長大成人了”。衣食住行都被媽媽一手包辦的她,感覺自己被剝奪了自我選擇的權利。

有時,母親的過度關愛,也可能變成孩子逆反的催化劑。

本次鄭州市青少年社會適應性調查中,關於“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誘因”的調查結果顯示,母親比父親更容易忽略孩子的成人感,誘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71%的學生表示,母親幹涉我做的每一件事。65%的學生表示,母親不允許我做一些其他孩子可以做的事,怕我出事。58%的學生表示,母親總是關注我晚上幹什麼。43%的學生認為,母親總是挑剔我的朋友、幹涉我的交友。

共青團鄭州市委12355青少年維權及心理谘詢中心主任袁林方說,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成人感日益強烈,而母親仍不斷“包辦”孩子的生活,衣食住行事無巨細。這就容易讓青春期的青少年產生逆反的心理,做出叛逆的行為,來表現自己的成人感。

“對子女教育上,母親更應學著放手,避免過度幹涉和過度保護。”他建議母親們應該多在情感、溫暖、理解上下工夫,減少對孩子的過度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