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有著漫長的人類居住史,據境內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漢江兩岸及秦巴腹地原始人類部落就已出現。夏代,安康屬於梁州;商周時期,安康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春秋時為秦、楚、巴三國轄治,戰國時成為秦楚反複爭奪之地。秦時,在安康置漢中郡西城縣,郡治西城。西晉太康元年(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安寧康泰”之意,改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到唐代設金州漢陰郡,屬山南西道。宋設金州安康郡,元降金州為散州,明代前期設金州,萬曆十一年(1583年),洪水淹沒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改金州為興安州。清初仍設興安州,順治四年(1647年),州府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設興安府。
安康北靠秦嶺,通向西安,南依巴山,連接三峽。漢江像飄帶係在安康的腰上,它是這座城市的福祉,但也是這座城市的恐懼。
漢江溫順和藹的時候,是人類親密可愛的益友;但它時不時會狂發脾氣,粗暴地摧毀一切。
據史料記載,安康的水災從來沒有停止過。
漢高後三年(公元前185年):夏,漢中南郡大水,漢江溢流四千餘家。
晉武帝鹹寧三年(277年):6月溢,梁二州郡國大暴水,死三百餘人,7月荊州大水,10月荊、益、梁又水。
北宋淳化二年(991年):7月,漢江水漲,壞民田廬舍。
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6月9日,漢江大溢,邑署漂沒。
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8月,金州大水,毀城壞官寺廬舍。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大水入城。
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漢江決溢,漂沒廬舍。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6月,興、利二州大雨水,流民廬,壞橋棧,死者甚眾。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秋8月淫水,漢江暴溢,由郡以西廬舍人畜漂沒無際,州城陷。
明永樂八年(1410年):5月漢中府金州大水,毀城垣倉廩,漂溺人口。
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5月,漢江漲溢,淹沒州城,公私廬舍無存。
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4月,金州霖雨河溢,淹死人畜,漂流房屋,民饑待賑。
明成化八年(1472年):8月,漢江漲溢,淹沒州城居民,高數十丈。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夏4月,興安州猛雨數日。漢水溢,黃洋河口水壅高城丈餘,全城淹沒,公署民舍一空,溺死者五千餘人,闔門全溺,無殮者無算。
清順治四年(1647年):秋,7月,漢江漲溢,淹沒州境田舍人畜。
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水淹沒東關,堤決惠家口,衝為深塹。
康熙十九年(1680年):5月29日,大雨如注,水入州城,淹死2385人。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5月,漢江暴漲,西從天聖寺東南入萬春堤,東從惠家壑口佛庵南流,東西交彙於郡城之南,衝破南門,直入城中,大部被淹,北麵堤岸崩塌,全城俱傾。居民多由萬柳堤避水,城中數十年生聚,盡赴巨波。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興安州河水溢漲,衝坍城垣房屋,漂沒倉糧6440餘石。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5月大水,漢江漲溢,入城彙集東關,不能泄。次日巳刻(9-11時)決惠壑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