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自主品牌的困惑(2 / 3)

這種解釋過於概念和原則。一輛汽車由數萬個零部件組成,其中發動機、車身、變速箱等核心總成又分別由眾多零部件組成。今天,汽車產業國際化程度日益升高,很多零部件生產企業分散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全球采購已經成為整車生產中最常見的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汽車自主品牌的界定變得極為複雜和不易。

奇瑞、吉利、比亞迪、華晨等企業的產品號稱中國自主品牌,由於國內權威部門尚未發布自主品牌的界定標準,因此,但這種自主品牌在理解上也隻是相對於洋品牌而言,算是一種約定俗成。品牌是商品的靈魂,品牌建設是企業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目的不明,如何發展?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界定標準問題絕不容含糊。要建設和培育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就一定要對自主品牌有一個基本定義。針對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現狀,自主創新,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中國自主品牌建設的核心。

“自主”的提法源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中國處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包圍之中,由於中國的經濟基礎差,國內經濟困難,包括汽車在內的物資極度匱乏,人民生活極為艱苦。為了戰勝困難,渡過難關,麵對封鎖,中國共產黨人發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鏗鏘號召,毛澤東有一句名言:“封鎖吧,封鎖個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有著極強政治內涵的“自主”概念由此而來。在那個時代,中國人民克服困難,依靠自己的力量,造出了“紅旗轎車”、“東風汽車”、“北京吉普”等當時國內知名品牌汽車。這些汽車是中國汽車企業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生產的汽車,汽車上所有的零部件從頭到腳都是“中國造”,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些汽車都是中國“自主品牌”。但與國際汽車水平相比,這些自主品牌汽車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產品質量都存在幾十年的差距。

改革開放後,為了適應汽車工業大發展的形勢,麵對資金和技術的困難局麵,中國通過合資,以市場換技術,上汽、一汽、二汽、廣汽、北汽等企業從20世紀80年代起,先後與國際汽車巨頭洽談並最終與德國、法國、美國等國外大汽車公司合資建立了中國的現代轎車工業。中方的意圖是,引進外資和技術後,消化吸收並逐步建立自己的轎車工業。但事情發展並不像中方所希望的那樣。雖然雙方建起了中外合資企業,出於追逐利益的本性,外國汽車巨頭與中國合資看重的是巨大的日益發展的中國市場,它們並不希望中國轎車工業發展起來後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於是在技術上對中方嚴厲控製。從20世紀80年代合資企業建立起到今天,國內幾乎所有合資汽車企業的核心技術全部掌握在外方手中,外方給什麼技術就用什麼技術,外方給什麼品牌就生產什麼品牌,在涉及汽車開發的核心技術上,中方基本沒有自己的話語權。大量的技術轉讓費,品牌使用費源源不斷地流入外方口袋,中方讓出了市場卻沒有得到技術,汽車發展仍舊受製於外方。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大量的合資企業不過是外方的“裝配廠”,外方一有風吹草動,中方企業就鬧“地震”,此次日本“3·11”大地震,由於核心技術產品全部在日方企業生產,中方合資企業的生產受到明顯影響。長此以往,中國汽車工業將被人家紮住脖子,被外方牽著走,長期受製於人。正是因為如此,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2010年北京“中國汽車自主技術與產品展覽會”上說:“去年我們成為了世界第一生產大國,但主要不是我們自己的車,主要是外國品牌汽車。有些人不識數,外國人把市場都占了還自豪。生產別人的汽車不是本事,生產自主品牌汽車才是本事。”

由於起步較晚,又是靠仿製起步,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生產企業技術上先天不足,實力有限,產品在低水平、低質量、低價位徘徊,企業的研發、生產、市場和售後等環節都無法與合資品牌抗衡。多數自主品牌車企沒有掌握發動機、變速箱、汽車電子控製等核心技術。近200個主要汽車零部件品種中,幾乎100%的電噴係統、發動機管理係統和90%以上的ABS係統均依賴外資或合資零部件供應商提供。雖然奇瑞已經成為完全掌握底盤、發動機、變速箱和發動機電子管理係統四大關鍵技術的自主品牌企業,但與國外國際著名品牌的差距依然十分明顯。

自主品牌汽車“三低”的現狀使得消費者對自主品牌產品的認知度和容忍度較低,這又直接影響自主品牌的市場形象,即使有些自主品牌在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也無法獲得品牌溢價。市場占有率低進一步限製了自主品牌的影響力。2009年自主品牌車企投放市場的產品為30餘款,2010年大幅下降,投放市場的新車型僅有20款左右,與外資品牌差距巨大。這與自主品牌車企在新車研發及規劃投入不足有關係,也與合資品牌在全國到處布點,將擴張的目標指向二三線城市,打壓擠占自主品牌市場有關。

為了掌握核心技術,不受製於人,黨中央大力提倡自主創新,“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掌握核心技術,培育發展自主品牌。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指出:“掌握汽車設計與製造的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品牌產品產業化”。《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汽車產業應“重點研究開發混合動力汽車、替代燃料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整車設計、集成和製造技術,動力係統集成與控製技術,汽車計算平台技術,高效低排放內燃機、燃料電池發動機、動力蓄電池、驅動電機等關鍵部件技術,新能源汽車實驗測試及基礎設施技術等。”

國際化大生產中,處於高端的是標準、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處於低端的是加工、組裝,而決定品牌價值的往往是技術含量。自主品牌的核心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但核心技術最大的特點是原創和繼承。國外的汽車企業經過百年發展,經曆了從零部件到整車,技術水平從初級到高級的全過程,掌握著汽車開發的核心技術,在動力、車身、底盤、變速箱、汽車電子、新能源等核心總成的研發上具有深厚的技術儲備,並不斷改進和推陳出新。為適應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普遍建有龐大的技術研發機構,有著高素質的研發隊伍,每年投入巨額研發資金。相對於外方,由於起步晚,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基本上都是從仿製和裝配起家,沒有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力量薄弱,技術儲備不足。很多企業雖然都相繼建立了研發中心,但投資力度與技術人才雙重缺乏,要在短時間內突破外方的技術封鎖,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汽車開發核心技術,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的確困難重重。