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9日至11日,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指出:“加緊南水北調工程的前期工作,盡早開工建設。”

2002年8月19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同誌主持會議,聽取國家計委、水利部關於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工作情況的彙報。

2002年8月23日,國務院第137次總理辦公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

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聽取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和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受國務院委托作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彙報,審議並通過了經國務院同意的《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並要求抓緊實施。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國函〔2002〕117號)。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典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和江蘇省、山東省施工現場同時舉行,標誌著南水北調工程進入實施階段。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為工程開工發來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宣布工程開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發表講話,率先開工建設東線江蘇三陽河潼河寶應站工程和山東濟平幹渠工程。

2003年7月31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任建設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回良玉任副主任。建設委員會成員由中央有關部門和有關省市政府主要負責同誌組成。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調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的永定河倒虹吸、滹沱河倒虹吸工程開工建設,標誌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開工建設。

2004年3月10日,中央在北京召開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南水北調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狀況、促進全國水資源整體優化配置的重要戰略舉措”“要按照規劃,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嚴格管理,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各項建設任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出,把南水北調作為生態環保的試點,向全國輻射。精心組織實施南水北調和淮河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南水北調首要是節水,關鍵是治汙,要加大南水北調工程治汙工作力度。堅持先節水後用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三先三後”的原則。

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開工。

2006年2月10日,國務院批複《丹江口庫區及上遊水汙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

2008年11月,河南省、湖北省相繼召開動員大會,啟動丹江口庫區移民試點安置工作。2009年8月,丹江口庫區湖北、河南兩省移民開始搬遷。

2009年5月10日,北京節約用水大會公布,原規劃2010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引10億立方米水量到北京,但按最新的建設情況,南水北調引水進京將推遲到2014年。

6

南水北調,不僅僅是單純的調水工程,它涉及的問題很多。

關於舟曲特大泥石流水災,有記者做了調查,發現了很多誘發並導致此次災難的原因。

一是山地鬆散物質多,由於過去多年的樹木砍伐,植被遭到破壞,儲水能力較弱,土質裸露甚至疏鬆,在暴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及溝穀形成一種流動的特殊洪流,來勢凶猛,破壞巨大。

二是攔洪壩潰壩,一些小水庫的堤壩年久失修,或者本身就是豆腐渣工程,減弱了防洪能力,導致水來庫塌,對下遊形成毀滅性的災難。

三是城鎮化的建設,民房集中在低窪平坦處,河道被開發為耕地,隻在中間留下窄窄的行洪道。洪流來了鋪天蓋地,溢滿河穀,將建築物衝毀卷走,群眾來不及逃離,造成極大傷亡。

此外還有預警漏洞、防護不力等因素。

其實這些問題,不光是舟曲,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潛伏的危機巨大。尤其在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漢江流域,更需要提高警惕並加緊解決。

漢江,如今也是一條傷痕累累的江啊!

當年的漢水女神,現在亦滿麵滄桑。

至於南水北調工程,開一條河渠進北京雖然艱巨,但畢竟是短期的,是容易攻關實現的任務。但水源地的涵養、改變水土流失和防治水質汙染等,卻實在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並細致深入的工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水源地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是重新收拾舊山河。

如今的漢江兩岸,已經發出各種議論。

有人說:保住一江清水換來貧窮落後。

有人喊:嗬護一江清水帶來發展延滯。

有人批評:南水北調是一場災難。

有人讚揚:南水北調提供了發展機遇。

有人呼籲:要建立水源區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製。

有人倡導:以“一江清水”促“生態文明”。

有人感慨:漢江,任重道遠。

有人歎息:漢江,一條憂傷的河流。

有人撰文:我們重新發現漢江的魅力。

有人寫詩:萬水千山總是情。

調水工程這件事,在全球並不鮮見。比如以色列北水南調工程,即將北方較為豐富的水資源輸送到幹旱缺水的南方,起始水源地是位於以色列東北部的太巴列湖區。澳大利亞為解決內陸的幹旱缺水,在1949-1975年修建了第一個調水工程——雪山工程。該工程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通過大壩水庫和山澗隧道網,從雪山山脈的東坡建庫蓄水,將東坡斯諾伊河的一部分多餘水量引向西坡的需水地區。埃及國土麵積中96%是沙漠,水無疑是它的“生命線”。1970年,壩高111米的尼羅河阿斯旺高壩建成後,埃及又開始建造和平渠與謝赫·紮那德水渠,分別將河水引向西奈半島和埃及西部沙漠,使埃及可耕地麵積增加25%。俄羅斯水資源極為豐富,河水流量僅次於巴西,但分布不平衡。為了解決水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前蘇聯時代共建設了15項調水工程,年調水量達四百八十多億立方米。其中最長的土庫曼大運河長1100公裏,曾經被稱為世界“運河之王”。美國西部素有幹旱“荒漠”之稱。由於修建了中央河穀、加州調水、科羅拉多水道和洛杉磯水道等長距離調水工程,在加州幹旱河穀地區發展灌溉麵積兩千多萬畝,使加州發展成為美國人口最多、灌溉麵積最大、糧食產量最高的一個州,洛杉磯市躍升為美國第三大城市。(引自《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第3期)

其中最成功的例子是:美國的田納西河流域治理,達到了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20世紀30年代前,田納西河流域是美國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1933年,美國經濟蕭條時期,根據羅斯福總統建議成立了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TVA),開始了有計劃的流域綜合治理和開發,最終將田納西河流域轉變為一個環境優美、工農業發達的中等發達地區。

其中也有失敗的例子:埃及阿斯旺大壩雖然有顯著效益,但其對環境的影響,卻引起了多方麵的非議。因為大壩建成後,上遊的生態條件變得惡劣起來;下遊水滋養減少,大量農田也失去了尼羅河中的淤泥肥源而變得貧瘠。並且環境變化,增加了血吸蟲病的傳播。從埃及和蘇丹的努比亞地區遷出了10萬人,世界糧食機構不得不運送大量糧食解救饑餓中的努比亞人。因此,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認為,它“從結果來說是失敗的工程”。(詳見《中國三峽建設》,2004年第3期)

但是,外國的河川地形、經濟發展與中國不一樣。外國的調水工程也沒有中國這麼宏偉龐大。

如何處理好水源區的各種紛亂狀態,中國也在探索一種有效的模式。或許以後會叫“漢江模式”吧。

究竟是限製還是發展?是災難還是機遇?水源區的現狀怎樣?那兒的人民是什麼想法,又是怎樣工作勞動的?

帶著這些疑問,我在2010年一個乍暖還寒的春日,又走向陝南,走近漢江,走入秦巴山穀,走近那即將要送往北京的盈盈碧水。

第一章 源頭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